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2013/12/23 21:42:24瀏覽1395|回應0|推薦1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造成觀賞人潮,媒體報導無數,評論文章也迭見報端,並以讚美者居多。
  對台灣的史實,本人無不儘量涉獵。根據霧社事件所拍攝的《賽》片,當然也不會放過。有人認為:片中殺戮場面過多,處理馘首的鏡頭又過於血腥,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對於拍攝技巧,本人是門外漢,不便評論;但對於史實的安排,則有若干補充。
  光緒21年(1895年),根據馬關條約,台灣割讓日本,原住民對於割讓之事,似乎沒有太多反應,這在「乙未之役」(註一)中,原住民採觀望態度,可見一斑。直到日本人覬覦高山資源,踏進原住民獵場時,便遭到激烈反抗。其中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註二)發動160多次「剿蕃戰役」,最為慘烈,這在《賽》片起頭部分,略有交代。
  清朝的「理蕃政策」與日本人不同,前者能撫則撫,不能撫則「防」;後者不能撫時,則「剿」,甚而要求為其服勞役;同時,又以「文明上國」自居,迫使原住民接受他們的教化。這些政策的執行,主要落在警察身上,如果警察採取溫和手段,如《賽》片中的小島警察,還能相安無事;倘若採取嚴厲手段,如吉村警察,衝突勢所難免。終於在一次婚宴時,莫那.魯道長子塔達歐.莫那向吉村敬酒,竟遭毆打,此一敬酒風波成為「霧社事件」的導火線。
  原住民一向擅長叢林戰爭,日本人討伐未必占上風,只好使用最不文明的毒氣。「霧社事件」落幕後,日本政府遭到國際指責,總督石塚英藏(註三)因而解職,並且改變過去嚴厲政策。十年後,日本進攻南洋,招募擅長叢林戰爭的「高砂義勇軍」,原住民掀起從軍熱潮,也為皇軍立下輝煌戰績。曾有一位叫做史尼育唔(漢名「李光輝」)的阿美族原住民,參加「高砂義勇軍」,戰後一直躲在印尼的叢林裡,沒有投降,直到民國63年(1974年)才被發現。
  《賽》片有許多發人深省的對白,最著名的就是:「如果文明要我們卑躬屈膝,我們就讓你看野蠻的驕傲。」不過,花岡一郎(註四)切腹之前,說:「我究竟要作天皇的子民,還是回到祖靈的身邊。」二郎對著說:「你就一刀切斷難以區隔的肝腸。」這種分不清楚的歸屬,困擾著許多台灣人,一直到今天。
  總之,《賽》片是難得一見的優越國片。其實,還有很多台灣史實,可以搬上銀幕,希望有更多的魏德聖,拍攝類似電影,讓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民眾,借由電影的放映,了解台灣的歷史。

 

註一:乙未之役,又稱台日戰爭,是台灣最大一場戰爭。西元1895年,日本依照馬關條約占領台灣,為捍衛家園,台灣軍民成立「台灣民主國」,日軍由北往南攻擊,苗栗秀才吳湯興及姜紹祖等率軍反抗,那年歲次乙未,所以稱為「乙未之役」。

註二:佐久間左馬太(1844~1915年),長州藩出身,日據時期第5任總督。西元1874年,曾以中佐官位參與「牡丹社之役」,是任職最久的一位總督。

註三:石塚英藏(1866~1942年),福島縣出身,日據時期第13任總督,西元1898年,以參事官身分隨兒玉源太郎總督任職總督府。西元1929年,任命為台灣總督,因「霧社事件」於1931年解職。

註四:花岡一郎,原名:達奇斯.諾敏,台中師範學校講習科畢業,與花岡二郎(原名:達奇斯.那威),是日本理蕃政策下刻意培養的樣板人物。花岡一郎,擁有師範學歷,也是原住民的首位教師,被視為總督府理蕃政策的成果之一。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010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