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落花時節又逢君
2007/03/28 08:52:28瀏覽2291|回應11|推薦38

記得有一年,台積電召開法說會,記者開口了董事長張忠謀對景氣的看法,張老先生順手拈來一句唐詩:「落花時節又逢君。」
那天的財經台到第二天的財經版,所有的財經記者,就像到行天宮去向恩主公求了一支籤,上頭沒有寫著「上上籤」或「下下籤」,只有財經記者的亂解籤。
那天心裡在想,這老先生也真是壞透了,講點白話文不就好了,說了一句唐詩,你要這些記者大爺大娘去撞牆嗎?
當年可沒賣「唐詩翻譯機」呢!

當然,也是財經路線的記者呆,去找個廟祝或是大學國文教授解籤就是了;不過也怕廟祝說:「這是唐詩,不是籤詩,不會解。」更怕大學中文系教授說:「這個,我的專長是明傳奇,這唐詩恐怕得請教我同事。」又或者:「因為我不懂股票,可能沒辦法預測股價。」

詩,不只是意象上的美,更具有文字上的曖昧性質,使得詩中的意境,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就算用白話翻譯,味道總是差了那麼一點,而缺乏幾分閒情逸致,這詩,順手拈來,多少就失了幾分味兒。

很有意思,居然在法說會上說了這麼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如果沒記錯,好像該年的景氣,有點偏離眾人的一片期待,這要說是詩的曖昧?或者是眾人不能意會?說來說去還是張老帥不好,應該說:「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樣才能讓預測景氣失誤的外資法人和股民能夠死得瞑目。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這是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只是詩中時節對應晚春,有些不對應此時。
會想起這首詩,是因為前幾天跑去了買本小冊子,聯經出版的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宇文所安從這首〈江南逢李龜年〉作為開始,說起了一連串的古典文學的「追憶」主題。

這個老美漢學家,功底頗厚,這本小冊子,雖然是以「印象式批評」的手法寫成,但是,引經據典印證他對於「追憶」這個母題的批評,卻也不見過份「直觀」,讓讀者領略到的是他對於「文學作品」視為「客體」的評論。
基本上,「印象式批評」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本能。
這種事情,講好聽一點,叫做「印象式批評」,講白話一點就是「主觀意見的我覺得」,當然,我經常幹這事兒,從不例外,所以,你可以不用在這裡質疑我的人格。
就像是我們只要把孔老夫子,一扛出來,一提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印象批評」的說法就是:「酸不拉嘰的死老頭!該死的男性沙豬!」或者只要提到〈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不免要「印象式批評」:「遊手好閒的傢伙,只知道喝酒,不事生產的米蟲。」
看!「印象式批評」多容易上手啊!

扯了半天,到底要強調啥?
只是要強調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印象式批評」,其實,需要深厚的學識積累,還要盡量將主觀程度降低,更要有一條貫串資料的思維主線,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印象式批評」。

話說回來,不知道,張忠謀當時引那句詩,到底是因為與成詩的背景有關因而引用為解釋景氣的書法,或者是只是順手拈來跟記者打啞謎用的。

總之,人家一個喝過洋墨水,搞理工削股票的老頭子,也能順手「落花時節又逢君」的讓財經記者在那模仿電影「食神」高喊:「張忠謀!我真的猜不透你啊!」有時候想想,我們這種窮酸跟張忠謀的「趴數」距離這麼大,不附庸風雅一下,實在說不過去。

看完宇文所安的小冊子,居然只想到張忠謀,不免再一次的突顯出了從骨子裡透出來的俗氣,其實,是絕對的無可救藥。

看著窗外的工人正在狠狠修剪過度高大的黑板樹,明明將屆清明,卻無雨紛紛,這,該說「正是江南好風景」嗎?
若是霪雨紛飛的清明時節,又該看什麼好呢?
似乎宋玉的〈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最是對應清明雨紛非的節令氣氛與乍暖還還的憂鬱。
庾信,應該也是在「追憶」的情懷下寫了《哀江南賦》。

「正是江南好風景」,卻無落花也無君,只有一堆看不完的書,加上一個阿宅。哀…………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85088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nothingels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不想再當阿宅
2007/03/28 09:09

嘿嘿

早阿

同志

我的手下

今天

被我們系上的同學

送了個封號

宅王~~~~~~~~~~~~

我頓時全身無力

天阿

我有宅到這種地步嗎

應該沒有吧

我至少修了邊幅

可是再沒女朋友

可能真的會成為世紀宅男了

悲哀~~~~~~~~~~~~~~~~~~~~~~~~~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