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份與金瓜石
2014/01/28 22:12:50瀏覽3674|回應1|推薦1

九份與金瓜石

  有清一代,「九份」包含現在的九份與金瓜石兩地。日本統治台灣後,便以基隆山稜線為界,稜線以東的礦區授予「田中組」經營,稜線以西的礦區授予「藤田組」經營(註一)。昭和8年(1933),中川健藏總督下令將「田中組」經營的礦區,更名為「金瓜石」,從此「九份」與「金瓜石」便分屬不同的地區。

  九份與金瓜石都是著名的產金區,但由於經營方式不同,加上地理環境有別,兩地人文發展有明顯的差異。金瓜石礦區一直由日本人開採,光復後改為政府投資的「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繼續經營,其所屬員工都是受僱者,以月領薪資者居多。九份則自大正3年(1914)起,改由顏雲年先生經營,顏氏將礦區分為若干礦坑,大多採包租方式,由礦工合夥分租經營,所以許多九份人既是礦工也是礦主;當時投資者,可以一夕致富,也可能傾家蕩產,甚至於賠上性命。所以,九份與金瓜石猶如自由經濟與計畫經濟的樣版。

  昭和13年(1938),九份創下年產黃金45,341兩後,便緩步走下坡。台灣光復後,敢於一搏者,仍大有人在,民國50年以前,九份仍然維持相當程度的繁榮;但好景不常,多數投機客鎩羽而歸,而跟隨礦主一起淘金的礦工,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不是遭遇礦災而死傷,就是罹患職業病,往往年過半百,便躲不過死神的召喚。也就是這種「有了今天,不一定有明天」的宿命,反倒刺激了多樣性的消費,所以九份的酒家、彈子房、百貨店、食堂……等消費場所,都遠比金瓜石為多,從鼻頭角挑來的魚貨,常常越過金瓜石而到九份販賣,即可見商業興盛之一斑。當時,九份人也熱衷於流行事物,50年代歐美流行的「膨膨裙」,就常見時髦女子穿著;而九份也經常舉辦「舞會」,學習交際舞,成為九份人的一種時尚,這是金瓜石所罕見的。

金瓜石原有一家頗具規模的「礦工醫院」(註二),記得有一次跟隨家人前往探病;下車後,穿過由紅磚舖成的路面,再從水泥階梯往下走,便是醫院的大門;一路上,除了警察分駐所是西洋建築外,兩旁全是日式宿舍,對於道路的整潔,住家環境的幽靜,與九份嘈雜的街道相比,宛如到了另外一個的世界。又有一次到位於金瓜石山上的親戚家拜訪,由車站往上爬,約需20分鐘才到,行走山路讓人氣喘如牛;不過,回程時親戚帶我們搭乘「因格拉運」(註三),由上而下,約在中段,與上行的台車自動交會,不僅免去行走階梯之苦,而且感到無比的新奇。另一次到祈堂廟(註四)拜拜,記得先下到谷底的商店街,只見寥寥數間店面,貨品稀稀落落,難怪許多人到九份購物;再由谷底往上爬,便覺得豁然開朗,那就是祭拜關公的祈堂廟。

九份與金瓜石相距2.5公里,步行約需30分鐘,兩地間有客運車行駛,起初路面為石子路,只在接近金瓜石的下坡道,舖上兩條平行的水泥路,供車輪輾過,以降低車行的顛簸,民國50年以後,才全面舖設柏油。那時,金瓜石的公會堂經常放映電影,供員工欣賞,我們雖非台金公司的員工,但可以在前往金瓜石途中的雜貨店購買戲票;因此,中學時經常約同學三五成群,前往金瓜石看電影,我們大都捨棄坐車,而採步行方式前往,特別是在有月亮的夏夜,看完電影返家路上,一面欣賞天邊的明月,一面享受海面吹來的涼風,如今想來,依然回味無窮!

民國60年以後,政府結束台金公司的營運,金瓜石與九份同樣進入蕭條期,人口大量外移,金瓜石比起九份更顯蒼涼。20年後,九份終因一部「悲情城市」的電影,及一則咖啡的電視廣告,開啟了國民旅遊的風潮,再度掀起另一波的繁榮。其實,「悲情城市」有許多場景是在金瓜石拍攝的(註五),卻帶動不了金瓜石的復甦,原因就在「景色」。九份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蜿蜒的海岸線和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金瓜石只能在少數地點看到陰陽海,而且開闊面不足,雖然縣政府創設「黃金園區」,依然吸引不了大量的遊客,據說縣政府將架設海濱至九份,再到金瓜石的纜車,屆時或許可以帶動「金九地區」的繁榮。

以前讀地理課本時,提到台灣產金,都只介紹金瓜石,而忽略九份。雖然九份黃金產量及品位,比金瓜石稍遜;但無論人口、景色及商業活動,九份都略勝一籌,如今來九份遊覽的民眾也比金瓜石為多,但縣政府仍用「金九地區」稱呼兩地,基於情感因素,實在有點不服氣!

 

註一:日本統治台灣後的第二年,公佈「台灣礦業規則」,明訂以通過基隆山正南北線為界,將礦權分為東、西兩個礦區;西區由日人藤田傳三郎的「藤田組」取得,東區由田中長兵衛主持的「田中組」獲得。這兩家商社都因為協助日本政府運送人員及物資前來台灣,而獲日本政府特許,取得九份及金瓜石的礦權。

註二:金瓜石的礦工醫院約在民國60年停止診病,後來幾次颱風侵襲後,已殘破不堪;民國70年後,拍攝「悲情城市」時,只剩下醫院大門,該片便以大門作為九份醫院的場景,電影中的病房,則另以內景代替。如今,該礦工醫院變成停車場。

註三:因格拉運,是日語翻自英文的「incline」,是在斜坡道上舖設鐵軌,上、下各有一輛三角型的台車,主要運載礦車,有時也載人。上、下兩輛台車同時啟動,在中間舖兩路軌道,行駛到中段,下行車往左、上行車往右,形成會車,由於行駛緩慢,常見有人中途跳車。本文所提的因格拉運位於金瓜石車站旁,全長約200公尺,現僅剩斜坡遺跡,並且長滿了雜草。

註四:祈堂廟就是金瓜石的「勸濟堂」,坐落於瑞芳鎮銅山里祈堂路53號,背靠無耳的茶壺山, 和基隆山遙遙相對,為傳統道教聖廟,是金瓜石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

註五:「悲情城市」劇中的照相館,以及女主角寬美到市場買菜,都取自金瓜石的傳統市場。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0827766

 回應文章

國考考生
2014/01/30 16:09

金瓜石的一些幽靈傳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QA6Tk9E5rg

夏老師(chhsia1113) 於 2014-01-31 22:10 回覆:
二戰期間,日本人把523名英國戰俘,置於金瓜石採礦,大戰結束後,只剩89名生還,可見異鄉冤魂不少!(註:請參閱【九份的故事/邱吉爾孫女訪戰俘營】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