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27 00:05:00瀏覽8693|回應10|推薦161 | |
到日本旅遊或出差的國人,回國時通常會買些和菓子、牛奶餅乾等傳統土產當伴手禮,在機場免稅商店,常會見到「札幌農學校」這個品牌,尤其北海道的機場還有專門攤位,學校兼營生意,令人難免有些好奇;札幌市中心的鐘樓,通稱為時計台,是北海道少數保留至今的西式古老建築,也是日本的重要文化遺產,到札幌的遊客很少錯過的觀光景點,鐘樓始建於1878年,是當時札幌農學校的所謂演武場,供武術練習及室內體育館用,1881年原以人工敲鐘報時的鐘樓,改成現在時鐘的形式。
北海道是日本的國境之北,也是某種程度的化外之地,直到1868年,明治政府宣布設立箱館(函館)裁判所,將北海道全境納入統治,隔年任命了「開拓使」,北海道才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時代;當時北海道的開發,農業人才的培養,遠較其他產業迫切,1875年札幌農學校應運而生,雖然稱為農學校,聽起來像台灣的農校,其實札幌農學校是日本早期有授予學士學位的教育機構之一,其英文名稱為Agricultural College,中文稱札幌農學院,才符合實情;學校並重金禮聘專長為園藝學與植物學,美籍的克拉克(William S. Clark)博士為副校長,是日本第一所採日、英雙語教學的學校,克拉克也是日本近代歷史上著名的「受僱外國人」,校務蒸蒸日上,聲譽鵲起,畢業的學生,在社會表現優良,被暱稱為「札幌幫」,對北海道的發展卓有貢獻,有不少畢業生,日本時代也曾經到台灣工作,對台灣農業的發展參與甚多。
1907年札幌農學校升格為東北帝國大學的農科分校,本校則在本州的仙台,之後1918年獨立成為北海道帝國大學;二戰後1949年更名為為北海道大學迄今,傑出校友無數,包括二戰後,1945年奉派來台接收台北帝國大學,並短暫代理更名為台灣大學校長職務的羅宗洛(1898-1978);祖籍浙江省黃巖縣的羅宗洛,1930年取得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博士學位,是中國史上第二位取得日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他當時任職中央研究院,擔任植物所的所長。
1894年「甲午之戰」之後,台灣開始進入日本時代,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邁入工業化社會,農村人口大量移入都市,成為工廠的勞工,使得農業勞動力急速下降,隨之引發糧食短缺問題,總督府為配合日本的狀況,補日本國內糧食之不足,遂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為其治理的經濟政策,所以農業是歷任台灣總督的施政重點,延聘不少相關專業人才來台,其中出身於札幌農學校,或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者,根據淡江大學吳明勇教授的資料,初期20年約有140人,整個日本時代更達五百餘人,也是當時台灣農業產官學界所謂的「札幌幫」。
曾任札幌農學校校長的橋口文藏(1853-1903),曾來台擔任總督府殖產局局長,及台北州知事兩年;再者札幌農學校教授,亦曾來台擔任殖產局局長,對台灣糖業卓有貢獻,他的圖像印在1984年版,日幣五千元鈔票上的新渡戶稻造(1862-1933);另外在台21年,專長是畜產,但也引進不少植物,根據台大農藝系謝兆樞教授資料,包括洛神花、軟枝黃蟬、朱槿、炮仗花、炮竹紅、白千層、珊瑚刺桐等達15種之多,曾擔任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第一任場長,對台灣農業發展貢獻卓著的藤根吉春(1865-1941);此外成功培育出現在仍廣泛種植的蓬來米,二戰後續留台灣12年,擔任台大農藝系教授,及台灣省政府顧問,在台前後45年的磯永吉(1886-1972);另外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的台北廳農務主任平澤龜一郎(1890-1986),他並曾出版日文「台灣的山與我 」一書,這些日人都出身札幌農學校,或之後的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
日人在台功過,近年一向難逃意識型態臧否,毫無疑問,當時日人確實有不少可議之處,對台農業之用心,也是奉命支援其母國為優先;札幌農學校校友當年來台,雖大都屬政治性較低的技術官僚,不容否認也是征服者角色,並不討喜,但人數眾多,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參與,尤其是農業,既廣且深,其實以台灣今日發展的成就,很有資格屏除「弱者心態」,以平常心及自信心,不卑不亢的看待歷史,才不失這塊土地人民,優良的公民素質,和宅心仁厚的本性。
▲▼北海道是日本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尤其道央一帶,平疇沃野,芳草連天,丘陵迤邐,風景秀麗,利用此一優勢,北海道觀光農業的經營,也頗有可觀。
▲▼▼北海道是日本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尤其到央一帶,平疇沃野,芳草連天,丘陵迤邐,風景秀麗,利用此一優勢,觀光農業的經營,也頗有可觀。
▲1875年成立,學院級的札幌農學校,最早校址設在在札幌市中心大通公園一帶,現在是熱門觀光景點的時計台,就是當年札幌農學校的演武場。 ▲▼最初(1875年)札幌農學校校園(上),幾年之後遷到北海道大學現址,1907年升格為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下)(摘自北海道道廳官網)
▲札幌農學院原設在北海道大學現址第二農場,美籍克拉克博士主導的美式畜牧農舍,也是現在日本的重要文化遺產。(摘自Wikipedia)
▲札幌市郊羊之丘展望台美籍克拉克博士塑像,他曾應聘為札幌農學校的副校長,是實際的負責人,雖只有八個月,對札幌農學校影響甚深,照片中間右側為札幌巨蛋。
▲▼北海道大學內的克拉克博士塑像(上),及他離職時勉勵學生的碑文(下):Boys, Be Ambitious(同學們,要立大志向)。
▲▼北海道大學夏季樹木蓊鬱的校園(上),及冬季黃澄澄的銀杏(下,摘自網路)。
▲日本各地機場的免稅店,常可見北海道大學授權,以札幌農學校為名的伴手禮牛奶餅乾。
▲▼台北市公館的台大農業試驗場,日本時代是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現在常見的觀賞植物軟枝黃蟬(上),及經濟作物洛神花(下)是由藤根吉春引進台灣,他是台北農事試驗場第一任的埸長,畢業於札幌農學校。
▲▼台大農業試驗場內的磯永吉小屋(上),及台灣蓬來米誕生地說明牌(下),磯永吉是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的畢業生。
▲▼▼陽明山竹仔湖是台灣蓬萊米試種成功的地方,平澤龜一郎當初就是在七星山頂發現環境隔絕,氣溫較低,適合稻米試種的竹子湖,他也是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的畢業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