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1 23:37:40瀏覽1912|回應3|推薦21 | |
引用文章咖啡王子一號店與梁祝 有網友對「山伯英臺」的結局感到興趣,他想知道的是:「如果梁山伯還陽,而且出征番邦,還娶了公主。那書裏有說祝英台到哪兒去了嗎?」 至於網友提到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不過,難就難在「有沒有這本書」。我知道有人會說,去書店裡面就有一堆,只是站在有拿過相關學位的「專業立場」,會傾向把問題複雜化。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梁祝故事」一直都是「故事」,而沒有「故事書」。根據錢南揚的考證說法,保守的認為有「機會」東晉出現「梁祝」這個名詞,在中唐是有「梁山伯祝英臺」的名字,到了晚唐,在張讀的《宣室志》才有比較詳細的梁祝小故事。現在梁祝故事的雛型,從英臺喬裝與山伯同學,到嫁給馬家,最後山伯早死,墓裂同埋,就是在《宣室志》出現的。 到了宋代,梁祝故事出現「化蝶」的說法。 說到這裡,上面的梁祝故事的根據都是出自於所謂的「文本」,就是一般觀念所謂的「書上怎麼說」。 也就是說,你在前面看到的,不論是《宣室志》這類的文人筆記,或是明代的傳奇,甚至到了清代還有更多說唱文學的底本,這些都只是傳播或紀錄故事的方法,所以,你說有「梁祝故事」這本書也好,或者,沒有梁祝故事這本書也好,故事本身還是一直在流傳,而且在演變當中。 就像清末四川有人編的「鼓詞」,就說山伯、英臺得藝人傳授,身懷絕技,南征北討,建功立業。這就是說唱藝術用的底本,和你小時候聽過那個楚楚可憐的的「祝英臺」形象差很多。這就是將劇本或者說唱文學的文字底本當成「書」來看的話,所產生的差別,會讓你看到很多你不熟悉的梁祝故事。 當梁祝兩人殉情化蝶的故事在中國各地流行,偏偏中國人又不愛看悲劇,本來很簡單的梁祝故事,在中國各地轉了一大圈之後,以文字、故事、說唱等方式表現,你覺得不會有人改寫嗎?特別是古代的故事書不像今天流行,古人只靠一張嘴在講故事,故事在中國轉了這麼大的一圈,不會因為大家一起玩「故事接龍」,變成「開放式結局」嗎? 所以,當你的祖先來到台灣,引進大陸當時流行的梁祝故事,就會出現「在地版」的梁祝故事,這個「台客版」的名稱叫做「三伯英台新歌」,前面的部分大概都和你小時候聽過的差不多,後面的結局就是:「三伯還陽,與英台結婚,高中狀元,派任平蠻元帥,當了番邦駙馬,凱旋歸國。」 如果你把台灣早期一堆書局出版的「歌仔簿」當成「書」的話,也許這就是你想知道的結局。如果是站在文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我真的要跟你說抱歉,台灣各地的民間說唱藝人都有自己的看家絕活,他們拿到「歌仔簿」以後,各自決定結局要怎麼說唱下去,這我可就不知道了。 也就是說,就實務經驗來看,台灣民間的梁祝故事會有說不完的開放式結局。 話說回來,你現在看到的章回小說,有什麼「包公案」之類題材,請注意,小說只是小說,如果讓你到茶樓聽「說書」,你就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了。 所以,結局是什麼,你要去問說書的,以此類推,台灣的「三伯英台」結局有說英台到哪裡去了?我只能根據目前找得到的其中一個說法告訴你,英台是有和「三伯」結婚。至於「三伯」是不是「梁山伯」的「三伯」?還是「三伯」等於「梁山伯」?單純就故事情節來看,「三伯」與「梁山伯」畫上等號的機率非常高。 這是因為,台灣的歌仔簿內容很複雜,有可能是「錯別字」,也有可能是「故意寫錯」,更有可能是「取其同音」,還有一種可能是「老子高興怎麼掰,你不用管我」。不要偷笑,這是真的。 不知道你對於這種「台客版」的開放式結局,是不能接受?還是感到爆笑?若是前者,我也感到很無奈,若是後者,請大家將就將就。 所以,網友提出來的問題,我可以回答的是,沒有這本書,但是有很多版本的梁祝故事,其中有一個結局就是,祝英台還是嫁給了「三伯」?希望不要嫁錯人才好!因為「三伯」娶了英台又娶番邦公主。 不過,我的專業不是研究「台灣歌仔簿」,所以,別再問下去了,再問就問倒我了。如果有機會,去搞張何占豪作曲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來聽聽,很不錯的,但是別問我哪個版本的比較好,因為我是音樂白痴,只會隨便抓一張CD來聽,完全不懂得聆賞,謝謝。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