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子共讀《演講紀錄2》
2006/10/30 10:43:10瀏覽604|回應0|推薦5

講題:親子閱讀

目前學生在閱讀上有嚴重的問題,一方面缺少閱讀的時間,另一方面缺少閱讀的興趣,學生往往花太多的時間在教科書上。從小學、國中到高中,重複的教材一再的出現,使學生失去興趣。我為自己訂了幾份雜誌,也同時為我的孩子及到我家拜訪的客人訂了雜誌,為的是要時時養成閱讀的習慣。

親子閱讀最重要的是環境,必須要有好的閱讀環境,才可以更容易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在西方的研究中曾指出有關神經的連結和閱讀的關係,較常閱讀的人,其神經在連接方面會比閱讀時間較少的人來的強;十多年前讀書會開始盛行,希望藉此養成讀書的習慣,大多數人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其中的功能性過強,往往會失去了它的樂趣,學生之所以不願意學習,可能就是因為過程太過無聊。閱讀不單單是文字,還包括了圖像及記號等等,例如如何讀地圖,如何閱讀說明書。

除了閱讀的環境,父母還得要建立模式榜樣。譬如什麼時候應該閱讀?該如何閱讀?不同的書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最好是老師、家長能帶領著孩子一起閱讀;而閱讀的時候不一定要讀出作者在寫什麼,最重要的是讀者自己的感覺,讀者要能融入作品中,並且開創新的想法,最好也能多批評書中內容,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要一味接受而要多一些思考。閱讀在於能把書中的新資訊加上自己的舊經驗,對作品有一個新的體驗與認知。一份作品的完成,必須要有讀者閱讀後產生的新想法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例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之所以感動人,就是因為他的作品大多在描寫人的內心,所以其文字可以深入人心。

不同時期來看一本相同的書,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從其中得到不同的東西。可是,有許多的書換湯不換藥,內容都差不多,使孩子感覺沒有什麼新意。從前讀書就是為了考試,而使他們拒絕閱讀。

如何把舊經驗和新知識結合,這才是讀書的目的。目前的教育都是系統化學習,學校太過重視教學,進度早就已經定好,從來沒考慮到孩子的差異性,只講求效率,沒達到目標就說學生不用功;非系統化的學習,通常是在還沒有入學的階段,孩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就算學習結果錯誤也不會被體罰,在快樂的時候學習才能真正學到東西。因為需求而去學習才會真正記住,讓孩子知道讀書是為自己而不為別人。有些孩子說得出什麼是印象派?什麼是抽象派?但是當真正兩幅畫放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卻無法分辨哪幅是抽象派,哪幅是印象派,因為我們都只要孩子「背」知識。

如何幫孩子做親子閱讀?

1.      自己要先讀,不要要求別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先做好榜樣。「學習型家庭」就是一個禮拜的其中一天,全家一起看書,真正為了閱讀而閱讀,之後再慢慢增加天數,時間要自己安排,並且佈置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

2.      先讀給他聽,用聽的往往比自己讀來的容易。

3.      要孩子表達讀後感想,以免孩子的思考被壓抑;保留孩子想法,甚至主動學習。

在目前的閱讀材料中,漫畫是否適合作為孩子閱讀的材料?現今的漫畫內容,因為在短短的篇幅裡,必須傳達許多的訊息,所以內容常被過度壓縮,故而有一些內容可能會被誤解,所以把漫畫作為一個兒童閱讀的材料並不是那麼適當,而且漫畫是以先前的經驗來引導學習,不過目前的漫畫充斥太多的暴力,所以並不適合做為孩子閱讀的材料。

有些人有閱讀偏食的壞習慣,只著重於一方面的學問,譬如只著重於科學領域的書籍資料,而不去涉獵其他方面的學問;反之,有一些人只會看文學書籍,而忘記了還有科學的存在。有一種寫作法稱為「科普寫作」,所謂的「科普寫作」就是把一些專業知識以文學的方式來寫出,讓他更貼近人心,讓人可以更加容易理解科學的知識。

閱讀是一種習慣,越早養成越好,如果沒有在早期的時候就獲得樂趣,以後要培養就越來越難了。選書的策略,書名是最起碼的選書方式,而選書的好壞,往往牽涉到自己的閱讀經驗。閱讀可以從日常中的生活雜誌開始閱讀起,不要太過短視。閱讀是一傳十、十傳百的,從自己本身做起,再進而影響旁人、影響孩子。

 紀錄:許弘明(90.11.13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5201&aid=51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