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1/28 16:17:59瀏覽1713|回應5|推薦9 | |
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女士,去年有一段演講視頻,主題是“大一统观和中共专政的关系”,其中一段則是討論到關於中西文明特色之比較。我對這一段特別感興趣,除了很敬佩蔡教授,另外也想提出些補充淺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wNhFpiHmU......
蔡教授指出,歐洲--希臘文化重視“求真”,並講究概念清晰,卒能發展出科學,而其倫理較傾向基於對人性的客觀理解來訂立倫理規範;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求善”,重視悟性,概念比較模糊,邏輯思考不發達。另外,中國受秦制的影響,強調思想定於一尊。而這些對當前中共專政制度的形成,可能起到促進的作用。
我除了佩服她勇於提出批判意見的道德勇氣外,也肯定她前述的分析見解。另外,容我再嘗試提出一些補充淺見。
我以為希臘文化與秦制文化的性格差異,背景差異是重要根源。秦制特色在於農業帝國需要進行勉強的異質社會整合;而希臘文化則相對較著重城邦之間的有序商業互動。後者(希臘)更依賴客觀計算性,而前者(秦制)則常憑藉一致的倫理規範,乃至於倫理規範背後一致的思想模式。秦制為了維護整合秩序,似乎同時採取了“弱民”、“嚇民”的策略。所謂弱民,包括不鼓勵人民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也盡可能不讓人民獲得巨大財富,避免發生人民富可敵國的形勢。思想定於一尊、法制嚴苛,乃至於焚書坑儒,這些都在於達到整合目的(並且比較是一種低度的整合模式)。而這些動作也都有弱民、嚇民的策略意涵。千百年下來,使得整體中國文化發展也相對遲滯。再者,這種文化傳統也可能帶來某種類法西斯式的性格特質:習於獨裁統治、習於以暴力壓迫異議者、習於統制經濟、習於差別對待不同的人。
至於希臘文化則朝向求真、求客觀發展、講究理性精神,而比較不講求為了勉強達到社會整合而壓抑、規範、限制人民行動。
至於近代西方科學的進步,很可能不止於希臘文化的影響,而部分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倫理可能並不直接鼓勵發展科學,而甚至可能傾向抵制科學發展。但是,它卻也可能以如下幾種方式積極影響到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
一、區分上帝與世俗世界,因此世界(地球、人類、社會...)比較是可以被客觀研究的(而傳統中國人則傾向對天、神、上帝、造化、六合、寰宇...等概念保持混沌難分,並且直覺認為難以探知或永遠不可能探知)。
二、相信世界有秩序與運轉規律,並且可以被人發現。
三、傾向認為人應該扮演神的工具角色,其中可能也包括作為一種研究的工具角色。這種工具角色可以盡量隔離於世俗榮辱、繁華之外,乃至人倫關係之外,去探索世界的奧秘。
四、認為人有義務改造這個世界,使其成為神的、公義的國度。
也許,我們還可以討論到另外一點:近代西方,由於希臘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相當程度的融合,使得基督教倫理走向高度理性化與某種程度的人本主義化。這對近代西方倫理規範的發展與演變,應該有產生巨大的影響,促成了明顯的改變。也許可以說,這也就是西方“現代化”變遷的基本脈絡。
不過,我也嘗試指出 ,應該把“人本主義”(humanism)和“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做出明確區分。人本主義的核心是強調人的尊嚴與主體性;而人道主義則在強調關注、獻身於人類的福祉,特別是受苦者的福祉。基督教倫理可能是從神本主義走向人道主義,再漸漸轉化出人本主義。
人道主義可能並不違背神本主義思想,只需要強調神的愛與慈悲,就可以推動對人類福祉的獻身。但是,人道主義未必強調人的主體性。強調人的主體性,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未必符合神本主義思想。從神本思想出發,神才是終極的主體;相對於神,人應該是扮演工具的角色。總之,人的主體性不能超越神的主體性。神本與人本,終極而言還是有扞格的。這也反映出,當代西方在現代化過程中,可能陷入一種內在的文化矛盾:人的主體性究竟可以伸展到什麼程度?究竟要不要“去上帝”?或者,人作為主體是不是必須要經過某種特定的自我異化過程?這個問題,西方迄今似乎並未能找到真正答案與出路。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