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世紀教養關《演講紀錄》
2006/10/30 10:38:06瀏覽683|回應0|推薦4

 

一、前言

    這次我想跟各位談一些關於教育和養育比較新的一些的觀念,同時很感佩各位家長願意抽空出來爲我們孩子成長。

二、教育

    教育不是只有老師才需注意,父母親的觀念一樣重要。以前常有家長認為把小孩送到學校後就不關父母的事,剩下是學校的事,所以家長會到學校質疑老師「你沒把我的孩子教好」,「你為什麼把我的孩子教成這樣」,這是第一個要改變的觀念。我們在教孩子,希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其實這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長久以來我們談「教育」,都只談到「教」的部分,我認為現在要換個觀念,要看「孩子怎麼學」,而不是看「你怎麼教」。雖然我們也常說「教學」這個名詞,其實認真來看,「教」是「教」,「學」是「學」,你怎麼教與孩子怎麼學有時是兩件事。老師教得很好,孩子卻不一定學得到;老師教得不是很好,孩子也未必學不到,所以從這個觀點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比方說一位好老師、好的教材、好的教學法,應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孩子怎麼學習,幫助孩子學得更好;而觀察孩子怎麼學習,觀察孩子怎麼從學習當中再學習,應該可以幫助我們修改教材、修改教學方法、課程,這是兩條路,從不同方向來看。以前我們只看到「教」,沒看到「學」,我們只重視我們這個月、這個禮拜教了多少東西,孩子學到多少東西,所以我每個月考孩子一次或每個禮拜考孩子一次,看孩子學到多少,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一開始孩子就沒學好,慢慢地到後面就越落後越多,孩子就學不到,但我們大人通常沒有檢討自己、檢討原因,「我是否教得不對」,「我是不是有觀察孩子能否適應我的教法來學習」,可是大人常常沒這樣做,只歸結出孩子不用功的答案,這是非常不公平的。現在,陳教授從一個比較新的觀點來談「系統性的學習」和「非系統性的學習」。

    系統性學習是從教學者的觀點出發,建立在方便老師教學,把所有的東西拆成很簡單的步驟,每學期每月每週都有進度,進度也早就定好,而問題出在「應該要會」、「應該……」的觀念。我們不否認,系統性學習是比較有效率,但每個孩子發展不同,我們從來沒考慮到孩子的差異性,沒考慮孩子是不是能學到,卻使用一樣的教材、進度,這對孩子並不公平,孩子學習也不快樂。 

    非系統性學習是以孩子為出發點,當孩子年紀還小,沒進學校之前,他學很多東西,像學走路跌倒了,父母會小心扶他再站起來;看到舅舅叫成叔叔,父母會跟孩子說叫錯了,要叫舅舅,但孩子每一次錯誤,大人不會處罰他,孩子所犯的錯誤會幫助他下一次再進步。由這些錯誤中大人會很開心,因為我們看到孩子很努力在學習,所以孩子敢問、敢學、敢作任何事,做錯了沒關係,不一定會被罵,甚至讓人覺得很可愛,犯錯下次改進即可,因此孩子喜歡學習,想要學,也比較快樂。但當孩子進小學後,這些學習完全不一樣,突然間不能犯錯,這個錯、那個錯都要處罰,那麼,學習的壓力就產生了。

非系統性的學習是「因為我喜歡,所以我想要學」;「因為我必須要學,要不然我無法生存下去,因為這個社會有些競爭,這個社會對我有些要求」。例如當一位母親在還沒成為母親之前,沒有人教她如何做一位母親,在孩子生下來之後,母親跟著孩子一起學,母親會學會很多對待孩子的方式,學了就不會忘;也可能你在結婚前不會做菜,結婚之後為了需要,你要去學,學了之後,這些東西、技巧慢慢會穩固,不會忘,而且也沒有壓力,就算有壓力,沒有人因為你荷包蛋煎不好,叫你再重煎一百個,你可以再想辦法練習。學習也是一樣,如果因為孩子數學、英文考不好就體罰他,但孩子難道會因為被罰二十個交互蹲跳就會這些題目了嗎?所以從教的觀點看,如何讓孩子有興趣主動學習,孩子自己喜歡,這才重要。因此陳教授對教學一直有一個主張,而且相信這是對的,「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非系統性的學習就是大人沒有清清楚楚說要教孩子什麼,但是大人觀察孩子學習的歷程,提供一些材料給孩子,幫助孩子整理這些經歷。而我們如何讓教室不同,如何讓孩子的學習歷程有趣,首先就是要減掉孩子的壓力,就是以孩子的學習為中心,但這裡有一個哲學觀點要去思考的就是「我可以嗎?」、「我能放開嗎?」、「我的孩子學得很快樂,可是數學成績只有六十分,我能接受嗎?」。如果孩子考八十五分家長還不滿意,那麼在乎孩子沒拿到的十五分,沒看到孩子已經拿了八十五分,這八十五分難道是孩子天生就要會的嗎?為什麼大家看不到那好的一面?這不是學習,不是教養的問題,而是家長對這個觀念要如何接受,家長為何不能相信孩子已盡他的全力拿到這八十五分,這是孩子的極限?孩子在外面打球,投籃一百次都投不進去,沒有關係,家長會認為孩子沒有運動細胞;孩子彈琴、唱歌荒腔走板,沒有關係,家長會認為孩子沒有音樂細胞;那為何家長不能相信孩子沒有數學細胞,要說孩子不用功?每個孩子各個能力不同,我們要承認孩子有些東西是不夠的,但他可以在其他方面彌補過來,而且他會得到成就以後,回過頭來,說不定可以把所有事情做得很好。

    我再舉一個例子,幾年前南部有個孩子,國中時在放牛班,對學習沒興趣,於是參加建教合作班,上午上課,下午到工廠實習。因為他希望自己趕快滿十八歲可以開車,於是選擇到汽車工廠實習。做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最感興趣是汽車板金的部分,因為在台灣開車常會到處撞來撞去,自己會板金的話可以省錢,於是他很認真學習,也越做越有興趣。他在技術方面成績相當好,當時可以保送五專,但學科實在太差,老師就鼓勵他,這種保送,學科方面不會要求太多,只要加點油就好,這個孩子就認真讀書。進入專科就讀之後,他晚上還是到以前實習的汽車工廠幫忙、學習,後來參加全國的技能比賽得第三名,又有資格保送二技,要保送二技一樣要要求英文和其他能力,他就自己想辦法努力加強,這是「為了使我自己有機會,能繼續做我想做的事情」的想法。而後他為了到日本,便自修日文,又為了看相關的專業雜誌,英文也自修。後來報紙上報導,那個孩子到義大利參加板金的技能比賽,得到了世界金牌,也因此得以保送大學、唸研究所,現在在大學教書,他的出發點就是「我自己喜歡」。他本來是被放棄的孩子,他當初可能也沒想過有一天會有如此成就,而他要碰到多少人,要碰到多少不一樣的環節,在他困難時有人在支持他?可惜大多數的家長給我們的孩子都少了這些支持。

    教育的目的在哪裡?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希望你的孩子是碰到問題、碰到困難,自己能解決的人,還是別人說什麼才去做什麼的人?現在學校教育使孩子只會做老師教過的東西,其實應該讓孩子學著獨立學習,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整理。

三、養育

    再來談養育,或者應該說是「成人對待孩子的態度」。從態度上來說,我們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孩子?尤其還在國中這個叛逆期,孩子想法不一樣,家長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多少?請各位想一想,三十年後這個世界是屬於孩子們的,你受他們照顧,那到時候是以你的觀念為主,還是他們的觀念為主?你跟不上,到時候被淘汰的是你,不會是他們。六○年代,美國人很擔心他們的小孩是嬉皮,認為這一代怎麼會這樣,糟糕了,但是美國沒有更壞反而更好,一些出色的財經專家、學者、科技業者都是那一代的孩子,為什麼?因為假定那個是他們在成長歷程必經的階段,那就是必經的階段,你無法改變。同樣地,你可以回想自己和父母親的衝突,衝突不一樣而已,你跟父母爭頭髮留長一點,裙子短一點,襪子不穿白色,……;孩子跟你爭染金頭髮,穿耳洞、穿鼻洞,……,你以為穿洞比頭髮多留長一點嚴重多了,但從觀念來說,其實是一樣的,這是他們這個世代的觀念,你可以不同意,可以不接受,但你真的能阻止他們不做嗎?很難。表面上你是可以阻止,但阻止到後來就是孩子不告訴你,不跟你談,後果就是等到出了事情,很嚴重了,你才知道。其實從觀念上來說,他們做的事情跟我們是一樣的,既然是一樣,我們就要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來看待,想一想這些事情有那麼嚴重嗎?如果你真的很嚴重,那你是要先了解,陪他走過一段所謂嚴重的路途,然後幫他看清楚呢,還是處處防堵他,等最後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了,你才知道?這就是我所謂「你對待孩子的態度」。

    對待孩子,你要用民主的態度還是威權的態度?你可以很有威嚴,但是你不知道你的孩子在想什麼,反過來,你可以又是他的媽媽,又是他的好朋友,有事情他願意跟你談。而很多事情我們知道不能做,但我們還是一樣在做,孩子也一樣,所以我們應該想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只告訴孩子不能做。所以從養育的觀點來看,「我怎樣面對這個孩子?我要用什麼態度?」我覺得你越願意和孩子談,孩子越願意跟你談,但家長與孩子談話,了解一些事情之後,不是秋後算帳,而是要協助他解決問題,讓他了解自己的責任,讓孩子在發生問題時願意和我們談,重點是我們可以幫他解決問題。你認為孩子發生問題,你比較能幫他,還是他的同學?

    怎樣把對待的關係從完全上對下,權威對較低下的,改成某些事情是可以上對下,畢竟有一些程序權威,我是媽媽,我是爸爸,在家裡有些規定就是規定;我是老師,有些規定就是規定,但規定越少越好,然後嚴格執行,用不一樣的方式讓孩子有榮譽感和責任心,這不簡單,需要時間,但花了時間,一旦建立起來,後面會省事很多。當孩子跟你建立一種不一樣的關係,會變得獨立,他唸書知道是我自己要唸書,他知道唸書是為了自己。家長的態度,想辦法上對下留一部分就好,不是全部拿掉,該留的地方保留,但越少越好,嚴格執行,其他部分排成平行的,是朋友對朋友。

四、結語

    從教育和養育這兩個角度來談,教育就是你要注重孩子怎麼學,養育是你要去思考如何改變和孩子相處的關係和態度,希望給大家一些幫助。最後我想提一點,在教育小孩上有很多比喻,有人說小孩像白紙,看你如何塗鴉,或說小孩像泥巴,你可以捏成想要的形狀,但我都不喜歡,我覺得人是活的,不是死的,小孩應該像一個種子,你就是把他種下去,種下去之後,盡我們的力量,給他充足的陽光、空氣、水分、養分,可是他要長成一顆蘋果,他就是蘋果,你就不要期待他變成芭樂,這是他的特質和潛力。所以當你逐漸發現你的孩子是顆蘋果,請你好好讓他做一顆最好的蘋果,順應孩子的自然本性。

 

 

紀錄:張珊瑜(90.11.27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5201&aid=5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