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7 23:38:52瀏覽2634|回應2|推薦23 | |
明天就是端午節,在這種民俗節日,不能免俗的就是吃粽子、划龍舟。 關於這兩項習俗,眾所週知的都說是和「屈原」這個人有關。如果沒有意外,大家都會說,因為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大家搶著划龍舟去救他,因為,當沒人會CPR,所以,宣告急救無效,於是只好用竹筒裝米丟到汨羅江弔祭他,希望屈原別來抓交替,這就是吃粽子和划龍舟的由來。 前幾年南韓有意拿端午節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老實說,南韓的端午節的確也有划龍舟和吃粽子,但是,南韓有南韓的玩法,而台灣只知道紀念屈原這種「老師說」的官方說法。 事實上,當年屈原跳水,有沒有人在第一時間救他,恐怕還是個問題。簡單的說,要真的有人救他,就不會有屈原這種傳說故事。正因為沒有人要救屈原,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屈原傳說」。 用點腦筋想想吧! 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就距離屈原的年代比較近的司馬遷,全國走透透的現場採訪報導,頂多只是在《史記》的「屈原賈生」列傳簡單交代一小段話,說屈原是抱著石頭往汨羅江裡跳。 但,中華文化永遠就是這麼詭異。 你不相信? 吳均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這個故事的大概就是說,東漢建武年間,長沙人區曲在大白天看到一位自稱「三閭大夫」的人,感謝區曲每年「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是,卻被江中蛟龍所幹走,若歐曲能將粽子以「楝葉塞其上,以五色絲縛之」,才讓蛟龍有所忌憚,不至於從中攔截。 古代姓「區」的,唸作「歐」。 之所以特別引用這段紀錄,是因為在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中,這是第一則讓屈原與吃粽子產生端午節習俗的典故,也就是說,後代認為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端午習俗,就是在這裡開始的。 以上的這段《續齊諧記》,也被唐代的司馬貞寫《史記索隱》時,用來補充司馬遷不知道屈原忌日的遺憾。至於屈原真的死在五月五日嗎?這不是重點,因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水自殺的說法,從古至今,都是大家聽人家說來的。這就是我要在前面交代這個中國文學研究的「年代越往後,細節越清楚」的定律。 你可以說,區曲是見到鬼。也可能屈原沒死,真的三不五時在汨羅江旁邊當遊民,到處找人要粽子吃。(這像不像台灣民間故事的「林投姐」,老是出來嚇嚇賣燒肉粽的?) 千百年來,中國人相信且根據這則傳聞,每逢端午節就大吃肉粽紀念屈原,而這位屈原還是個死後還要親自乞討肉粽的志節高尚的愛國詩人,到底我們要紀念的是屈原的貪吃?還是我們要紀念屈原的愛國? 因此,我只能保守的說這則《續齊諧記》的文字紀錄,告訴我們幾件事情: 其實,最有意思的是《續齊諧記》,這個書名「齊諧」講得更清楚了,莊子說過:「齊諧,志怪者也」,擺明了告訴你,《續齊諧記》這本書就是專門講些怪事的,所以,區曲會看到鬼,實屬正常,並不是因為他嗑藥,因為,六朝時人的普遍觀念認為看到鬼也是日常生活的常態,不用大驚小怪。但是,《續齊諧記》也紀錄了許多民俗的由來,而這個屈原與粽子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續齊諧記》的文字紀錄告訴我們更重要的一個訊息是,其實,這些端午節習俗只是如何「驅邪避疫」,「五色絲」和「楝葉」都是用來驅除象徵惡疫疾病的「蛟龍」,也就是說這些文字紀錄的習俗都是原始儀式的殘留,被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 以目前找得到的證據,告訴我們,實際上,划龍舟、吃粽子與屈原很愛國的關聯是從誤會開始的「沒關係一定要找關係」。 或許在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將會發現,吃粽子的習俗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在中國南方的居民,為了端午節舉辦「公共衛生盃」划船競賽所準備的竹筒飯,方便補充划船比賽的體力流失,後來改良成為「御飯團」的形狀。 因此,小時候聽老師說吃粽子看划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的屈原,這種話聽聽就算了,不用太認真。 至於端午節為何是五月初五,明年端午節再告訴你。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