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01 13:56:11瀏覽908|回應2|推薦12 | |
為什麼我會說中國在本世紀的中葉到尾聲之間會有一次最後的轉型?
有朋友在這些日子以來與我討論了一個焦點:既然目前中國的組織與發展現況比歐美民主制度產生的根部弱點相比,相對有利,那麼為什麼我會講中國還要歷經一次轉型,而且未來的轉型具有風險。
其間道理不難想像:我先問問朋友,有誰真能講出中國目前的政治結構呢?都講不出來吧。那是因為毛澤東時代,一人獨裁,根本沒有一定的政治結構。鄧小平接手的時候,主要的職務是軍委會主席。他幾乎沒有其他有名堂的職稱。人們暱稱為小平同志。事實上,鄧小平接手後,中央是空蕩蕩的,鄧在六四的時候,決定鎮壓,調不動就近的軍區。大家說說看,這是甚麼國家?我們能從表面看到的只有大會議代表中共中央,華國鋒後日因為搞經濟無起色,在大會議裡面被批評,認錯交出領導權,但得到終生被敬重善待的晚年。我們看到中央政治局,胡耀邦被鄧小平要求辭職,但是始終是政治局的一員。我們看到軍委會,鄧小平曾任主席。其他的有如霧中看花。 在鄧小平手中,根據中共舊有的規模,大致上弄出了雙領導制,一個是總書記,一個是國務院總理。請問,這個雙領導人選如何誕生的呢?雙領導一任十年交棒也是鄧小平弄得規矩。可是這些並非制度。
說明白一點,這個中共的結構是革命組織結構。非常適合變局與動盪。也就是說當歐美民主制度的基本性弱點呈現如當今之時,中共的革命組織是可以內控人民,外抗對手,甚至爆發戰爭也無妨。因為這種組織不但指揮系統鞏固,還能前進後退無礙。然而革命組織絕非長治久安之計。所以說,發展到某個程度以後,中國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制度,這就是我講的轉型。甚麼樣的制度呢?我認為大致是孫文在民權主義中談的那種制度會是中國制度的粗胚,細節上會有更多的規劃。
講到習近平,到目前為止,他的所為大多是正面的。習近平從小因為父親的緣故,被列為黑五類。勞改下放多年。他和歐巴馬講,他是能吃苦的。不知歐巴馬聽懂與否。習近平這話的涵義是說他能承擔風風雨雨。吃過苦就是他的歷練。黑五類是不能接受高教的。習近平也不例外。他今日擁有的法學博士可能只是裝潢。我認為吃苦的歷練才是真金。有個外國人和香港作家批評他如下:
從香港移居挪威的中國異見作家鍾祖康在香港的主場新聞網站撰文指出,他認為習的博士論文可能是其下屬福建官員寧德市人大副主任劉慧宇代寫[141]。《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駐遠東記者麥可·謝里丹的報導稱,習近平未完成中學學歷,質疑習近平是否有足夠學術能力完成博士論文而得到法學博士。
我認為這是胡說。誰看重寫一篇博士論文的小材料呢。台灣政客有太多這種小材料,我們還不知道嗎?
此外,我略懂相法。大凡巨盜與革命者都具有濃眉,而且濃眉過眼角。中國老一代共產黨很多人都是這種相貌。習近平的眉相和鄧小平類似。絕非濃眉。這種眉相的人少有激烈個性。我不知道幹完十年後,習近平是否裸退。如果裸退的話,他才算是在沒有定制下,遵守了鄧的規劃,對中國整體是好的。也是他明大義的具體表現。鄧小平不希望再出現一個毛澤東的。
或許有人說,要建設一個國家,先就要具備一大堆制度。我認為那是小兒之見。我建廠過程中從不立一個繁文縟節的制度,更不抄襲別廠的東西。我只列出一些原則,然後根據工廠所遭遇的種種問題,逐漸建立規矩與辦法,最後彙編成整個制度。孫文的民權主義具有如此漸進精神。所以說,建國過程人治法治不是問題。等到過程經歷後,建立一個完整制度來法治,求長治久安即可。這是我的經驗。中國最終會有轉型的,基於同文同種,我們希望未來的轉型是不流血的完成,而不是另一次的革命。
朋友若是要問,中國為何能夠以如此快速得到改革開放與國家/國際基礎建設與軍事的成果。和各位講:這是革命政權造成的。任何一個很有制度民主國家很難如此神奇的快速。請問,在台灣要掃貪容易嗎?要治安好,容易嗎?甚至想振興經濟,可能嗎?想想就知道答案了。我認為鄧小平一定清楚這些利弊的。
_____________
錢捷飛 制度的建立是漸進的,遇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可行,試著將個案成為通案。檢討→執行→修正。
馮濟灝 對,任何具有任事經驗的人主張這樣。一些書生看法相反<<-- span="">我的經驗。
馮濟灝 老兄弟:這就是我這篇文章的重點。我談這些,不是用來歌頌中共,反而是因為台灣處境才會談中國和美國的。通常我對其他國家沒那麼關心。我希望台灣能能看懂自己,也看懂中美。 馮濟灝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由於川普是美國總統,他來算兩岸衝突,美國損失很小的。蔡英文任內美國會給台灣軍售方便,選前我們算到了。只不過台灣若是拿了一些武器以後就神了,那很麻煩。我怎樣看今日中國都還是革命政權。也就是說那種政權敢硬幹的。看看鄧小平和舍契爾講:為香港問題,中國武力落後,但是敢開戰的。這種態度可能就是習近平的態度。可不能開玩笑。看看菲律賓總統已經撇清了菲律賓不願當美國的彈藥庫,明講不願與中國為敵。台灣須小心。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