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不如死
2021/02/15 12:52:23瀏覽2175|回應1|推薦27

生不如死
       成語「生不如死」,乃形容生活極為無奈與痛苦。近日,媒體把人口統計的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稱作「生不如死」,倒也十分貼切。
       上個月,內政部公布去(109)年人口統計,人口總數2356萬1236人,比前年減少4萬1885人;另外,去年出生人數16萬5249人,死亡人數17萬3156人,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媒體報導略以:這種「生不如死」的現象,說明台灣人口已呈負成長。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憂心,人口負成長背後是加速高齡化的隱憂,國力如何維持?恐怕成為嚴重問題。(註一)
       去年疫情肆虐之初,限縮大家外出活動,有人戲稱:將有助於「做人」的機率,可能會出現「防疫嬰兒潮」。沒想到,內政部公布最新人口統計,今(110)年元月出生數9601人,較任何月份的出生數都少;如與同月份死亡人數1萬6332人相較,自然增加為-6731人。更令人意外的是,台灣號稱防疫世界第一,但元月份移入6萬9158人與移出的7萬5030人相較,等於社會增加為-5872人。合計兩項資料,元月份總人口(自然增加+社會增加)共為-12603人。因此,有網友在PTT論壇發表文章,直指台灣變成「鬼島」了!(註二)
       有人認為:台灣人口密度太高,如果人口減少有助於環境生態跟生活品質,沒有什麼不好!薛教授則以為:2050年台灣總人口可能還有2千萬規模,這對生活品質改善十分有限,但真正問題是人口結構。薛教授說:「到了2030年,老年人口是小孩的兩倍,屆時台灣可能有1/3的大學科系必須關門!」同時,台灣將失去生產力及消費力兩大經濟引擎,經濟成長只會更加艱辛,國家財政也會日益困難,再以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後的年金給付、醫療照護…等壓力,將會是台灣社會前所未見的考驗。(註三)
       針對「生不如死」,馬凱教授提出「起死回生」三箭,大意是:一、闢建新社區,補貼配售三胎以上的家庭;二、三胎以上的幼兒,優先進入理想的托育機構;三、督促業者改善婦女的職場環境(註四)。個人以為:因高齡化而喪失生產力問題,應取消退休年齡65歲之規定,只要身體狀況良好,且有工作意願,都得在職場上繼續努力,例如:思緒清晰的前立委沈富雄、神采奕奕的金寶董事長許勝雄、仍有雄心大志的媒體人趙少康…等,都已逾古稀之年,若讓這些人退休不做事,實乃社會之損失。

       總之,「生不如死」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蔡政府無心也無力解決,當有人質詢負責人口政策的政務委員林萬億時,他雙手一攤表示:「提升生育率沒有特效藥。」即可見一斑!

註一:參見https://tw.news.yahoo.com/110400761.html
註二:參見https://tw.news.yahoo.com/044047465.html
註三: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6871/4937743
註四: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40/5245197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56424174

 回應文章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2/16 11:01

等於社會增加為-5872人

為是贅字,刪去可也。明明是減少,為何要搞成「增加負數」?沒有「減少」這詞嗎?難懂記者大腦構造。

那些大學教授、社會學家能不能告訴我們:按目前這種死亡率,生育率要多少,才能維持適當的人口結構?這雖然無法很精密,應該可以算出個大概吧?

夏老師(chhsia1113) 於 2021-02-16 12:49 回覆:
謝謝回應。所提:「等於社會增加為-5872人」,是引用他人的寫法,我也覺得是贅字,但還是尊重人家的用法。至於生育率要多少?在人口問題專家的說法,早已得到一個數字,那就是平均每個家庭生2.1個人,亦即10個家庭要生21個人,才能維持適當的人口結構。台灣生育率還不到1,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幾個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