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3/04 10:00:24瀏覽6361|回應0|推薦17 | |
試論如何結合地方特殊物產與文史特色以推動臺灣農業之未來(第四次全國農會考試七升六職等) 農業一向是台灣的重要產業,農產品曾是創造外匯的主要來源。上世紀中葉,政府採行「重工輕農」政策,逐漸轉移農村資源投入工商部門,尤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在全球化、自由化的衝繫之下,未來的台灣農業必須轉型升級才能找出一條出路。產官學各界提出的各種策略中,結合地方特殊物產與文史特色,藉由舉辦節慶活動以行銷台灣農業,是重要的思考方向之一。 傳統上,「吃得飽」的觀念已經改變,農業不再只是提供口腹之欲而已,它還可以作為傳情、觀賞、送禮及觀光休閒之用。在重視「禮尚往來」的東方社會裡,將具有地方特色的禮物贈予他人,讓收禮者感到致贈者的用心;倘若還能從該項物產,認識到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相信一定會讓消費者印象深刻,進而口耳相傳建立口碑。即以雲林縣為例,每年秋天舉辦的「西螺大橋觀光文化季」,即吸引國內外觀光客前來觀賞,讓人不僅知道濁水溪盛產優質稻米,同時也了解到西螺還是民俗技藝的發祥地;此外,我們總以為咖啡是舶來品,雲林縣政府舉辦的「古坑台灣咖啡觀光文化季」,讓我們明瞭古坑還是台灣咖啡的原鄉,其品質不亞於世界著名品牌。這兩個成功的案例,都是藉由舉辦節慶活動或各項展示會,推廣當地的農特產品,也宣傳了台灣歷史文化特色。 有人質疑:「一個貨櫃的芭樂能值多錢?」就經濟效益而言,販售農產品確實不足以推動臺灣農業的未來,也無法改善農民生活、振興農村經濟。只是,務農的人沒有豐沛資金及創新能力,足以解決生產以外的供需、通路、行銷、產品設計及業際整合…等問題。這些複雜的商業行為,都需要地方政府或當地農會的統籌與輔導,除輔導農民生產市場所需的產品外,也要替農民尋找通路、訂定行銷策略、聯繫相關業務,更要結合當地文史特色為地方特產設計包裝,再以「說故事」的方式編製文宣品,且利用網路廣為宣傳;此外,地方政府應當定期舉辦相關「文化季」,協調當地旅宿業者,開發休閒觀光資源,以招徠觀光客前來長住與消費。 常人都喜歡聽故事,有故事性的產品,才具有說服力,也才能引人入勝。因此,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持產品,即使品質優良都難以在市場上得在消費者的青睞。因此,結合當地的文史特色替產品找到賣點,設計新穎的視覺識別(LOGO)及響亮的口號(Slogan),再配合地方政府舉辦活動強化行銷力道,這樣結合地方特殊物產與文史特色的農業,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