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3 23:19:44瀏覽2464|回應4|推薦15 | |
這幾天某平面媒體報導,高等評鑑中心基金會調查發現,國內學者發表論文數量多,但被引用率不高,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五年五百億執行五年來,論文及教學設施明顯提升,台大也進入世界百大,算是達成目標。 先說點個人感想。 比較重要的是,自從五年五百億計畫執行以來,許多大學紛紛以論文發表數量作為代表該校的「成就」,換言之,論文發表量不僅能作為取得教育部補助經費的依據,也能作為招生的廣告,更是向社會大眾宣告這些論文發表數就是「納稅人補助的成果」。 我很難認同這些龐大數量的論文,不僅缺乏原創性,暴露論文創作不被學術圈所重視的現象,這呈現的效果只有五年下來僅多出兩篇被引用的頂尖論文,換句話說,台灣以龐大的經費製造出大而無用的論文機器,不僅理工醫農的學術研究無法更上層樓,也因著重在論文發表數,間接使得生產論文效率低的人文社會科系遭到偏廢。 試想:當教授為保住教職而拼命作研究,而忽略教學,大學生又能從這五年五百億獲得甚麼收穫?而教授若無法提出足夠數量的論文幫助學校取得經費,也讓學校財務難以為繼,而低階教授若非因此而過勞爆肝,高階教授就是前往海外大學任教,以獲得更寬闊的學術研究空間,同時也能將研究成果回饋給台下受教的學生,換言之,台灣的教授若非淪為論文發表機器,就是楚材晉用以成就海外大學在學術地位的更上層樓,或成為培育海外學生的重要推手。 儘管教育部針對第二期的計畫申請指標雖不再強調世界大學排評與論文數量,而改成以論文被引用數或影響例,我認為,這種頭痛醫頭的評鑑指標,依然讓學校為了補助款,持續要求教授生產論文,教授只好在同裁間相互引用論文,以符合評鑑指標要求,這種上下交相賊,到頭來除了浪費納稅人的血汗,很難提升高等教育素質,更缺乏教育的實質意義,我覺得,教育部還是放棄這種自欺欺人的補助款與評鑑制度,對於教授及學生還有納稅人而言才有正面意義。 2011/5/4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2011/5/4《部落格名嘴》電子報精彩網評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