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如死
成語「生不如死」,乃形容生活極為無奈與痛苦。近日,媒體把人口統計的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稱作「生不如死」,倒也十分貼切。
上個月,內政部公布去(109)年人口統計,人口總數2356萬1236人,比前年減少4萬1885人;另外,去年出生人數16萬5249人,死亡人數17萬3156人,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媒體報導略以:這種「生不如死」的現象,說明台灣人口已呈負成長。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憂心,人口負成長背後是加速高齡化的隱憂,國力如何維持?恐怕成為嚴重問題。(註一)
去年疫情肆虐之初,限縮大家外出活動,有人戲稱:將有助於「做人」的機率,可能會出現「防疫嬰兒潮」。沒想到,內政部公布最新人口統計,今(110)年元月出生數9601人,較任何月份的出生數都少;如與同月份死亡人數1萬6332人相較,自然增加為-6731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台灣號稱防疫世界第一,但元月份移入6萬9158人與移出的7萬5030人相較,等於社會增加為-5872人。合計兩項資料,元月份總人口(自然增加+社會增加)共為-12603人。因此,有網友在PTT論壇發表文章,直指台灣變成「鬼島」了!(註二)
有人認為:台灣人口密度太高,如果人口減少有助於環境生態跟生活品質,沒有什麼不好!薛教授則以為:2050年台灣總人口可能還有2千萬規模,這對生活品質改善十分有限,但真正問題是人口結構。薛教授說:「到了2030年,老年人口是小孩的兩倍,屆時台灣可能有1/3的大學科系必須關門!」同時,台灣將失去生產力及消費力兩大經濟引擎,經濟成長只會更加艱辛,國家財政也會日益困難,再以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後的年金給付、醫療照護…等壓力,將會是台灣社會前所未見的考驗。(註三)
針對「生不如死」,馬凱教授提出「起死回生」三箭,大意是:一、闢建新社區,補貼配售三胎以上的家庭;二、三胎以上的幼兒,優先進入理想的托育機構;三、督促業者改善婦女的職場環境(註四)。個人以為:因高齡化而喪失生產力問題,應取消退休年齡65歲之規定,只要身體狀況良好,且有工作意願,都得在職場上繼續努力,例如:思緒清晰的前立委沈富雄、神采奕奕的金寶董事長許勝雄、仍有雄心大志的媒體人趙少康…等,都已逾古稀之年,若讓這些人退休不做事,實乃社會之損失。
總之,「生不如死」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蔡政府無心也無力解決,當有人質詢負責人口政策的政務委員林萬億時,他雙手一攤表示:「提升生育率沒有特效藥。」即可見一斑!
註一:參見https://tw.news.yahoo.com/110400761.html
註二:參見https://tw.news.yahoo.com/044047465.html
註三: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6871/4937743
註四: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40/524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