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薪並非唯一搶救人才的方法
2011/04/20 02:49:57瀏覽1209|回應0|推薦17
報載,馬總統對中國大陸訂定「十二五」計畫,大規模引進科技人才,鄰近的韓國、香港、新加坡也積極獵人頭,向台灣人才招手,本月初馬總統已召集國安會議,與會學者專家提醒,「台灣已面臨人才赤字危機」。
我認為,人才流失的問題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的現象是累積多年的結果,舉例來說,數年前台灣最高學府在某學術領域學有專精的教授被挖腳到北京大學任課,這是一個具指標意義的警訊,但當時並沒有太多政府官員對此表示意見,而更多產業界的專業人才更是隨著企業西進而前進大陸,如今成為政府高層重視的國安問題,我並不感到意外。
當吾人重視人才赤字問題而將解決問題的焦點放在「打肥貓」,打走高階科技人才,想解決這個問題居然又是「以薪水多寡決勝負」,我認為這是搞錯問題的重點:因為問題並不在於「薪水多寡」,而在於「制度」與「資源」還有「尊重」;簡單的說,過去許多海外學人願意返台為國效力,他們放棄了在海外發展的大好前程,難道是因為台灣政府以重利誘之?錯!這些海外學人無非是抱著「別問國家能為你做甚麼,且問你能為國家做甚麼」的心態返台貢獻所學。
如今許多學有專精的學者西進大陸,難道只是因為內地或香港的大學所開的「價碼」高於台灣四倍以上?這也不盡然,我認為,能夠邀請台灣學者前往講學的大學,所提供的不只是有形的薪資,而且是更大的空間與尊重,除了能讓教授專心作研究的空間,也有用心向學的學生,以及內地大學積極發展的潛力無窮,種種無形的條件,在在都是吸引學者離開台灣的誘因。
因此,台灣光是提出高薪留住人才根本不夠,就以學界為例,各大學為爭取教育部補助,使得教授在教學之外必須產出一定數量的論文,資深教授若沒有研究成果就沒有補助,資淺的教授則是沒有論文則無法升等或留聘,儘管教育政策將大學分類為「教學」、「研究」、「綜合」等類型,但沒有大學願意被歸類為「教學型」大學,因為這意味著無法爭取教育部補助經費,更缺乏招生的能見度,這不僅使得教授無法專心研究,也壓迫毫無研究成果的新人出頭天的機會。
此外,進入產業界的人才,基於大環境的競爭激烈,大多走向「逐股票分紅」而居的職涯發展規劃,只要哪家公司的分紅與配股多就往哪裡跳槽,也就是說,過去李國鼎、孫運璿一代所鼓勵「科技報國」的風氣已經隨風而逝,這更是一般認為可以用高薪留住人才的原因。
所以,我認為,肥貓當然要打,不過需要稀有且專業人才領軍的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只要不淪為退休政務官的酬庸,給予超過部長或五院院長級的薪酬,未嘗不可。
但是,高薪並非唯一能夠留住人才的方法,只能希望不要因為總統認為「人才赤字成為國安危機」,便開始急病亂投醫,因為目前國際間人才流動頻繁,台灣必須找到人才外流的癥結,並依照產業與學術等領域的不同性質,給予人才發展空間,以及充分的研究資源,還有不受政治干擾的環境,並且放手讓人才去吸引人才,才有機會降低人才外流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台灣還要維持良好的人才培育環境,才能避免「吃老本」而不斷增加人才赤字。

2011/4/20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2011/4/20《部落格名嘴》電子報精彩網評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511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