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案件何其多
今(108)年高考三等的公文題目,開宗明義謂:「鑑於邇來各界對於公務人員不能體察民意掌握輿情,致陳情案件有明顯增加之趨勢。」(註一)命題先生認為:各機關陳情案件這麼多,是因為公務人員不能體察民意、掌握輿情所致。然而,事實是如此嗎?相信辦過陳情案件的人,一定有話要說。
本人初任公職時,曾處理過民眾陳情案件,其中不乏基於公益而建議政府改善者,但多半是因個人權益依法難以處理而四處陳情者。眾所皆知,法治國家的公務員必須「依法行政」,不能因為理所當然或情有可原而違法行事,若因而使當事人權益不能得到救濟,民眾自然會興起不滿情緒;加上處理該陳情案件的公務員,言語上稍有不慎、態度上不夠親切,就容易因爭論而造成民怨。
過去,向政府機關陳情須撰寫陳情書,既耗時又費力,許多人寧願採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電腦網路科技發達,民眾日常生活所遭遇的問題,透過網路管道向政府部門陳情,既方便又快速;再以,民選首長為選票考量,大都設置「首長電子信箱」,作為廣納民意之途徑;因此舉凡:違建、食安、工程弊案、詐騙案件、交通執法、噪音管制、空氣汙染及流浪貓犬…等,都有人陳情。這些五花八門的案件,若是依法可以處理,相信公務員不會怠慢;如果依法不能處理,相信也會加以說明,不會故意違逆民意,而影響首長的滿意度。
有些人為提高陳情力道,透過民意代表向政府機關施壓,民選首長為避免在議會遭到刁難,於是要求所屬人員優先處理並審慎以對,許多人為此不時弄到焦頭爛額的地步,但所獲得的結果卻是十分有限,其中多半是做了一堆「虛功」,這就是當今公務員不能「準時下班」的原因之一。因此,早已有人用「官不聊生」來形容眼前的公務生態。授課時,常有聽講者藉機表露心聲,本人當場也不知如何回答;事後,只好貼上一篇《舉重若輕》的文章(註二),與大家共勉。
猶記當年經濟部長趙耀東先生說:民主時代「官不可僚、民不可刁」。經過二十多年的民主洗禮,具有僚氣的公務員幾已絕跡,但「有意見」的民眾卻是隨處可見。所以,陳情案件有明顯增加之趨勢,斷非公務人員不能體察民意掌握輿情,而是民意高漲、陳情管道便利之所致。
註一:參閱【108年高考】乙文。
註二:參閱【舉重若輕】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