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去欲vs解放:從”離妄“說起
2018/08/21 14:56:01瀏覽2159|回應1|推薦8

有網友在臉書上引用下面這句話:”念不起见,则念念落空。空则净,净则明,明则离妄,妄离,则无咎“。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但是,看來應該是佛教禪宗的偈語。我試著做了一點引申討論,貼在此處,希望能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激起進一步的對話。

我試用比較白話的方式對上述這句話稍做解讀:我心中起了欲念,不過,沒有變成具體預期想法。如此,我的欲念只能成空。因為空,所以我心仍淨,從而,我心能明;因此,也就能離開妄想。離了妄想,我就不會犯錯。

如果以上的解讀大體不算離譜,也許我們可以與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做比較。浮士德起了欲念,犯了罪,下了地獄。但是,歌德似乎最終其實是歌頌或至少是高度同情這個有欲念的浮士德,因為有欲念才是人性的表現。去掉欲念,幾乎就不再是人,也就沒有什麼好付出關心的了。我以為,歌德是在表面是人本主義的思想基礎上,尋找神本思想的種子。這是近代西方思潮的重要特質。而且,與上述佛教思想大相背離。重要的是,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選擇?或者,哪一種思潮更有利於或適合於社會的整體發展?

我以為,人本主義思想中尋求“解放”的精神,與佛教無欲的主張很不相同。但是,也許,我們應該尋求的是兩者間的互補狀態。也就是說,交錯運用”去欲/離妄“與”解放“兩者。社會上的諸多摩擦、衝突,確實與人們的諸多妄想有密切連結。因此,離妄的功夫,其實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只是,已經深陷人際間因為諸多妄想而已形成的糾纏關係中的人,很難超脫出來,而常常是一逕往裡頭鑽,直至滅頂。

人本主義思想中尋求“解放”的精神,其實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肯定欲望,並允許付諸行動;一種則恰是上述佛教的去欲/離妄的途徑。也就是說,解放本身其實也是具有高度開放性的行動原則。允許欲望開展並付諸行動,是一種解放形式,但是,認清欲念的虛無,解構妄念,以期免於俗世糾纏,也應該算是解放的另一種典型。只是,過度講究超脫,可能又會與人本主義精神對俗世人的重視相悖。所以,這比較不會是人本主義解放概念的一般理解形式。

同樣是解放,具體方向可以是幾乎完全相反,這也意味著,解放性行動的社會效應也是複雜的。譬如,文革中的”造反有理“,也是出於一種解放精神。但是這種解放性行動,帶來衝突與痛苦。再舉一種極端化的例子,農奴的解放,很可能帶來地主的毀滅。民國初年共產黨推動的系列農民起義運動,既是追求貧農的解放,卻也帶來地主的夢魘。總之,解放性行動,從不同角度看,可能被認為是可惡、恐怖或醜陋。反之,也可以說,被認為醜陋的行為,也可能是出於解放目的,所以未必完全是醜陋。

社會需要某種解放行動,卻也同樣需要某種離妄的努力。兩者應該如何整合,還有待探討。大家都來貢獻一下高見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114341439

 回應文章

藏密喇嘛教, 不是佛教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8/22 01:42

”念不起见,则念念落空。空则净,净则明,明则离妄,妄离,则无咎“。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但是,看來應該是佛教禪宗的偈語。

========

這應該不是佛教禪宗的偈語

這在禪宗, 稱為

冷水泡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