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歌行板的三線路
2020/07/18 00:05:00瀏覽9383|回應10|推薦148

1933年由鄧雨賢作曲,周添旺作詞的台語歌曲「月夜愁」正式推出,這首歌曲調優美,婉轉動人,帶點台灣味的淡淡哀怨,推出之後甚為轟動,大街小巷傳唱不絶,至今已近百年,仍膾炙人口,歷久而彌新;1933年台灣仍是日本時代,「月夜愁」推出十年後的二戰末期,日本戰情吃緊,為鼓勵台人從軍,甚至曾將這首歌改編成進行曲式的「軍伕之妻」,歌詞也改寫成日語,可見這首歌風靡的程度;1932年起十多年間,鄧雨賢,與周添旺、李臨秋、陳達儒、陳秋霖及蘇桐等作詞家,合作推出一百餘首台語歌曲,以「月夜愁」,及「四季紅」、「望春風」、「雨夜花」為代表作,2007年一齣以鄧雨賢一生為藍本的音樂劇,首先以「四月望雨」稱呼,這些歌曲的風格與「月夜愁」都有些類似,旋律婉轉,歌詞細膩,早已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記憶,與文化印記。 

 

鄧雨賢1906年出身桃園龍潭的客家望族,但可以說流利的閩南語,1925年畢業於台北師範,1929年並曾遠渡東京學習作曲,1932年加入台北的唱片公司,之後十餘年,是其一生歌曲創作,質與量俱佳時期;二戰末期,曾到新竹芎林教書數年,但大戰結束前夕的1944年,不幸英年早逝;鄧雨賢一生音樂歌曲創作無數,至今仍在各閩南語華人地區傳唱不絕,影響深遠,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

 

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那未來,心內真可疑,想昧出彼個人,

啊!怨嘆月暝。

上面三小節,是周添旺作詞的「月夜愁」歌詞第一段,大部分人大抵知道歌詞意思;男女約會,女方未到,男方焦急等待,心裡難免起疑的忐忑心情,但儘管歌曲動聽,對歌詞中第一句的「三線路」,則似懂非懂,不知確實所指為何?甚至可能還有些誤解;因為線字,也有影射黑道地盤的意思,如哪一線的? 縱貫線的---等。 

 

所謂「三線路」,其實是歌曲推出的1930年代,台灣對中間有分隔島,兩旁還有車道的寬闊大馬路之稱呼;日本時代的1909年(明治42年,清宣統元年),日本殖民地政府拆除原台北城的城牆,興建寬度達四十公尺的台北城中心環城大道,仿照歐洲維也納、柏林等大都會的林蔭大道,於路中設置兩大塊綠地的分隔島,上面種植花木,將路面區分為「三線」或「三塊」,稱之為「三線路」,當時「三線路」人車稀少,是情侶約會散步的好地方,也成了周添旺筆下「月夜愁」的場景。 

 

原來的台北城是長方形,近似正方形,因此有東、西、南、北四條三線路,分別是現在的中山南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及忠孝西路;日本殖民地政府也在三線路沿線,興建西洋式建築,如總督府(現總統府)、台北州廳(現監察院)、台北市役所(現行政院)、台北公會堂(現中山堂)等,每棟建築都算宏偉壯觀,很有當時歐洲城市的架勢。 

 

每個城池都有一段故事,但台北城的,故事不長,還有些悵然若失;清同治13(1874),日本入侵屏東的牡丹社,來台督軍的欽差大臣沈葆禎奏請台北開府;清光緒5年(1879),臺北正式開府,當時仍屬福建省管轄,首任知府陳星聚,與其直屬長官,福建巡撫岑毓英開始積極籌款興建臺北府城,選定淡水河邊的兩大聚落-艋舺與大稻埕之間,當時仍是一大片水田的地方,興建台北府城;光緒8年(1882),臺北府委由當時臺灣兵備道劉璈正式開工興建,岑毓英、陳星聚與劉璈,是台北建城最重要的三個人;1884年發生清法戰爭,在戰爭壓力下,艋舺與大稻埕的富商巨賈,都被迫捐輸大筆建城經費,台北府城終於在光緒10(1884)底完工。 

 

台北府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座依照風水堪輿學説建造的傳統中國式城池,陳星聚與劉璈都很注重風水,最早規劃時,陳星聚原以子午線為縱軸,規劃城內街道南北正對北極星,左右相互垂直的棋盤格局,但劉璈後來加入後,有不同主張,他相信不同派別的風水理論,重新規劃,將城廓向東旋轉十六度,變成北倚七星山,西臨淡水河,以求趨吉避凶,然而這樣也打破陳星聚原本的規劃,變成城牆方向,與原本南北向及東西向的街道不一致,城門相對位置也名不符實,像北門變成在西北角、南門在東南角的位置、東門事實上也成了東南門。 

台北城週長約4.6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在中國式的城池中,算是規模很小的,但歷史也開了台北城一個玩笑,從1884年完成,十年後發生清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再過14年的1909年,台北城就被拆了,前後只存在短短25年時間,不要說跟千餘年的長安城不能比,跟同樣是邊陲省城的蘭州、昆明等,都瞠乎其後;台北城最初構想是防止日本人入侵,但最後確被日本人拆除,說起來是有些扼腕,但畢竟今天的台北都會區由此興起;連橫的台灣通史序所説:「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這段話指台北城也很恰當;在悠悠的「月夜愁」歌聲中,如歌行板的「三線路」,讓人細細品味。

▲▼原台北城的東門,正式名稱景福門,取詩經大雅「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句命名,即「祝主人您萬年長壽,永遠享有天賜洪福」之意;1966年東門南門及小南門各門改建城樓部分,只有基座保持原貌。

原來的景福門」的樣子。(摘自Wikipedia)

▲▼台北城西門舊址碑,位於現在寶慶路衡陽路交會處旁,正式名稱為寶成門,取「寶物成就」,希望地方物流通暢,百業興旺而得名西門現已被拆除,市政府特立寶成門舊址碑,背面之說明:「門之舊址,在碑正前方20公尺處」,約莫在照片上黃色槽線最末端處。

寶城門舊照,寶城門是台北府城原來五個城門中最華麗的城門,但確是1905年日本時代市街改建計劃中,最早被拆掉的城門,此舉引起民意的強烈反彈,最後其他四個城門拆除叫停,幸得以保存,但西門則已被拆除殆盡。(摘自Wikipedia)

台北城的南門,正式名稱麗正門,以周易離卦:「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句命名,即「日月的雙重光明,都在正道上,可教化天下、成就萬物」之意;1966年改建城樓部分,只有城門基座保持原貌。

台北城小南門,正式名稱重熙門,取漢班固「東都賦」:「至乎永平之際,重熙而累洽」句命名,熙為興隆、光明之意; 重熙即國運世代太平,光明興盛」。 

▲▼▼台北城的北門,正式名稱承恩門,是目前唯一仍保持原貌的台北城門,由於遙向北方的清帝國都城,取承接天恩之意得名,牌匾上的光緒壬午年,為光緒8年(1882);清代派駐台灣的官員,都由丞恩門進入台北城,當時建有「接官亭

北門廣場上台北市立文獻館的台北府城地圖,當初大稻埕及艋舺是淡水河邊的兩大聚落河港,建城位置選在兩聚落之間,當時仍是一片水田的地方。

台北府城原來的城牆位置(紅色實線)套在Google地圖上,上方為正北,紅色線是由劉璈確定的北北東方位,深藍虚線是陳星聚最早規劃城池的想像圖,正對北極星的正北方位,跟現在街道大抵垂直,兩圖夾角約十六度。

▲▼台灣巡撫衙門舊址(上),原址為在今中山堂的左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前的武昌街旁當時台灣巡撫衙門是清朝台灣最高的官署,跟轄下的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遙遙相望日本時代前期,曾當為台灣總督府廳舍,歷任七任總督,直到1919年總督府新廈完工啟用為止;其中欽差行臺(下),現遷移到植物園內。

1909年,日本總督府決定將台北城拆除,在上面闢建了林蔭大道,像照片的「三線」,這是東三線,遠處是景福門,更遠處則是七星(摘自Wikipedia)

▲向晩的中山南路,就是當年的東三線路,雖朝北北東方向,但正對七星山,倚山臨水(淡水河),應該也是當年劉璈調整城廓方位的風水考量日本時代位在圓山的台灣神社,是台灣社格最高的官幣大社,中山南北路是高官貴族,前往神社的必經之路,稱敕使街道

▲中山南、北路及忠孝東、西路交會點,也是當年東及北三線路交會點,一旁是現為監察院的台北州廳;這個交會點,也是台灣省公路的原點,11359號省道的里程起算點。(0公里,請參閱忠孝東路走九遍∩中山北路走七擺)

現在為中華路一段,北門與西門之間的西三線路,隨著交通流量大增,其實是十線大道。

現在為愛國西路的南三線,左前方即是歌劇院,再過去就是中山南路(東三線)

▲▼從北門看過去的忠孝西路,即當年的北三線路,照片右側樓高八層,外觀為綠松色帷幕的城中消防大樓,1978年改建完成,現已淹沒在櫛比鱗次的高樓中,原址為1916年(大正五年)完成的本町消防詰所(下,摘自國家文化資料庫),建有一高36公尺的混凝土望火樓,當時塔樓鶴立鷄群,高度是這一帶最高。

日據時代的部份重要建築,大抵都在三線旁,像東門旁的台北賓館,是當年總督官邸。

▲▼台灣鐵道旅館(上,摘自Wikipedia),在現在忠孝西路新光百貨的位置,是日本時代台灣最豪華的旅館,其大門在現在館前路上,二戰時毀於盟軍空襲;下圖為南門附近的台灣菸酒大樓,是當年台灣總督府專賣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lin9863&aid=143079679

 回應文章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23 20:55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07

  《臺灣歌謠的故事》

 這本書說明很多台語歌曲創作歷程,

 「月夜愁」是周添旺先生的處女作,

   23歲的春風少年兄一鳴驚人。

  中山南路的三線路是約會見面處,

  再散步到新公園(228和平公園)。

  感謝您的更詳細資料,台北城故事真精彩。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7 16:33 回覆:

謝謝Sookhing資料。

23歲現在大概大學才畢業,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紀,但像月夜愁,雨夜花,河邊春夢等的細膩詞句,蕩氣迴腸,作者似有著深刻的人生經驗,很難想像是出自一個年輕的春風少年兄,尤其雨夜花,墜落風塵的苦命女子,情節感人,讀過資料說周添旺是在風月場所聽到,但可以將之形諸筆下,娓娓道來,令人佩服。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23 13:25

台北市立文獻館

「北門物語」展覽,

在西門町的西本願寺,

看到這張老照片,

剛好給您參考。

另外還有「時光開箱」

館藏文物展,值得一看。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3 18:49 回覆:

謝謝Sookhing,應該找個時間去西本願寺看看。

也謝謝所附照片,那張應在現天成飯店附近拍的,可以看到路對面的鐵道飯店(現新光百貨),和重慶南路忠孝西路口,當時消防詰所的望火樓。


神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22 00:35

Charles 晚安:

一段時間没上格子,Charles PO文速度彷如篇頭那艘遊艇又過了好幾座山。

因為生長在南部,對台北本來就陌生。記得第一次到台北,看著忠孝路的車水馬龍

,鄉巴佬進城既興奮又自卑,後來,職涯中有兩次到台北進修才把幾條主要的道路

和地標拼湊起來。事隔多年台北又是一番新的氣象。

而歷史長河總在記憶中翻騰,歌聲往往隨著浪濤蕩漾。珍貴的文章填補了許多留下的

空白,感謝。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3 23:11 回覆:

謝謝神仙。

1940,1950年代的台北,儘管跟歐美的大都會比起來,相對落後不少,但在南部鄉下看來,台北仍像遙遠繁華的十里洋場,令人羨慕,可望不可及。

我從畢業後就住台北,已四十多年,比在老家的日子,還要長許多,也像周邦彥筆下蘇幕遮的"家在內門(吳門),久做台北(長安)旅"。


莫大小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尚留存歷史遺蹟
2020/07/20 01:13
幼時家中存有父親友人贈予之厚厚一本日本時代的台灣各地片集,內中都有格主貼展的諸舊台灣的圖片,後來不知丟在何處,頗為挽惜。
老蔣時代最令台北人垢病的時翻造古蹟舊城門,簡直比日本人更不尊重先人文物。至於目前各地尚存的前清遺址不能不讓人憂懼尚能保存多久不被蔡政府悉數掃拆除掃掉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0 22:39 回覆:

謝謝莫大。

資料說,東門,南門和小南門都是民國55年改建的,下半截不變,上半截由原先南方式城樓,改成北方式的,但南方北方,不都是中國式?實在不太懂為何要改。


和煦秋陽(暮年情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8 22:12

原來三線路是這樣的    懂了

這篇文頗具歷史價值    讀了兩遍    了解了許多

感恩您的用心    收集資料與整理     那些照片很珍貴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0 22:32 回覆:

謝謝秋陽,小文能讓您讀兩次,倍感榮焉。

五個台北城的城門牌匾,都無落款,不知是傳統?還是有其他考量?以當時政治情勢,台北府知府劉星聚,或台灣道劉璈,都很有資格及理由落款。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1 18:03 回覆:
另外台北府建城關鍵人物之一,當時台北知府陳星聚直屬長官,駐地在福州的福建巡撫岑毓英,他曾渡海到台北勘查,但後期他就高升雲貴總督,之後再高升兵部尚書,他出身廣西壯族,是壯族的第一位封疆大吏及朝清廷方面大員。

愛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8 14:34

我對景福門的感情很不一般,源自於兒時的記憶。我喜歡捨捷運而坐20路或信義幹綫公車,經過景福門與府院進城中,這一段路是臺北市最美麗的景色之一。

我很好奇,這些照片取景不易,Charles 是怎麽照出來的?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0 00:01 回覆:

謝謝愛馬。

記得以前初中的國文課本,有一篇梁啟超的遊臺雜詩:"桓桓劉壯肅,六載駐戎軒,----多事當時月,還臨景福門",中間已忘掉,前後還依稀記得。

那些照片要等沒人車時拍,有些還要到安全島上,或趁綠燈時,到斑馬線中間拍。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8 10:26

凡是台北人或對台北建築史有興趣者,都該來賞讀學弟此大作。

1905年台北市人口規模設計為15萬,為1930擴增為60萬,至今為260萬。

歷經清末、日據、國民政府管轄,看似雜亂無章,卻又有各時期的風格。

原來三線路是因此而來,現在若哼唱月夜愁,一定會想起學弟此篇大作。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19 20:23 回覆:

謝謝學長。

台北城建城的1882年,由於火炮等武器的進步,城牆已漸失原先防禦的功能,歐洲的城市因城市發展,交通等考量,已開始考慮拆除原來城牆的問題,事實上已經有點晚了。

像維也納1865年就拆除十三世紀初蓋的城牆,改成環城大道,日本人1909年拆台北城牆,其實也是學歐洲的,那時日本國內,是"脫亞入歐"思潮正盛行的時代。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8 09:56

我也約略介紹過台北城

http://blog.udn.com/inyi/133689590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19 18:55 回覆:

謝謝學嫂。

先前就拜讀過,最近也再去看劉璈那張照片上有關台北城方位的解說。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23 10:12 回覆:
另外,照片這棟"撫臺街洋樓",是1910年完成,名為"高石組"的一家建築公司,老板高石忠慥,現在的台灣博物館,即為"高石組"所承建,高石忠慥的老東家,是日本的"大倉組",也是建築公司。


洛城聞笛 ( 睡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8 08:44

以前年輕時一直在中華路的中華商場邊上找西門的遺址未果,原來就在此處,可能是市政府在我出國後標立的,非常好。現在台灣對古蹟很用心,像萬華的白剝皮寮和新台北投的懷舊車站,就做得令人印象深刻。

希望有更多的古蹟故事及記錄像Charles兄般用心地被整理出來,把消失的記憶找回。然後再結合人文活動及觀光,台灣的文化會更有深度,會更驚艷於國際,邁向觀光大國之路指日可待。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19 10:28 回覆:

謝謝洛城聞笛兄留言及讚賞。

"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義",我們年輕時的1970,1980年代,政府光要衣食足,倉廩實,大概就心無餘力了,那個"寶城門遺址"紀念碑,應該是十多年前,跟"清臺灣巡撫衙門舊址"大約同一時期設立的。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7/18 08:07
也喜歡唱台語經典歌曲月夜愁,
但对三線路不解其意,
大作正好給我上了一課。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7-19 09:51 回覆:

謝謝校長留言,先祝周日愉快。

三線路應是台灣20世紀初的專門術語,我曾讀過當時最大中文報-日日新報,一則在三線路舉辦馬拉松的報導,但20世紀中葉,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這個專門術語就很少,或不曾再被使用,大部分人也就不再知道三線路所指為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