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漫說宗教的“神聖性”
2022/01/24 11:03:59瀏覽1844|回應10|推薦6

費爾巴哈說,人若沒有對“外在”的神的崇拜,就永遠只有晦暗的意識。

神究竟是“外在”於人,還是“內在”於人的存在,這恐怕是個最微妙的問題。

我以為,神既外在,也內在於人。所以,祂是雙重性的存在。

藉著神的外在性,祂能夠以外在力量的形式來矯正個人的自私、貪婪與偏執...等人性的較屬肉體的一面。那麼,祂又為什麼是內在的呢?因為是人自己應了祂的召喚,於是人把自己的美好特質純粹化,並且積極展現。這時候,神性是人性的一個主導面向,卻不是外在於人的事物。人信仰神,並且展現人性的美好一面,這既是人的主體性的展現,卻也同時具有工具性、客體性的性質。

人作為“工具”,從近代主流的人本主義思潮來說,是人失去主體性的狀態,是“異化”,是應該被否定、被揚棄的問題性狀態。但是,現實裡,人卻又常常不得不處於作為工具的處境。這顯露出現代性的矛盾。事實上,人作為工具,真這麼不堪嗎?真應該逕予揚棄嗎?

如果讀一些16、17世紀間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他們必須長期經歷非常艱苦的一段,乃至於生死交關的劫。不說物質條件的匱乏,僅僅是遭遇到的抵制,以及文化上的適應之困難與必要,就夠挑戰的。那不是傳教士們肉體上所欲的生活,也不是一般人在追求自尊過程中所樂於承受的。他們是應神的呼召而來經歷這些。就神是外在的力量而言,這些傳教士是以神的工具的角色在承受苦難。唯有當他們把這種呼召高度內化,視同自己對自己的期許時,他們的行動才符合主體性的精神。這是一種微妙的狀態。這種狀態只能從神的雙重存在的性質才能較好的理解。



問題可能在於人性也有雙重性,既有屬靈的面向,卻也有肉體的面向。而兩者並沒有誰主誰從的確定關係。如果屬靈的部分當然掌管肉體的部分,那麼,人在受苦的時候也並不會有心理的困擾。

反之,如果屬靈的部分從屬於肉體的部分,或者受到後者的掌管,這其實也不會在心理上產生困擾。如果會有問題,可能是在於人際之間的衝突可能,是人與人的欲望彼此間的衝突。名利皆人所欲,但是資源有限,特別是權力更是當然的稀有物。衝突遂成為必然。要化解、預防衝突,就必須限制人的肉體欲望。

只是,限制肉體欲望的做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帶有暴力性的外力壓抑,一種是內在自發的克制。後者顯然比較和平。只是,人未必情願自我克制。自我克制欲望,也可以再大體分成兩種:一種是認為這種自我克制具有神聖性,一種是條件性的、功利性的算計行為。如果是後者,顯然會促成極端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且很可能會被權勢等因素導致系統性的結構扭曲。前者的問題則在於如何維護某種必要的事物神聖性。在當代世俗化的社會裡,對神聖性的維護顯然更困難。

人的肉體欲望,隨時可能反擊屬靈的部分;或者,欲掌管人的全部,包括屬靈的部分。所謂的屬靈的部分倒可能成為工具或裝飾。人性也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陷入迷亂。而且,特定的社會文化結構對這種迷亂的加深或澄清也許會有影響。

神本思潮社會顯然會以各種途徑來強化人性屬靈的部分。反之,人本主義社會很可能會弱化那所謂屬靈的部分。在泛人本主義中,可能有些思潮會嘗試維護某種類似屬靈的事物。社會學鼻祖孔德,提倡人類教(religion of humanity),也可以說是一種人道教(humanitarian religion),是在期望維護人性善良面的基礎上,以人類,而非神,作為崇拜對象。因為他認為人類才是人類真正的崇拜對象。孔德的問題可能是在於他放棄了對超越層面的追求,而沒有預料到這樣做的嚴重副作用:美德的意義也隨之淡去。如果還沒有完全消失,可能只是舊習的殘留。

涂爾幹作為孔德的門徒,似乎想要把人的崇拜對象稍作轉移,從“人類”移向“社會”。社會比人類更具體,人更可以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主觀感情。但是,雖然人們確實崇拜、獻身於所屬社會,但是,問題顯然還在。傳統被認為是“美德”的人格特質,還是在快速失去其神聖意義。

舉個大家可能比較容易體會的例子。前不久,在高雄的國家藝文中心裡,演出了“勸世三姊妹”的音樂劇,劇中八字髒話狂噴。演出單位顯然認為這樣演出並無不妥。那麼,妥當與否的判斷標準究竟為何?沒有了被設想為神聖的事物,是非的判斷標準當然由人自定。對此,“人類”、“社會”並不說話,至少不能在面對這種爭議的時候直接發言。僧侶的代言權也沒有了。只剩有權力、有勢力的人最有發言權。毛澤東提倡“無法無天”,無法無天也就成為許多人的行動原則。即使有人認為不妥,也無可奈何。至少,在沒有其他權力足以抗衡的時候,最有權力與影響力的毛澤東說的就是真理。

要維護事物/原則的神聖性,有賴於一種特定的世界觀---有神的存在的世界觀,或者是有超越世界的世界觀。這就是宗教所提供的思維模式。拆除宗教的結果,很可能會把這種世界觀也一併拆除了。所產生的影響,是不是那些拆除者真正願意見到的呢?

當今世界,共產主義是最不遺餘力拆除宗教勢力的思潮。他們究竟實現了什麼樣的社會呢?我們不妨睜大眼睛去看看吧!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71413496

 回應文章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29 15:12

回9樓

只為拉信眾而不求虔誠,這不是傳教,是宗教公司的推銷員衝業績。美國福音派的標準手法--因為在19世紀時,所傳的對象大多是目不識丁的村夫婦,不能期望太多。很認真的推銷員倒是。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28 10:19
狐禪:所說那位美國「傳教士」的心態就是狐假虎威的神棍。

當時是我們一群人約七八個要學英語,這個傳教士願意教我們,以聖經為課本。我們當中有兩人是虔誠的基督徒,我不是。

我英語沒學得多少,但就像路人乙兄所說的「"十誡"中的第一誡, "除了我之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的這個印象是很深刻的,這應該是所有基督徒的共識。我可以保證那個傳教士不是「神棍」。

路人乙
2022/01/26 17:04

續七樓

東西文化, 尤其是表達 "抽象的思想" 時, 常常沒有相當的 "一對一" 詞語. 故探尋彼此本意及用法時, 精確度就很重要了 ,否則會陷於"雞同鴨講", 滋生無謂的誤解.

一般而言,中國道教分立宗派,始於宋元之際。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吕纯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太一宗、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等说法 .

至於佛"教" ,流傳於中土則有八宗 ,分別是 ,三論宗 ,,瑜珈宗 ,,天台宗 華嚴宗 禪宗, 淨土宗 ,律宗 密宗.

故依中國文化及中文用法,

我們對西方三大宗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 猶太教 ,應稱為 **教 的 “基督宗, 伊斯蘭宗, 猶太宗” .但西方人絕不會同意我們這種用法,;

同樣的 ,西方如何能分辦我們文化中, 道教的 "道和德", 儒家的"天和天命".

故東西文化不可冒然移植適用.


路人乙
2022/01/26 13:37

"宗教" 的英文原字是 religion

根據英國 Longman 所編著的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的注釋如下: belief in one or more gods, esp. the belief that he/they made the world and control it and give man life after death.

根據英國人自己定義的宗教是 ,必需有一個或多個神, 而且這個神創造了萬物, 且掌控人類死後的命運.

根據 "上海師範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 ,周聖來 ,發表的 ,談 "宗教 " 一詞的來源及洐變, 現摘要如下

漢语的“宗”、“教” 在古代漢语中,“宗教”並非一合成词,而是 兩個字。 “宗”的本義是祭祀和尊祖庙。《说 文 解 字》[4]说: “宗者,尊祖庙也”。分析其字形,“宀” 表示建筑物之意,“示”则表示祖先或神祇之意, 结合两 者,即代表供奉祖先或神祇的建筑物。 其引申的意義有: 祖先、本 源、氏族、尊敬、崇拜、主要的,等等。 “教”,是指教育和教化。《說 文 解 字》說: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從“孝”與“攴”, “孝”是對父母長辈的侍奉,“攴”指教導人者。结 合两者的意思是指長辈對晚辈指導督責之意。 其引申的意義 有: 教化、规矩、訓诲、教育、傳授、 然而“宗教”作为一合成词,首先出现在中国 的佛教论典。

接著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學習使用這一名詞, 接著歐美聖經傳入日本, 再經翻譯等等因素,而通俗採用現今"宗教"一詞,對應西方的 "religion"

如用東方文化 "直觀" 的去理解漢字 "宗教" 一詞, 所代表的意義, 就會得到與西方人士雞同鴨講, 會錯意的情況.

何謂 "一神教"? 沒有了 "神", 就沒有了 "教", 沒有了一切.

"十誡"中的第一誡, "除了我之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

這也說明了這個宗教的重點及涵意,

這原本就是 "政教合一" 的一種宗教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26 11:22

三樓

所說那位美國「傳教士」的心態就是狐假虎威的神棍。有本「為神而辯」(The case for God)就是要糾這種心態。


路人乙
2022/01/24 23:01
三樓 Taiga 兄 所述, 確實無誤 . 本人完全贊同 .

路人乙
2022/01/24 22:53

格主云:

"如果讀一些16、17世紀間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傳教士的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他們必須長期經歷非常艱苦的一段,乃至於生死交關的劫。..........., 就神是外在的力量而言 ,這些傳教士是以神的工具的角色在承受苦難。 "

格主可知 ,早在7世紀時, 印度佛教, 波斯拜火教, 在漢唐之際已傳入中國. 不知格主對這些 "其他宗教的傳播者",是否也有相同的評價 ?

格主可知 ,基督教信徒有 “宣教的義務”, 其更有專門負責宣教的組織, 就是 "傳教士" 這個職稱和職務 .

一般而言, 這種專門負責推廣業務的人, 在基督教中被稱為 "傳教士或宣教士", 在商業行為中我們稱之 "銷售員", 在學校則被稱為 "老師". 但他們的差別卻是很大的.

銷售員和老師 "會推銷但不會強迫" 消費者,一定得接受其產品; 消費者可以接受, 可以不接受, 也可以買別家的產品.  但一神教的基督教徒告訴你, 你不可買別家的產品, 即使是買相同的一神教也不可以, 甚至連什麼都不買也不可以. 

這種強迫性.排它性極強的宗教,如果與政治團体. 政治結構相掛勾;

其結果究竟實現了什麼樣的社會 ?我們不妨睜大眼睛去看看吧 !


Taig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24 21:10
狐襌兄說:「宗教的神聖性來自於虔誠與敬畏,奉什麼神倒是其次。」狐禪兄這是標準的東方式的思考方式,我雖然沒有信基督教,但我跟美國傳教士讀過聖經,他們的想法和狐禪兄正好相反,奉什麼神是主要的,有沒有虔誠、敬畏心,再說。

路人乙
2022/01/24 14:00

本篇題為- 漫說宗教的 “神聖性”.

格主文中指出了 "宗教" 和 "神" 這兩個的名詞 ,

一 不知格主指的是 "任何" 宗教,或是 "某一" 宗教派別 ?

二 文中提及了"神" 這一名詞, 不知格主指的是單一特定的神 或是包括其他的神祇 ?

三 一般而言 "神聖性" 是一形容詞,可以修飾形容任何一主体物件, 格主在此特加雙引號標注,是否有特別涵意?


狐禪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1/24 13:38
宗教的神聖性來自於虔誠與敬畏,奉什麼神倒是其次。極權政府想要以政治取代宗教。過去沒成功過,未來也不會有,因為一下就穿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