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19 22:05:50瀏覽793|回應7|推薦6 | |
我認為西遊記是本充滿教育哲學趣味的古典小說。 就從主角孫悟空談起吧!
孫悟空是個聰慧、機伶、好捉狭的野猴子,但是當他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之後,他也懂得該爲自己的將來做些準備,於是踏上他拜師學習之路。
孫悟空有兩個老師:菩提祖師和唐三藏,兩個教育方式迥然不同的老師!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門下數年之後〈這段期間,祖師可能是在觀察他的脾性,分析他的性向,了解他的潛質〉,祖師才答應傳他法術。然而,菩提祖師提出幾種法術,悟空都拒絕了,因為他只想學『長生不老之術』。 從學習的觀點來看,悟空是個主動積極的學習者,了解自己的興趣、需要和目標。就一個學生而言,他具備了許多優勢:明白學習的動機與目標、知道積極爭取學習的內容、確立學習的終極目的。可是,對教學者而言,他卻可能是個問題學生,因為,他強烈的主體性格會打亂教師安排好的教學計畫,〈請注意,這是從老師觀點出發的教學目標,不是從學習者的需求考慮!〉;他的強烈特質可能會影響同一環境裡的其他學生,進而造成教師教學上的混亂;他執拗不屈的學習態度,可能對教學氛圍產生不良的示範作用。 台灣的教室裡,其實有許多這類『優質學生』,可惜都被環境、考試、及成人壓抑到無影無蹤,消失在誤謬的教育思想洪流當中。
所幸,孫悟空先遇上的是千年難尋的名師。
菩提祖師狠狠的在不知天高地厚的猴崽子頭上敲上三個爆栗,說句:『這哪是說學就能學的!』當其它弟子以為祖師暴怒離去之時,孫猴子卻能意會祖師的暗示,在三更時分向菩提祖師求教。自此,名師高徒如魚得水,一人得天下之最英才而教之,另一人則潛心優游在心所嚮往之學習境地。這等情境當然可以稱為教育之典範! 更有趣的是,當孫悟空技滿學成拜別師門之時,菩提祖師竟然要求悟空,不得說出師承何人,換句話說,他不願意人家知道他是孫悟空的老師。〈菩提祖師用意何在?我還沒想透爲什麼。說不定他老人家已經料到後來悟空砸地府、鬧龍宮、擾天庭等種種行徑,所以要求他隱諱師門也說不定。〉
數百年之後,孫悟空拜唐三藏為師,保護他往西天取經。然而,這樁師生緣,先天上就有缺憾。唐僧起初自信可以獨自完成這項艱險任務,認為不需他人伴隨保護;悟空卻是爲了彌補過錯才心不甘情不願,不得不拜唐三藏為師。然而,在觀世音菩薩陰錯陽差的安排下,這對師徒的互動關係,成就了這部名著。
出家人原本就中規中矩,一板一眼,唐僧更是典範楷模,對照悟空隨性、破格、不拘形式的浪漫性格,原本八竿子打不到的兩人成了師徒,自然衝突糾紛不斷。加上悟空擁有超過老師的能力〈法眼、法術〉,唐三藏卻自認自己負有教化悟空的責任,他們師徒二人之間的隔閡,也就自然而然形成。悟空覺得唐三藏食古不化,不知變通;唐僧認為悟空冥頑不靈、桀傲不馴,當然師徒二人無法相濡以沫,進而建立深刻的師生關係。更不用提一路上豬八戒嚼舌根,打小報告興風作浪所造成的不必要誤會,加深它們彼此間隔閡。
我覺得,唐僧不是個好老師。他只會憑自己的想法要求悟空做這個、做那個,或是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完全不理會悟空的想法。當悟空依照自己能力判斷〈前面說過,他有許多能力強過唐僧。〉,認為師父可能犯錯而拒絕服從時,唐三藏就用緊箍咒處罰悟空,讓他在痛苦之中不得不屈服。即使事後證明唐僧錯了,他也幾乎不曾道歉。因為他是老師。
至於悟空,應該稱的上好學生了。雖然唐僧沒教會他什麼,〈性格、脾氣上的改變很難說是被教會的,多數是個人自己反省之後的改變。當然,有人會說,少了唐僧的潛移默化,孫悟空還是潑猴,關於這點,有機會再說。〉但他始終尊他為師,幾次被唐僧斥離,卻都心掛唐僧,總是會回去爲師父解難。多次因誤解而接受處罰,也都強忍身體與心靈的痛楚,繼續師徒往西天取經的任務。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儘管多所折磨與誤會,悟空卻總是稱唐三藏為師父! 不信,隨便找個人來問:『孫悟空的師父是誰?』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唐三藏。至於菩提祖師,恐怕多數人不記得!
故事說完了。
想想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你希望當怎樣的老師或父母? 像菩提祖師一樣,給他想要的,教他想學的,留一片自在發展的空間,讓他盡情揮灑。而且,成功不必在我。
或是像唐三藏,要他做好我要的,在我的允許範圍內達到我的要求,要不緊箍咒伺候,直到完成要求。而且,他的成就是我的功勞!
你會怎麼選?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