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29 11:01:02瀏覽4020|回應3|推薦38 | |
員山子分洪道 九份東邊有一座山,名叫「基隆山」,西邊有一條河,名叫「基隆河」(註一)。這條河,曾經把先民帶到九份開墾,也把先民帶到九份淘金;多年前,這條河造成台北嚴重淹水,民眾生命財產損失不貲。 三十多年前,為解決大台北水患,台北市政府採取「截彎取直」方式,且在兩旁加蓋堤防;完工之後,除不再淹水外,並造就河岸豪宅區;只是,台北不淹水,卻淹在汐止;汐止如法炮製,也在河岸築堤;當汐止不淹了,則改淹暖暖、瑞芳一帶。這就是「鯀」的治水方法,歷史上早已認定:防堵並非良策。 就在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同時,有人建議在瑞芳建造分洪道,遇洪水來臨時,將河水引入海洋,可收一勞永逸之效,當時似乎沒人在意。民國88年,本人參與「高階主管班」訓練,便以「分洪道」為題,講述政府決策過程,曾引起同學熱烈討論。游錫堃先生擔任總統府秘書長期間,時值納莉水災過後;閒談中,本人以親身經歷向游秘書長提及「分洪道」之事,我的陳述有無進入他的腦海裡,不得而知! 不久,游錫堃先生調任行政院院長,即著手在瑞芳員山子,開鑿2.5公里排洪隧道,3年完工,總經費60億元,此即所謂「員山子分洪道」;若以公共工程規模而論,這僅是小型工程而已,但它所達成的效益,卻無以倫比。即以近10年來為計,共分洪33次,分洪量1.8億立方公尺,相當於72,000個標準游泳池水量;據報載,10年前逢雨必淹的汐止,房價每坪10萬元;如今房價漲至每坪30萬元,光是這項效益,就難以估計。(註二) 或謂:「員山子分洪道」既然效益非凡,何不早作,總要等到慘痛教訓後,再亡羊補牢,災損者豈不冤枉?事實上,將河水引入海洋,既非艱難工程,也非偉大構想,一個小學生讀過「大禹治水」的故事,都知道疏導才是治水良方。試想,三十年前若不進行「截彎取直」,而改作「員山子分洪道」,就不會有爾後一連串的水患,但也就不會有河岸豪宅,而汐止房價依然低迷,這可是牽涉到許多人的利益。 自古以來,治水考驗著為政者的治國能力。基隆河整治,起先不斷築堤防堵,既花大錢而鮮有效用;而建造「員山子分洪道」,所費不多,效益極為顯著,何以遲至最近才完成,大禹再世恐怕也會感到迷惑! 註一:參閱【九份的故事/基隆河】乙文。 員山子分洪道管理中心:「員山子分洪道」是游前院長最得意的施政績效之一,其管理中心就有他的題字。 基隆河猴硐段:基隆河流經此地,距離海邊僅2公里,不從這裡出海,卻要七彎八拐,到北投滙入淡水河出海。 員山子分洪道進口處:遇洪水來臨時,就從此處經排洪隧道,流入大海,發揮疏洪功能。 河水流入大海:照片所在位置之下,就是排洪隧道,前面是中油的油港,洪水流向照片右邊的海邊出海。 基隆河暖暖段:基隆河流到暖暖之後,河道逐漸平緩。以前,此地最會淹水,回九份時,必須繞其他道路而行。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