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30 10:12:26瀏覽644|回應0|推薦3 | |
↑2005屏東說故事場景 故事裡的智慧火花 『做危險的事就算勇敢嗎?』 『敢做沒人敢做的事當然算勇敢。』 『如果有人敢從高樓跳下來,那也算勇敢嗎?我認為那叫做笨。勇敢的人應該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做什麼,即使危險,也會盡力去做。』 『如果有人出錢叫你跳樓呢?』 『為了錢做危險的事,應該不是勇敢,是要錢不要命。』 ……………………… 『我知道了,為了重要的原因,但不是為了錢,奮不故身做一些別人不敢做的危險的事,就是勇敢。』 『如果事後有人給你錢或獎品呢?』 『那麼…………』 …………………
以上這段對話是一群低年級孩子在與我讀過『惡龍與巨人』[ak1] 之後討論的歷程。從他們的對談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孩子經由故事的引導,透過共同討論逐漸釐清自己對『勇敢』這個概念的認知。許多人也許會驚訝於孩子處理這類哲學概念的能力,甚至懷疑『這是孩子們想出來的嗎?』在同一本書裡的另一篇故事『餅乾』,也讓孩子對『意志力』產生很大的興趣,並且熱烈討論。最後,孩子們也對意志力下了簡單的定義:『盡量克制自己不做想做的事,或盡量要求自己做不想做的事。』[ak2] 雖然這樣的定義仍嫌粗糙,但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即使是成人,要對這類哲學概念下很精確的定義也不容易,成人甚至還沒有孩子那麼有勇氣,敢對自己不甚清楚的概念下定義。其實,要引導孩子思考這類哲學問題,或者想讓孩子多想想各種身邊出現的問題並不困難,只要多一些耐心,配合孩子的興趣,加上適當的問話引導,這些雋永且富哲思的智慧火花,總會在與孩子共同閱讀故事的時候巧妙地綻放開來。 當然,與孩子討論故事並不只限於哲學問題,孩子的智慧與思考力也會在其他地方展現,與孩子共讀時最常見的是他們的推論與預測故事內容的能力。當我們與孩子共同閱讀『可預測書』時就能發現,可預測書的的特色有幾項:文字重複性高、情節重複性高、或者是圖畫內容有線索可以讓孩子預測。例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上誼〉,這個故事裡的文字很簡單,只要孩子讀過幾頁之後,他們就會猜到其實鱷魚和牙醫的想法都一樣,說的話也一樣,大多數孩子就可以預測接下來醫生會說什麼話。同樣的,讀了幾頁『永遠吃不飽的貓』〈遠流〉之後,孩子也會推論接下來不管出現什麼東西,都會和貓有相同的對話:
『喀茲喀茲喀茲啦,你吃飽了吧?』 『怎麼會呢?怎麼會呢?我只不過吃了一盤魚、一碗稀飯、一杯牛奶、我的男主人和女主人………我的肚子還是空空的,快餓死了,所以我要把你吃掉。』
然後那隻貓會把它遇見的東西吃掉。由於故事內容與文字重複性非常高,因此當孩子第一次推論得到確認之後就增強了信心,而且因為文字朗朗上口,孩子很容易跟著故事朗。閱讀或聽大人述說這類故事,不僅可以增進孩子注意文字重複的細節與樂趣,更能讓孩子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另一類可預測書的特點是內容概念或圖畫的可預測,例如:『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遠流〉、『兔子先生,幫幫忙好嗎?』〈遠流〉,類似的情節與對話再故事裡反覆出現,孩子可以在聆聽或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這些重複的概念或情節,然後推論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情境,但這類故事孩子就不一定能完全預測到結果,不過在推論的歷程中,他們就已經在進行各種思考活動了。最後一種可預測書是以圖畫為主,插畫家巧妙地運用圖畫安排各種線索,讓孩子在讀圖的過程整理出故事的過程與結果,例如:『母雞蘿絲去散步』〈上誼〉、『第五個』〈三之三〉就是這類故事。 其實,孩子想探究的議題還有許多是關於自己、關於家人、關於朋友,這些切身的問題不僅可以引導他們對自我認同的思考,也會發展到思考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問題,或是思考處理情緒、心理的問題。以下這段對話是我與孩子討論『威廉的洋娃娃』的紀錄: …………… 『為什麼男生不能玩洋娃娃?玩具還分男生女生嗎?』 『有啊,槍、機器人士男生玩的,女生玩娃娃和家家酒。』 『可是,我也有娃娃而且我妹妹也玩機器人。』 『是啊,大多數玩具是不分的,小時候玩家家酒不也男女生一起玩,而且也會有洋娃娃。』 『哎呀,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全看自己喜歡嘛!』 『對,每個人興趣都不一樣,誰都不應該規定誰可以玩什麼。』 『可是就是有些人喜歡笑別人。』 『喜歡笑別人的人,不管什麼是他都會找到理由笑,不要理他就好了』 這個故事引起的思考在於:我們應該多重視別人對我們的嘲諷,『不要理他』是一個暫時的結論,但絕不會是孩子最終的想法,在成長的過程裡他們會學到更多面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方法,利用故事讓他們先設想這些問題祇不過是個起頭而已,在各種假想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實驗,不但可以幫助孩子檢視自己的觀念,更可以讓孩子明白別人對相同問題的看法,一來一往之間,自我認同、人際關係的覺知就逐漸形成。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相似的故事也可以讓孩子做這類思考,如:『不是我的錯』〈和英〉、『自己的顏色』〈遠流〉、『門鈴又響了』〈遠流〉、『艾瑪畫畫』〈三之三〉、『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月亮,生日快樂』〈上誼〉等。[ak4] 透過故事與孩子共同進行思考活動,一方面是希望孩子能確認自己認知的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孩子能利用這些思考能力解決生活上的許多問題,然而,在孩子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機會也許沒有那麼多,因此有另一類故事可以提供各種情境,讓孩子思考:如果是我,我也可以這麼做,或者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六個男人』〈遠流〉,這個故事雖然以平淡的語氣訴說戰爭的可怕,卻會讓孩子認真思考解決紛爭的辦法;類似的故事還有『100萬隻貓』〈遠流〉。而『小羊睡不著』〈三之三〉,則可以讓孩子想一想自己睡不著的時候可以怎麼辦;『阿文的小毯子』〈三之三〉,能讓孩子想想解決倚賴慰藉物的習慣的方法;『勇敢的莎沙』〈三之三〉,則用可愛幽默的方式帶領孩子思考迷路時的因應之道;『我和小凱絕交了』〈漢聲〉與『我討厭你』〈遠流〉,討論的是與朋友吵架後該怎麼辦,可以怎麼辦。其實,在孩子日常生活中不見得會遇上這麼多需要獨立解決的問題,但是,透過故事來思考這些問題或與同伴討論,不僅可以了解別人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而且,當孩子真正碰上這些問題時,因為曾經事先想過,通常就比較不會慌亂,應對起來自然比較有信心,判斷也比較不容易出錯。 對孩子而言,聆聽或閱讀故事還有一項重要的樂趣,就是故事裡有許多平常生活裡遇不上的荒謬情境,或是與日常生活搭不上關係的幻想。但這些樂趣卻是持續鼓勵孩子閱讀或聆聽故事的最大動力。這類故事有很豐富的想像空間,這種建構在“如果……則……”的虛構故事,一來給了孩子悠遊於幻想世界的機會,滿足他們想像的樂趣,讓孩子自己構思類似的故事,發展想像力;再則可以讓孩子在荒謬的情境裡,思考各種事物的可能性,豐富創造力。這都是很重要的思考能力。例如:『你喜歡……』〈上誼〉與『瘋狂星期二』〈麥田〉,這兩本繪本展現的奇幻情境,總會讓孩子驚奇而愛不釋手,前者會讓孩子想:『也許我比較喜歡……』,後者則能引導孩子去設想:『那個星期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寇特尼』〈和英〉和『天才大笨貓』〈格林〉,分別述說兩隻與眾不同的狗與貓,故事情節不僅奇特怪異,作者更以幽默的手法讓孩子有機會思考什麼是『聰明、有用』;『吃六頓晚餐的貓』〈和英〉說的是一隻遊走於六戶人家的貓,好處是每天吃六頓晚餐,問題在於生病了也得看六次醫生、吃六次藥。『小灰狼』〈三之三〉故事裡說的是一隻與媽媽走失的小狼,雖然豬家收留了他,可是小狼卻成了他們家的灰姑娘。前者的不可思議與後者的顛覆內容不但令孩子開心,還可以讓孩子想想『如果我是那隻貓/狼……則我可能會/則我可以……』,這些想像力豐富的故事所激發的思考活動與內容,絕對不會遜色於其他故事。 故事之所以會成為孩子最喜歡的啟蒙材料,絕對不只是因為好玩、有趣而已;故事貼近孩子的心靈,與他們天真質純的思想相近,所以,故事會讓孩子想出各種問題,引發他們思考各種事情,這才是孩子喜歡故事的重點。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所有人都有想知道的慾望。』這種欲求是學習的趨力,也是人類進步的動能,在孩子早年的認知發展裡,故事扮演的是引燃智慧火花的導火線,這許許多多的故事,隨時激盪孩子的心智,隨時補充孩子的能力,讓孩子“想知道的慾望”不斷往前推進。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