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故事裡的思考《舊文分享》
2006/10/30 10:06:36瀏覽784|回應0|推薦3

故事裡的思考

    

 

↑2003北京小學說故事教學示範


故事是小孩最好的啟蒙教材,故事有許許多多的種類,故事的分類也有許許多多種。一般的故事分類有:童話、民間故事、生活故事、神話、寓言等等。甚至還有詩,有很多種類。是依照故事的寫作方式做分類,使用故事時,我們應該從故事本身的性質或功能做分類。因為,除了啟蒙意義外,故事不僅能幫助孩子整理並拓展生活經驗,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從教具體的敘述思考過度道教抽象的思維,包括:創造思考、批判思考、以及哲學思考。

 

生活裡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一樣,環境、教育背景、居住的社區、家人的溝通方式等等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會相同,但是每一個人會在這些生活經驗當中,隨著成長歷程而去整理出一些我們所謂的「生活智慧」,也許有人不覺得那是生活智慧,但有很多瑣瑣碎碎的事情,尤其是家裡面發生的小小的事情,其實都是智慧,這些經驗就是每一個人生活智慧的慢慢累積,當然不見得每一種東西現在都合適,過去的生活智慧和經驗不見得適合我們現在用,但是多少都能提供一些幫忙,但也許不是直接的,可能是間接的。

羅北兒的故事「明鑼移山」,明鑼和太太想要把家後面的山搬走,於是他數次請教一個很有智慧的老先生,第一次,老先生教他把家中所有敲得響的東西都拿到山邊去敲,讓山受不了就走掉,他們敲了,沒用;他又去找老先生,老先生叫他們準備一些好吃的東西去祭拜山,結果還是沒有用;再來,老先生叫他們找一棵很大很大的樹,把山撞開,結果還是沒有用。最後這位老先生說只有最後一個辦法,我教你們跳一種舞,叫做「移山舞」,你跳那個舞山就會走了,怎麼跳?就是你把家裡的東西都拆下來背在身上、掛在身上,統統都放在身上,然後開始跳舞。跳舞的時候要把眼睛閉起來,然後先把右腳放左腳後面,再把右腳放左腳後面,一直跳一直跳,跳到你跳不動為止。於是,他們倆夫妻就開始這樣跳、跳、跳,等到跳不動了、眼睛張開來,山已經搬遠遠的了。

小孩都知道是明鑼自己離開的,但這裡蘊藏了一個老人的智慧,如果老先生叫他們搬家,他們可能會說那很麻煩,而不會理會搬家這個建議,所以老先生繞一個圈,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呈現,這也是一種智慧。故事可以源源不斷提供這些生活智慧給小朋友,故事的累積就是生活智慧的累積與對生活經驗的反省。故事看多了孩子自然也會產生自己的智慧,所以他們偶爾會說出一兩句讓你覺得很有意思的話。

 

關懷性思考

 

「喬治與瑪莎」是兩隻河馬,男的叫喬治,女的叫瑪莎,他們的關係有點像兄妹,也可說像男女朋友、像夫妻、像情人都可以,大人看的角度和小孩看的角度會不一樣。James Marshall為他們寫了許多短短的故事,每一篇都在告訴我們怎樣跟朋友相處,怎樣跟親人相處,甚至是很親密的人該如何相處。這些內容幽默、雋永的小故事點出了日常生活中,大人欠缺,小孩卻天生具備的關懷性思考。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喬治與瑪莎打算到海灘游泳,喬治跟瑪莎說要帶防曬油,瑪莎說:神經病,河馬游泳哪需要防曬油?不用!他們游泳回來以後,瑪莎被太陽曬得很難過。第二天,喬治到她家去,拿了一瓶乳液給她,什麼話都沒說。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最後『喬治什麼話都沒說』。可是一般人通常都會順便加一句:「我早就告訴你了,你就不聽我說!」這句話的差別在於同時關懷他人身體與心理的感受。

信誼出版的「青蛙與蟾蜍」裡青蛙跟癩蛤蟆是好朋友。其中一個故事,青蛙覺得不舒服,癩蛤蟆想要照顧他,於是他要青蛙躺下來休息。然後,青蛙要求賴蛤蟆說故事,可是癩蛤蟆卻想不到任何故事,於是,他一邊在門廊走來走去,一邊想故事,可是仍然想不到;接著,賴蛤蟆異想天開的用各種稀奇古怪的辦法希望可以幫自己想到故事。他一下子倒立,一下子往頭上潑水,然後又撞牆,又敲頭,但還是想不出任何故事。結果這麼一來,卻變成癩蛤蟆全身不舒服了,於是換成換青蛙照顧他,講故事給癩蛤蟆聽。

故事的內容相當離譜,照顧生病的朋友是多數人會做的事,可是有誰會為了想不到故事而撞牆、敲頭?不過有些小朋友可能真的會這樣,當他們認真想幫朋友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出現這類讓大人想不透的行為。換個角度想,這種是比同理心更同理心的表現,因為孩子真的能夠設身處地的想像別人的需要,尤其當這些需要也是他所渴望的時候。我們當然不期待孩子真的以撞牆的方式來苦思一個故事,也不希望孩子用稀奇古怪的方法照顧別人。但我們看重的是,從許許多多的故事裡,孩子可以發掘到不同的經驗及其中多樣的智慧,而這些不斷傳遞深情關懷思維的故事,年久日長之後自然可以淺移默化孩子的心靈,豐富他們對人、對物、對環境的關懷。

 

創造性思考

 

許多有趣的故事其實與現實世界有很大的出入,這些虛構的故事一方面幫助孩子瞭解真實的世界,同時也豐富他們的想像力,增進思想的開放性以及靈活度。故事當中有很多是想像的、是幻想的、是虛構的,但是其實這些故事背後都是真實的,都是作者觀察真實生活經驗得來的,例如在「白雪公主」故事裡,現實生活中虐待小孩的親生媽媽時有所聞,當然也就可以找到邪惡的繼母;我們生活週遭到處有長得很醜卻很善良的人,故事裡只是誇張到一口氣湊七個小矮人而已。這是作者根據生活經驗,加上誇張與想像,以童話手法表現出來,其實它最根本的地方還是在於:人跟朋友的相處,親子的關係(用現代角度來解讀),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但是當作者用想像、抽象、幻想的方式呈現出來時,就會突顯出故事虛構的本質與想像的空間。又如《野獸國》,故事裡的小孩被媽媽罰關在房間裡面不准吃晚飯,結果在房間裡面,他想像有一艘船來了,帶他到野獸國去玩,玩得很開心再回來。這個故事的想像性非常高,可是這個故事除了讓小孩想像其實野獸沒那麼可怕、說不定他們很好玩之外,還有一些思考藏在故事裡,就是:面臨害怕的時候,可以怎麼處理?孤獨的時候怎麼排遣時間?

對孩子而言,這些思考都很重要,只不過,平常我們大概沒有機會跟小孩談論。所以,用故事做為溝通現實世界與虛構世界的過渡橋樑,孩子不僅可以在有趣、好玩的情境下瞭解真實世界的真相,還能夠思考現實生活可能面對的問題。故事裡面蘊含了一種所謂故事的邏輯,是一種超乎現實邏輯之外的想像邏輯,所以故事裡豬會飛、貓會講話,年紀越小的小孩越不覺得奇怪,因為,故事嘛!

 

哲學性思考

 

釐清概念、瞭解意義也是孩子認知發展很重要的一環。平日孩子稍有困惑就問:「為什麼?」成人往往會被孩子的大哉問搞得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孩子幼年時的困惑許多都是概念的問題、哲學的問題,大多數故事裡多多少少都有這類引發孩子發展哲學概念的地方,我們只需要花點時間,陪孩子想一想,不但能暫時解決孩子的困惑,還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活動。

比方說,When is Tomorrow》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女孩,她和哥哥要出去渡假,妹妹興奮的問哥哥說:「我們明天就要去玩了,可是我等不及了,明天是什麼時候?」哥哥說:「明天?當太陽出來、我們起床、吃早餐的時候,就是明天了。」到了第二天,太陽出來了,他們起床吃早餐時,妹妹說:「好棒!我喜歡明天!」哥哥說:「不是啦!現在是今天!明天喔,明天我們會在沙灘上曬太陽。」第二天,他們在沙灘上曬太陽,妹妹又說:「明天真好!」就這樣,在渡假的日子裡,他們反覆的討論:明天是什麼時候?其實這個問題恐怕我們都不太容易說得明白。這是個很明顯的哲學性、思考性的問題。通常,這些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可是在討論過程中,孩子(甚至大人)就能夠逐漸清楚這個複雜的概念。

還有一些故事,它的情節能夠引發所謂「哲學思考」,讓孩子思考各種有趣的問題。例如:「森林大熊」,故事裡的熊冬眠醒來發覺森林不見了,變成一座工廠,而且所有的人,包括動物園裡的熊都認為牠是人,不是熊!故事裡每個人採用的判準都不一樣,卻都說他是人。自我認同的危機加上如何確定自己認知的知識,構成了精采絕輪的思考內容。「我如何證明我是我?」「我們如何確定別人說的是真的?」「怎樣的證明才真的有效?」故事引發的這些問題就是能讓孩子悠游在哲學思考的最佳導遊。

另外有類故事,故事內容則提供新的觀點,或是顛覆傳統觀念,不僅可以讓孩子深入思考,孩子也非常喜歡。例如:「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沒有用河狸」,前者以大野狼的說法要求孩子重新思考「三隻小豬」的故事真相;後者則從藝術家的觀點讓我們再想想「勤有益、嬉無功」的標準是否應該調整。

 

結語

故事、繪本,應該是讓孩子慢慢欣賞、品味的材料,經驗的整合需要多元的閱讀,關懷的思維需要細細體會、感受,創造力的養成需要覺察細節與思考新觀念,哲學思考則需要時間和大人的陪伴。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的成就,想讓孩子在故事裡度過快樂且有意義的童年,就給他們故事書,陪他們看故事。

 

原刊於《誠品好讀》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5201&aid=51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