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農產品的生產與行銷
2018/04/29 09:28:40瀏覽6831|回應1|推薦16

    論農產品的生產與行銷(第三次全國農會考試九職等以下新進人員)
      所謂「農產品」,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農作物之外,還包括:林木業、養殖業及水產業…等,這些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由於農產品生產過程需要長時間培育,加上有地區性及季節性的差異,很難適應市場上的供需法則,因而如何調整生產方式?如何透過行銷策略,讓「貨暢其流」?成為農民及農政單位應該正視的問題。
      農產品不同於工商產品,很難在一條生產線上,按照既定步驟,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許多農產品,特別是農作物,經常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無法在短期內適當的增產或減產,倘遇豐收時價格低落,若逢歉收時價格高漲,兩者都有礙於農業的正常發展。另外,農作物生產期較長,短則數個月、長則一兩年;甚至於,林木業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所以,農產品的生產特別需要因地制宜、適地適種;更須因時制宜、掌握農時。再者,農產品生產者大都以家族勞力為主,既缺乏資金,也無力行銷,因而產地與市場價格差異頗鉅,致生產者勞苦終日,收益微薄;消費者也常支付超出合理的價格。凡此種種,都需要基層農政單位的輔導與控管,才不至於形成「穀賤傷農、穀貴傷民」的情形。
      根據行政院所公布的總體經濟指標,去年台灣農業產值占GDP不到2%,顯見農產品在開拓市場方面,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農產品行銷至關重要,首先要改變「食用」的傳統價值;其次,要集合眾多力量設計外觀、建立品牌及連結通路。農產品惟有與它的價值結合,輔以品牌形象的導入,才能深入消費者的心中,也才有成功翻轉的機會;只是國內市場有限,台灣農業要有出路,還要打開國際市場;多年前,農委會推動「TGA(Taiwan Good Agriculture)外銷農產品品牌輔導計畫」,由外貿協會負責推廣,如今已有亮眼成績。隨著網路的普及,透過電子平台推銷臺灣優質農產品,也是未來行銷的重點策略之一。
      過去,「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已逐漸改變,飲食不再是求溫飽而已,它還可以用來保健、觀賞、送禮及對自然環境的關懷;因此,農產品必須在安全環境成長,讓大家「吃得安心、吃出健康」。既然農產品還有觀賞與送禮價值,因此農產品不僅要精緻,包裝也要力求完美;然而,最重要的是農產品生產與行銷過程中,也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平衡,儘量做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目標。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11676852

 回應文章

LeoChang
2018/09/13 05:18
夏老師好,
請問本文第一段內容-「林牧業」,
是否為「林木業」之誤植?
夏老師(chhsia1113) 於 2018-09-14 18:11 回覆:
謝謝回應,「林牧業」指的是農林及畜牧業;不過,林木業也通,本人同意改為林木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