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門散步和中山堂
2020/05/06 18:48:05瀏覽3039|回應8|推薦104
【感想】: 北門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地方,柯文哲市長上台,打掉掐住北門的數條高架道路,及週邊的廣告,修整古蹟,現在北門變得很美。北門旁邊的中華商場也拆掉了,以及鐵路地下化,中華路變得很寬敞。

我終於弄懂北門入城的兩條岔路是博愛路及延平南路,而延平北路沒有直直的接延平南路,原因北門風水的中軸線要對準大屯山,所以北門偏轉了15度。

中山堂在延平南路上,博愛路以前是非常繁華的鬧區。

我當了半世紀的台北人,竟然沒有進去中山堂過,所以下課解散後,我獨自去逛了一趟中山堂,但因為新冠肺炎,大禮堂沒有開放,僅參觀一樓到四樓的周圍。參觀完覺得中山堂很有氣質。

北門交通方便,推薦大家去走走,且懷舊一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北門歷史,網路資料有點長

從北門入城走讀「時間的滋味」 

 北城中區,百年來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場域,歷經清代的閩式古城門、日治的歐風西化建築到民國的庶民生活街道,訴說的是持續運行的城市發展史。 

動線節點 :台北工場→鐵道博物館→(清領機械局 日治鐵道部)→北門 (承恩門)→台北郵局→撫台街洋樓→中山堂 (清布政使司衙門 南警署 ) 

台北建城 莫忘知府陳星聚 

陳星聚是清代在臺灣任職最長的較高階官員,他在1873829日抵臺擔任淡水同知,至1885622日在臺北知府任上去世,在北臺灣地區(當時臺北府的轄區從淡水到新竹)任職12年之久,清末在台任職最久的地方官吏 

陳星聚對北臺灣最大的貢獻是逐步建立地籍資料、以儒家思想牧民撫番,更重要的是擘劃及興建臺北城從選址爭議到募資困難,從土地鬆軟到城牆風水爭議造成延宕,最後又迫於法軍覬覦基隆淡水而有完工的壓力,這是他在六十八高齡時最為艱苦的工作,已埋下病灶。支援抗法戰爭,雖負責後勤補給,但對民情撫慰甚為憂心,尤其戰略思想與劉銘傳相左,基隆的撤守,引起民憤,加上清廷戰勝後又訂不平等條約,令其憂憤,以至於病逝。之後台灣設省,劉銘傳出任第一任的台灣巡撫,決定將省治設於台北府城之內,開始一些現代化的建設,包括建鐵路、裝電燈、設電信局,並引進洋商,豐富了台北城內的建設,使台北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為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台北城風水擇方定位與街道 

台北城從開設府治之始到規劃方案,經過三個階段的堪輿過程:(1)由欽差大臣沈葆楨、知府林達泉,對於台北山川形勢的勘查與描述。(2)其後的福建巡府岑毓英、知府陳星聚,積極籌建台北城,以「子山午向」南北軸線對到「北極星」為其基準立向。(3)到最後由素習堪輿的劉璈接任,以山勢的走向以及北斗七星作為南北城牆軸線之參考而定案。 

台北城的市街及衙署等街道系統是由岑毓英所訂,而城牆方位系統是由台灣道劉璈所規劃,由知府陳星聚督工興建,後劉銘傳又建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武廟、天后宮及西、番學堂,才成為日後清代台北城全貌 

文化地景說故事 

北門廣場是以「北門」為中心,包含了西區門戶計畫之一的臺北行旅廣場、「西區門戶六大城市博物館群(鐵道部博物館、攝影文化中心、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國立台灣博物館、以及目前規劃位於市議會舊址的城市願景館)」,還有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台北郵局、三井倉庫、大阪商社和清代的撫臺街洋樓、機器局等。北門廣場彷彿是個火車頭,串連起整個臺北西區的歷史。 

「北門廣場景觀工程」不同於一般的景觀廣場市府委託具有古蹟修復專業背景的建築師,結合考古專家,考證出地面下的城牆基礎以及真實的城牆位置,故在廣場設計上特別在北門東西側地面鋪設條石呈現與城牆的位置,顯示「城門」與「城牆」的關聯,為使市民親身體驗城牆構築匠藝,亦結合古蹟專家及匠師仿製一小段真實尺寸的城牆牆基放置於廣場西北側,市民徜徉在「北門廣場」上,將可充份感受到台北城牆逝滿百年的歷史風華。 

為體現「歷史地景」廣場的人文意義,樹種與石材的選擇也具巧思,例如選擇當時花茶製造的原料「素馨花」,彰顯大稻埕製茶產業特色,原生樹種(樟樹、楓香)以及日治「三線路」路樹(茄苳)景觀石材的選用上,也考量北門建城牆石來自北投唭哩岸岩、內湖金面山安山岩、八里觀音山石,故選用自然石材作為廣場舖面及設施。 

北門屬國定古蹟,「城門洞裡那兩扇門極其珍貴」,北市文資委員李乾朗說,台灣所有城門那兩扇門都不見了,可能遺失或腐壞,唯獨北門那兩扇還在,且是鐵的。 

本工程最辛苦之處是將北門古蹟本體周邊以人工整修方式恢復到清代時期的高度,使城門重見天日,並透過工程手法,將北門及周邊歷史書寫建構於廣場設施內,讓民眾參觀北門時可同時閱讀台北城歷史軌跡;由於北門為臺北市現存四座清代城門中,唯一保留閩南式風格之城門,其屋頂屋脊、垂脊及屋瓦為閩式風格重要元素,且避免影響各角度觀賞北門本體之機會,經過專業燈光照明設計及專家討論,於廣場外圍利用6盞高燈以高角度投射方式,使北門得以在喧囂的夜色中展現清雅樸實的歷史風貌。 

縱貫鐵路的起點

1887臺北建城後清朝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負責籌辦鐵路興建。首段鐵路於1891年通車,由臺北大稻埕開往至基隆,這也是縱貫線的開始。由此可見當時北臺灣的經濟重鎮仍在大稻埕。 

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也在北門外河溝頭街(今塔城街與鄭州街一帶),設置機器局與鐵道工場,專門負責兵器、鐵道相關用品製造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 

1895進入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於1899年成立,計畫全面興建西部縱貫鐵路。此時,為了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臺北城北側城牆,也就是今天的忠孝西路。至於機器局,在日本陸軍接收以後,先後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臺北砲(礮)兵工場」繼續從事軍方兵器的修理及各種砲彈、火藥等製造。1900年,工場轉由鐵道部經營,才正式改稱「鐵道部臺北工場」,成為日據時代全臺鐵道的最重要修理工場。 

2006清代機器局遺構被發現,經文資專案小組鑑定,以及多次會勘、開挖,歷時一年多才掘出石牆、石板路等風貌。其中石牆構造反映清代臺灣本地安山岩與石灰所構築之特色,石板路以長條石板及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具都市道路建設價值,歷史意義彌足珍貴。這一次的挖掘不但讓捷運局配合停工,重新規劃捷運站北門出入口的位置。而清代機器局的發現也正好與旁邊的鐵道部相呼應,代表著臺北建城、建設鐵路,走向現代化的歷程,象徵著一個城市正在起步。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古蹟群包括六棟國定古蹟建築─廳舍、食堂、八角樓、電源室、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全區座落於清代臺北機器局遺構區,為我國第一處工業科學園區與鐵道發源地,曾作為日治時期鐵道部與臺灣鐵路局辦公廳舍,今日則成為首都交通核心區。入口廳舍由森山松之助設計,建於1918-1920年,分別由高石組、住吉組施工。 

2006起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鐵路管理局跨域合作,以鐵道歷史與文化為核心,藉由古蹟修復與再利用,將園區活化建置成具現代性意義的鐵道部博物館園區。 

台北郵局  

1888劉銘傳創辦郵遞新政,設「台灣郵政總局」於大稻埕建昌街(今貴德街)。1895年台北郵局最初是利用北門街(今博愛路前段至衡陽路)原有之木造街屋,位置約當現今博愛路、衡陽路口附近。

1898新建的台北郵便電信局落成啟用為了運輸的便利,選在北門街,位置在現今台北北門郵局南側。這個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一代台北郵局為木構建築,包括郵便課、電信課;後逐漸增築停車場、倉庫、宿舍等設施。

1913一場火災,燒毀了台北郵局U型的連棟三幢建物後來,因業務擴增1926年編列預算準備興建新廳舍1930415日全部竣工。落成典禮特別選在對日本人具有殖民統治台灣象徵意義的617「始政紀念日」當天舉行,翌日開放三百餘位官民參觀內部。

這座日本時代所建的第二代台北郵局設計者為栗山俊一。鋼筋水泥造的建物外貼褐色面磚,與幾年後完工的台北高等法院(今司法大廈)貼綠色面磚異曲同工,為防空保護色,且結構體堅固耐震,若遇非常狀況,可供市民避難。 

郵政、電信原本一家,19376月,自動式電話實施之後,郵政、電信始行分家,一稱郵便局,一稱電話局,此為台北郵局大樓內保有郵政與電信兩種機能的原因。 

台北郵局樓高三層,一樓門廊有五個半圓拱的廊柱,伸展於主建築體之外,相當氣派。但是,渾然一體的設計,後來不幸被強迫拆毀,原因有二:一為擴大空間,加蓋一層,而成四層,雖勉強保有原山牆式樣,但可笑的是被毀的門廊,竟以平面的綠色大理石貼面,極不協調。另一個原因是北門周圍因興築高架道路,影響平面車道,而不惜向郵局的門廊討空間。(以上內容源自莊永明老師所文) 

未來北門郵局將以公辦都更方式,在郵局後方空地,興建5030層樓高的商辦大樓,郵局則改建為郵政博物館。北市府表示北門郵局後方基地約4200坪,全部都是公有地,市府計畫打造國家創新創意中心,發展創業育成、專利策略開發、法務及創投諮詢等,作為北北竹桃高科技聚落的指揮基地。該基地有4個地主,中華郵政約占50%、國產署有36.87%、交通大學12.6%、北市府則占0.42%,市府預計1年內完成招商,同步目標2020年完工。 

北門郵局除延續原有功能,未來還規畫作郵政通訊國家博物館,與北門周邊鐵道部博物館、攝影文化中心、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及城市願景博物館,一起納入6博物館群,凸顯歷史文化底蘊。 

如何活化文化資產重回“場所”的本質,並找到其“場所精神” 

當城市開始反躬自省,挖掘在地意義與風格,「閒置空間再利用」就成為都市再生的一種實踐方式。臺灣各地出現了許多閒置廠區活化、老屋改造的風潮,從華山、松山文創園區、臺北URS都市前進基地、台南的老屋欣力房子文化運動等,這些舊工廠或老房子的活化,成為年輕人流行的創業空間,社會大眾也藉由這些閒置空間與老屋的整理,重新認識文化資產,至於如何活化才能從歷史看見未來,也為有識之士,帶來創新經營思維的挑戰。 

撫台街洋樓興建於日治時期(1910)撫台街洋樓原本是營造土木業商社,後來層層轉手一度變成報社、水電行甚至軍眷宿舍,2002年發生大火由文化局整修後,2009-2012年間,曾委託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管理卻因財力無法負擔退出營運,直到2014年才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願意接手希望透過撫台街洋樓的營運管理,串連北門、中山堂、紅樓等台北城周遭的古蹟地圖,構成民眾的歷史記憶的痕跡。 

此外學會亦長期關懷土地及生態環境,在撫台街洋樓後方行政空間頂樓,邀請曾獲台灣綠建築首獎得主何俊賢先生規劃「都市農園」,以雨水回收系統及簡易堆肥示範,讓大家有機會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多元對於環境、對於歷史建物的更多想像。 

中山堂 ( 布政使司衙門 南警署 公會堂) 

日本政府自明治維新以來效法西方國家各項舉措政策,廣建地方公會堂即為其一。公會堂原始意義乃起源於古希臘城邦,提供人民自由集會活動使用的場所──「Agora北公會堂1936年落成時,它的規模與場地設備僅次於東京、大阪及名古屋,是當時日本第四大的都會公會堂不僅是日本帝國海外第一的殖民地治理成果之展示,其肩負政府戰宣機器的任務性亦相當顯著。經歷戰爭末期臺北大空襲之難,在臺北城內官方建築幾乎無一倖免的情況之下,臺北公會堂竟毫髮無傷,並於戰後易主更名為臺北中山堂。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裝備齊全的臺北中山堂自然為中央集會首選之地,因而與政府中央形成緊密關係,具有高崇的政治象徵。然而,臺灣早年各項社會文化條件青黃不接,臺北中山堂作為戰後初期臺北唯一大型場館,在藝文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亦甚是關鍵。學者爬梳中山堂過往的藝文展演史料,提出「公民集會空間」、「社教空間」、「政教空間」重新定義臺北中山堂空間意義涵納的三個層次,此三者兼容其中,隨時局演變相互消長。研究顯示藝文性貫穿中山堂的發展的脈絡,其中Agora精神最鮮明的實踐乃出現於戰後初期公會堂轉變為中山堂的過渡階段,尤以百花齊放的藝文展演為精彩;往後再如19601970年代,臺灣年輕人受到來自大環境的文化影響與衝擊,乃至反思諸己的探索反映於藝術創作,諸多展演─熱門音樂會、混合媒體實驗展演、民歌音樂會─均以臺北中山堂為舞臺。此結果亦可呼應日本學者新藤浩伸所言──公會堂總是不可遏止地轉變為以藝文活動性質為主的場所。 

作為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現代建築,如今臺北中山堂除具有古蹟身分之外,這特殊的場所精神不僅使得中山堂在臺灣藝文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成為臺北都會的文化地景,並具有活化再利用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1909年在台成立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最大財團之ㄧ,地位仿如現在的台塑企業。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總公司,目前仍位於館前路襄陽路口,1998已被指定為古蹟,由土地銀行使用中。 

三井物產的倉庫,建築年代不詳,早於1913年,為三崁式2樓磚木混合建造房屋、寄棟造屋頂,主樑木桁架跨距深遠,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中央立面半圓形的山牆仍留有三井物產菱形商標,是目前台灣唯一保留三井物產菱形商標的建築物。1945年美軍轟炸台北,火車站站前廣場及三井倉庫後方廣場均遭到轟炸,倉庫倖存,相當難得。 

忠孝西路是日本統治初期拆除清代城牆後,新建三線道路所闢成的馬路,是台北走向現代都市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坐落於三線道路「頭」的三井倉庫,興建時就已經保留了道路邊的「亭仔腳」寬度。因為,它是這條三線道路上現存最早的建築,其位置對於台北城走向現代化有重要的歷史見證意義。它做為三線道路頭,與北門間的關係位置,剛好展現了清代城牆轉化為三線道路的城市街路歷史脈絡。 

三井倉庫與北門、北三線、鐵道部、台北郵局的關係,正好展現清代城牆到日治三線道路的城市發展脈絡,這樣的建築分布有其不可取代性。北門是清朝統治象徵,城牆拆除後,變成北三線路;鐵道部在清朝時是劉銘傳設置的機器局,到了日治時期成為鐵道部;三井則是總督府大力扶植的財閥。三井壟斷稻米、樟腦、砂糖等交易,是日治時期最大的在台日人集團。作為存放貨物的三井倉庫,它是日本殖民經濟的歷史見證。 

二次大戰後,倉庫產權交給台灣省政府物資局管理,2002精省之後移交給台鐵。台鐵接手後,又移撥給台北市政府作為交八廣場用地。2010年指定為歷史建築。 

因應「西區門戶計畫」,在北門廣場計畫實施時,忠孝西路北門周邊路型有往北移動的規劃,導致於三井倉庫的位置必須配合移動。引發部分文資團體要求原地保留的意見。但柯文哲市府方面仍堅持異地重建,雙方在文資審議委員會上曾多次交鋒。最終在2016年5月,臺北市政府決議三井倉庫暫時向東遷移51公尺,並在同年10月將建築組件清拆保存。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inyi&aid=133689590

 回應文章

vivi 之東張西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8/27 17:19

報導詳盡讓人飽足。

每看到這些險中求得的遺址,

心中一則喜:感謝上帝,還好留著;

一則愁:怕還有其他偏僻少人知的寶貝,被隨意的拆除了。


天涯孤鴻···花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10 22:12

紅磚建築,木質門窗,讓人升起思古之幽情。

不同年代的建築,風格各異非常有趣。

謝謝精彩介紹!!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10 21:10

https://youtu.be/BuuZrfDYbfY

元宵節北門光雕秀影片,

您好,台北燈節學生組花燈作品展

就在中山堂這裡展出,我看了好幾年,

但較少進入中山堂,大概聽過幾次音樂會。

北門光雕秀很精彩,很多觀光客,

希望台北市早日恢復繁榮景象。


陳正華 牧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10 18:53

敬祝寧靜姐母親節快樂!

身體健康、全家蒙福...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08 20:10
您照片看來清健舒朗,我喜歡循著您視角重看北門今昔、以及中山堂,這些影像平鋪直敘,反映現在並銜接過往,使後輩能鑑古而知今。
祝安好,立夏愉快。

the flying kit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08 16:39

看起來和我印象中的北門很不一樣,可是您po出來的照片似乎都很懷舊。懷舊風的北門很吸引人,等疫情過去,找一天來去走走!

謹祝

母親節快樂

寧靜姐(inyi) 於 2020-05-08 18:35 回覆:

台北城本來有五個城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和小南門,但現在僅存東門(景福門),北門(承恩門)、小南門(重熙門)。小南門位於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交會路口圓環上,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以北則為撫台街),日治時期書院町

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台,最大的政績是恢復北門,把夾住北門的數條高架道路打掉,讓北門出頭天。現在北門已盡量恢復舊觀,修復古蹟。我兩年前跟老師到北門參觀,老師太重視出土的化石等,我抗議說不想當骨化石家。此次重新來此地,從塔城街走到延平南路,(我們過去熟悉的是忠孝西路),看看過去從日治時代留下的機械局(造武器及修鐵路),鐵路局、三井倉庫,郵局...到中山堂,看看台北城建城的經過,非常有意義。照片下面的文獻是貼給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參考的。

歡迎妳有空來看看北門,以及中華商場被拆後寬闊的中華路。有興趣可以從北門沿著中華路走到西門(已拆)及西門町。


小小茉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08 10:06

寧靜姐早上好

夏天到了 天氣越來越熱 出門要做好防曬多喝水喔

周日就是母親節了 祝福您佳節愉快 平安健康

寧靜姐(inyi) 於 2020-05-08 18:38 回覆:
也祝;小小茉莉母親節快樂。

現在夾心餅乾或三明治時代的女人真不容易,大家一起加油!

愛唱 再別康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07 10:41
第一張 手扶著的是舊牆嗎 好看
寧靜姐(inyi) 於 2020-05-08 18:49 回覆:

這是修復後的舊機械局的圍牆,在塔城街,石頭來自北投的ㄑㄧˊ哩岸石。

北門復古的很漂亮,植樹還長的不高大,但預見未來這北門廣場很漂亮,且週邊的建築物新舊雜陳,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以及西式的摩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