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蘇花改興建爭議看台灣環保人士的再教育問題
2010/11/03 06:53:22瀏覽2761|回應14|推薦18

爭議多時的蘇花改(高?替?)興建問題,並沒有隨著花東民眾大規模抗爭的結束,反而隨著環保團體醞釀著更大規模的反對運動而爭鬧不休。社會一般意見主要有二,一是希望讓「專業回歸專業」,由專業人士組成的環評小組評估道路興建的環境影響問題,沒問題則建,有問題則廢,不要再為此吵嚷不休。另一則是將政府作為競爭的舞台,經濟發展派與生態保護派希望透過影響政府決策來實現自己的主張,並且將最後決定權交由政府的最高決策者,由其承擔價值選擇的所有責任。

有關蘇花公路的解決方案,其實差不多都已討論完畢,正反兩方也皆可針對興建與否舉出無數支持或反對的理由。因此本文無意在興建與否的意見再坐著墨,而希望將焦點轉向另一個常被環保人士忽略的問題-核心利益的回應。

環保人士長期以來深受左派思潮的影響,常將生態保護與對於權威的反抗結合,認為對於環境的剝削來自於國家機器與掌握機器的政治經濟菁英份子,所以必須要喚醒被剝削者對於自身困境的覺醒,並起而抵抗剝削者,才可能達到環境生態的保護。基本上這樣的看法合乎事實,因為剝削來自權力,有權者才有機會去剝削他人。但是左派環保思維的限制是,當被剝削者與剝削者有同樣的核心利益時,很難去強求被剝削者起而抵抗剝削者的剝削。過去在工業革命下社會階級分明,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必然存有利益衝突。然而在超級資本主義及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地區化的階級統合反而讓利益衝突變得曖昧不明。

在美國中西部有許多小鎮人口不過數千至數萬,鎮民生計完全仰賴單一的產業甚至企業。過去左派學者會認為這是典型的剝削與壟斷行為,但是在全球化之下,鎮民反而認為剝削他們的企業主同時也是跟他們一起抵抗他國競爭者的伙伴。因此,我們不難看到一些例子,一些小鎮歡迎高污染的產業(當然還是要符合一定的環保標準)或是鄰避(NIMBY)設施(如垃圾掩埋場)進駐當地。居民當然知道這些產業跟設施的危害,但為什麼他們還願意公投或是開鎮民大會表達支持,原因就是他們與企業主有共同的生存利益。

同樣的,我們可以把這樣的概念用在蘇花改的興建爭議上。環保團體跟環保人士一昧將壓力施加在政府上,但卻無法撲滅一波又一波鼓吹興建的野火,就是因為花東居民跟主張興建的產業主有共同的核心利益。長期以來的民調顯示,花東居民對於蘇花高乃至蘇花改的興建就一直是正反各半,這說明或許有一半的花東居民重視自己的環境生態,但也有另一半的居民更關心自己的生計。因此環保團體跟環保人士不應該只把焦點放在批評蘇花改的環境影響以及主張興建者對於現有蘇花公路問題的誤導,而是應該將焦點轉向如何去回應那些主張興建的當地居民的核心利益。

也就是說,環保團體跟環保人士應該回答一個問題,在不蓋任何公路的情況下,如何滿足那些主張興建居民的需求。這不是簡單的一句,把交通多元化利用鐵路海運空運來分散蘇花公路的運量如此簡單,因為依據經濟學原理,如果各種運輸方式是可以彼此取代的,那消費者自然根據消費組合(產品替代性)來調整消費,即使政府不蓋蘇花改,當地民眾也會自動採用其他替代性交通運輸,但現實顯然並非如此。這麼多年過去,儘管傷亡再多,東部居民依然仰賴蘇花公路的運輸,而鐵路海運空運也沒有因此增加運量以取代公路運輸。因此,環保團體在反對蘇花高的興建上顯然面臨了替代方案缺乏可行性的問題,自然難以說服主張興建的力量。

美國政策學者Helen Ingram提出了「政策建構」的概念,認為任何公共政策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也就是說在從事政策設計時必須考量政策的社會影響以及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本身的詮釋。放在蘇花高的問題上,環保團體應該去深入理解支持興建者的核心利益是否可由其他方式滿足,或由其他價值取代。易言之,環保團體應該在反對之外提出如何改善當地落後的經濟發展,或者教育當地民眾根本放棄對於經濟發展的追求,才能真正讓蘇花公路的改建爭議落幕,讓環境保護得到支持。

環保人士常在教育他人環保概念的慣例之下,忘了自己也是需要被教育的對象。在民主的社會中,權威的來源常是分散的,價值也常是多元的。善惡對決的二元價值對立,已經在當今錯綜複雜的全球化社會難以為繼,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也不再是必然的利益衝突,或者可能在某些利益上衝突但在其他利益上一致。因此當環保人士高舉反對大旗之時,或許也該深入省思如何去真正認識並回應被反對者的核心價值,才能讓環保運動不再成為社會對立的導火線。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opo&aid=4560967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蓋不蓋都不應混淆標語
2010/11/14 11:53

當花蓮人要求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可是行為不如此...只是把訴求無限上綱...就跟"愛台灣"一樣...把訴求改成花蓮人只想要一條"快速"回家的路,我就很贊同了....

回歸到地質學吧...在一個地震頻繁.雨量驚人的地方蓋隧道...不應該嚴格評估???你想要安全又想要馬虎過關,不是自相矛盾嗎??台灣就是政客有眼前利益就主張...反正蓋好後出事也不用他負責...有利益而無責任之事,何樂而不為...


也是環保人士
最後一些想法
2010/11/09 12:25
坦白說,我是經由其他的地方轉載,才看到您的這篇文章。您的部落格我是一次看,這也是我第一次花這麼多時間在別人的部落格上留言討論。您說的沒有錯,部落格某種程度的確是個人空間,任何讀者都沒有「權力」要求板主怎麼寫,而這也並非我上篇留言所意旨,上篇留言僅是我個人對您的建議,或許是因為措詞不恰當,看來刺眼,請見諒。多事地在此留言,並提出建議,是因為看您的工作領域是教育研究,這篇文章談的又是我個人所關心的環保課題並針對一直以來受到高度誤解(甚至被有心人士刻意曲解)的環保團體和環保人士,也因為我個人主觀地對教育相關工作者有更高的期許,又主觀地認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即便是在部落格上的發言都應該要盡量追求嚴謹。

最後,還是忍不住要指出您邏輯上的一些問題(也因此造成您對環保人士的某些批判顯得薄弱、不客觀):您稱「難道東部民眾就必須忍受長期的經濟困頓而要背井離鄉到西部都市討生活?」、「東部居民也有主張追求像西部一樣生活水準的權利」。類似這樣的質問句,常常被用來質問環保人士。我不知道是環保團體的哪些言論讓您以為環保團體的主張以及對政府不當政策的抗議,等同於是要讓東部民眾忍受長期經濟困頓?當前,我個人觀察到的現象是:很多人誤以為環保人士只看環境不看經濟,殊不知環保人士看的是經濟的長遠基礎(也就是環境健康)。許多人常以為環保人士主張A,就等於他們反對B,讓想要取得B的民眾頓時得了「被害妄想症」,然後不明就裡的氣地跳腳,這其實是某種許多人對訊息和主張的錯誤詮釋,往往邏輯錯誤在先,加上隨之而來的腎上腺素,於是造成如此的邏輯錯亂的台灣社會,這才是造成社會對立的原因,不只環境議題如此,許許多多的其他議題也有類似的狀況。

我想,我的留言就到此打住。您絕對有繼續對環保人士和環保團體提出評論的權力,要做多少功課也沒有人可以干預。我的建議僅供參考。願意花時間寫類似的評論,我相信您絕對也是關心各項社會議題的有志之士,共勉之!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9 23:22 回覆:
千萬別這麼說,只要是理性討論我都非常歡迎,特別是您給我一些環保觀念上的啟發,我很樂於接受,希望您以後有空時還是能來這裡跟我分享一些最新的環保概念跟資訊,這樣以後我在實踐上或寫部落格都能更成熟進步。至於您指出的邏輯問題,就是關注角度不同的問題。或許是因為所學不同,我較關注短期利益跟問題的解決,因為這是公共政策最常面臨的問題。當然我不是因此否定長期利益的重要性,而是如何盡量拉近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差距,然後盡量不要讓短期利益去傷害長期利益。我知道環保人士懷抱的理想是看到將來整個地球環境利益,這也攸關全體人類的生存利益,但是公共政策往往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回應,常常會犧牲一些需要長時間推動的計畫,如何拉近兩者就是支持與反對雙方都要一起努力的部分,也就是我所提到的政策對話。至於您說的不是支持A就是反對A的邏輯問題,我認為並不是什麼輿論或是個人誤解的問題,我認為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針對政策問題,民眾跟社會都要決策者一個答案(包括環保人士),而攤在決策面前的方案只有A跟B時,自然就會形成兩極對立。也就是說就算沒有媒體渲染,沒有我這等無知的民眾亂扣環保人士帽子,到最後政策決策時,一樣會形成兩極化的意見,而要消除這種兩極化就只有讓整個政策過程從頭到尾就不是只有兩種方案的對決,或是讓長遠利益從頭開始就引導了所有的對話跟政策方案選擇,這才能消除您所謂的社會對立問題。(PS.麻煩您下次強調重點時加底線就好,因為用深灰色讓您的文字很難辨識)

也是環保人士
回應您的回應
2010/11/08 14:48
根據您的回覆,個人認為還有幾點值得商榷:
第一、如果此文所稱之環保人士指涉的是
目前在台面上發聲者跟抗議者,我希望您能寫明清楚,不然,正如我之前所言,會更加深社會對支持環保的族群的誤解。

第三、您回覆其他讀者的留言中,
提到:「希望他們在實踐他們的理想時,也要從反省自己出發,並且要設身處地為他們批判的對象著想」。這是論斷環保人士並未反省自己,但就那些檯面上發聲的幾個主要環保人士而言,這樣的論斷是不公平(至少我認識的他們並非如此),我想您應該要先認識他們,了解他們是否真的如此,再來評論他們是不是有自我反省。至於批判的對象,我想,大部分是批判政府、政客、背後的利益團體,而非居民。您提到,環保人士認為「生活仍有不便的民眾必須放棄私人運具而採用大眾運輸,這就是一種環保價值的傲慢」,這也同樣是空穴來風,您是在哪一篇文章或哪一個場合聽到環保人士如此主張?不能因為環保人士主張「人們應多利用大眾運輸」,就誤認為他們將任何不搭大眾運輸的人都視為不環保。許多環境相關主張的提出,在環保人士的眼中是原則,沒有人會天真認為是每個人都該奉行的鐵律,我想,林把你所謂的積極的環保人士想得太過天真,同樣的,我也認為您應該要多了解他們的言論和想法,許多不過是媒體的誤導和不客觀的評論。
第三、您稱:「
環保人士應該投入更多心力在於與當地居民溝通」以及其他相關建議,我都很同意,理想上的確應該是如此---如果環保團體可以企業化經營並且有足夠的營運資金。環保團體大略有兩種,一種以在地人為主在地長遠(慘澹)經營,另一個是不見得有地域性的環保團體(當然同樣也是慘澹經營,甚至許多人根本是當義工),在經濟發展、開發主義是主流價值觀的社會(當前的社會並非多元社會)中,這是環保團體的宿命。您若對於環境運動這個社會現象有基本的認識,您應該知道環境行動往往有著急迫性,太多不合理的開發案經常暗中作業冷不防的提出,讓積極的環保人士疲於奔命、短期只能「主打」法令上之不合理之處,甚至被迫對政府採取激烈的抗議手段,或許某些手段的確有待商議,但我想積極環保人士的確有其人力、物力、時間上的限制,如果有足夠資源和時間,環保人士並不天真,不可能不會想要好好研究替代方案,甚至像資源財力堅強的政府和廣告公司,打一個堅強的宣傳戰的。

台灣的環保運動的確有其限制,也有非常需要突破的地方。目前,這些一般民眾和媒體都迫不及待要批評的「環保人士」,其實是社會上可貴的資源,提供了不同的價值讓大眾思考。再次強調,您提出的建議的大方向都是對的,但某種程度卻欠缺了對環境運動和環保團體的深層認識,深化了人們(至少您這個部落格的讀者)對環保團體的偏見。

如果您真的對推進環境運動、或是對減少社會對立有興趣,還是衷心希望您能夠對環境運動以及環保人士作更進一步的了解,再來為文。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9 06:54 回覆:
感謝指正,我只有兩點回應。

首先,我承認對於環保運動與環保團體的認識不如您來得多(從您的回文看來),但這並不表示我有義務要去認識之後才能發文。部落格是一個私領域,只要不違法,如何表達,內容要深入正確到何種程度,是我的言論自由,您應該還沒有「權力」要我進一步認識之後再來為文,這樣的態度是否稍嫌傲慢?

再者,我完全同意您所講述的環保運動困境,相較於龐大的國家機器以及產官網絡,環保運動的確顯得勢單人孤,所以有時必須要以非常手段來阻止官商勾結的環境危害。但我並不認同您所謂這個社會只有一元價值,就是經濟開發主義。雖然我們都在超級資本主義的毒害之下,希望從這種過度理性化工具化的社會解放,但不可諱言仍然有許多價值是多元並存的。以生存為例,難道東部民眾就必須忍受長期的經濟困頓而要背井離鄉到西部都市討生活?當然我們可以批評這是因為政府長期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錯誤的國土開發政策,甚至是東部居民被錯誤的價值觀影響。但不可否認,東部居民也有主張追求像西部一樣生活水準的權利,不管在您的眼裡這是對還是錯,這都是他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只是在公共政策的實踐上,我們就必須考慮公共利益的問題,所以才會開啟一個政策對話的過程,看如何調和當地居民的需求以及對於社會整體利益的影響,這才是我所信仰的價值。

see
"零和" 與"絕對"
2010/11/07 23:53

環團"零和" "絕對"的環保態度就是造就這次蘇花改迅速通過的主因吧! 難道他們沒自省能力? 渾然不知?

好好一條蘇花高被這些先知大德搞成四不像的蘇花改,他們恐怕不知道這樣的後果會使花東人繼續再爭取蘇花高, 而這個區域會因此被一挖再挖, 後果其實完全肇因於這些先知大德們的偏執環保態度. 

說實大家也都支持環保啊, 不希望國土被污染破壞, 但我不會自私自利,我會將心比心. 難道蘇花改會比蘇花高更環保 ? 我想她們應該心知肚明, 如今搞成這樣局面,這些 人不但對不起花東人也毀了臺灣環保之路!!!!  可悲啊 ! 


fku
????
2010/11/06 12:56

對於"井"先生所說:

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不更要好好的做環評以策安全?這不也是政府的義務?如果更完整的環評能預見更多施工障礙,減少施工危險,保障道路安全,減少環境損害,何以不願,而要急這麼幾個月?是怕環評結果不利?

我很不以為然, 嗤之以鼻!

司馬昭知心路人皆知, 10年20年環評還不夠嗎? 誰不知道你們是v想借拖延來阻擋, "環保"的誠信已被你們給敗光, 原初理想的蘇花高被你們搞成現今的"四不像"蘇花改, 你們滿意樂嗎? 如果不滿意, 我們會再爭取蘇花高,讓這區域一挖再挖 ! 其實你們應想清楚,這樣的後果是肇因於你們的"絕對環保" , 了解嗎 ???


也是環保人士
對於「環保人士」或是「環保團體」的認知太過簡化
2010/11/06 12:18
謝謝您的文章,我贊同「環保人士必須要多與民眾溝通」的見解。不過,我個人認為您文中以及本篇留言中的許多內容對於「環保人士」或是「環保團體」的描述太過簡化,描繪的只是刻板印象、主流媒體偏頗報導中的環保人士,絕不能代表環保主義者這個大社群。事實上,重視環保的人是非常多元的,也並非任何關心生態環保的行動都源自於您所謂的剝削以及反抗權威的左派論述。有的環保主義者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其實是少數),也有環保主義者(多數)以個人的行動來力行環保,參與社會運動的環保主義者通常都力行環保,因此信口說環保主義者不自我反省是非常不公平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這些人通常不自我宣傳個人的環保作為,不代表他們沒有身體力行。

此外,許多環境主義者並非都是「外人」也並非都是所為高級知識分子的菁英:國內外都有許多環境運動是草根運動,由在地人民發起組織,更不乏是農民或勞工。

再者,說環保團體並未提出替代方案更是不公平的,環保人士並不天真,不會沒有想過替代方案,只是主流社會往往輕蔑那些與不見得符合主流價值、但卻是長遠的替代方案。更多時候,某些開發案毀滅性大又不見得是社會所需,根本沒有必要提所謂的「替代方案」,例如國光石化。

最後,對於您文末說「環保運動是社會對立的導火線」,個人非常不以為然,這就好像說歷史上爭取民主自由平權等的社會運動都是社會的亂源一樣,欠缺邏輯。您應該思考真正引起對立的主因是什麼,是人們亟欲保護環境的心態和行動?還是爭議性強的開發行為?

對於環境運動提出建言是很好的,但很可惜再次加深一般人對環境運動的誤解,淪於與主流媒體雷同的刻板印象苗素。衷心希望您能夠對環境運動以及環保人士作更進一步的了解。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7 23:40 回覆:
幾個論點澄清。第一,我文中所謂的「環保團體與環保人士」更精確的說法是「積極環保人士」也就是現在各種環保議題中的主要發聲者跟抗議者,而非泛指所有關心環保的人。如果您要把所有關心環保的人都當作我文中的環保人士與環保團體,那我們就毫無討論的空間。再者,環保團體及環保人士雖然有提出替代方案,或者關心長遠的利益,但卻缺乏同理心及務實的考量。以節能減碳為例,以大眾運輸替代私人運具是絕對正確的,但不能要求沒有含蓋在大眾運輸範圍內的民眾,或者大眾運輸對其生活仍有不便的民眾必須放棄私人運具而採用大眾運輸,這就是一種環保價值的傲慢,以環保人士自己認定的優先價值來強加於其他對象。尤有甚者,近來活躍在環保議題的環保團體及環保人士常在議題塑造上把不支持者都打成「反環保」,這其實是左派常見的批判手段,並不符合價值多元的社會。在蘇花爭議上,環保人士應該投入更多心力在於與當地居民溝通,特別是當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相抵觸時,應該設法找出可以兼顧兩者的辦法,或者教育當地居民根本放棄短期利益,這才是環保人士應具有的態度而非提出替代方案就要政府跟當地居民買單。


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2010/11/05 13:53

1.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不更要好好的做環評以策安全?這不也是政府的義務?如果更完整的環評能預見更多施工障礙,減少施工危險,保障道路安全,減少環境損害,何以不願,而要急這麼幾個月?是怕環評結果不利?

2.環保人士團體激進的固然不少,但依環評法審視開發案,大家還是要有公道的立場.


標準
不准別人
2010/11/05 10:05
住東部的人
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就有人說
蓋了也不安全
會炒作地皮
一堆理由
結果自己住的西部
花大錢蓋了一堆大堆路
這些路拆了多少良田
炒了多少地皮
自己要蓋一堆理由
不准別人蓋也一堆理由

天涼好個秋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2010/11/05 07:47

“一條安全回家的路”全台灣在風颱大水有那些路是安全

的?就算是西部道路被招牌砸死不知凡幾,難不成“一條安

全回家的路”就可將全台灣招牌給收了不讓掛了?招牌給收

了不讓掛了是不是也不能有屋瓦?屋瓦也會被吹飛起來砸

人!所以說風颱大水本來就不該危險區域活動這是應有常

識,而山崩落石在地震大水也不是另造一條路就可避免山崩

落石,蘇花公路歷年死傷數千人但各位可知高速公路光半年

死傷就不只這些,在對的事情堅持就是道德勇氣,時窮節乃

見這時候正是驗證那些媒體、政治人物有否道德勇氣之時。

這次事件該檢討是為什麼宜蘭已在前一天做大水了而蘇花公

路不封路?政府行政應要有"第五項修練"一書中強調系統

思考,平時就演練氣象報告一旦發佈就該有那些措施接著做

而不是只決定颱風假否!


沙丘上建城堡終究是一場空


蘇花高"磅空"多刮風下雨落石塞住機率大,全程在脆弱斷

層帶遇地震走山就整條毀了,急難根本無法發揮救難運輸功

能!


蘇花高全程中加起來共有90多公里是在隧道中,請問你是

觀光客你會想走來回180多里黑暗路嗎?那誰會走、大部分

是砂石車及農產品及沒有幽暗恐懼症又不關心家鄉風景的花

蓮人!說什麼颱風來農產品還可有路運輸,可是搶收這些農

產品有多少產值?沒替代方案嗎?說什麼就醫方便,緊急就

醫送到台北來?花東不是也有大醫院?急救應在當地吧!

替代方案太多了,何必破壞好山好水呢?台灣多地震且多集

中花東,蘇花高又在斷層帶,沒多久就毀了,不僅數佰億完

了,花東也徹底破壞了。


花蓮農民內心期盼的是通路後地價漲(這點都沒人提過但也

是縣民期盼的主因),可是人口負成長誰會喝杯牛奶養頭牛

(為看風景而去那邊買別墅)呢?況且當該地大量亂蓋房

子,誰還去那裹觀光?



半個公務員退休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環保不能無限上綱,否則無法解決問題
2010/11/04 11:23
蘇花公路的問題延宕十幾無法解決,
問題是:花蓮人需要一條回家的安全道路。
環保人士既提不出一個讓人相信的解決方案,
只是抱著什麼方案都反對的態度,
我個人對這樣環保人士非常反感!
民進黨欠個解釋:過去給你八年做不好,現在窮的只剩扯後腿 + 抹黑?
World Traveler(chaopo) 於 2010-11-04 23:51 回覆:
其實這也是我覺得環保運動在台灣所遇到的瓶頸。因為環保人士的知識菁英光環與道德上的傲慢態度,讓許多基層民眾反而對於環保有反感,甚為環保人士都是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知識份子,都是為反對而反對。所以我才認為環保運動應該調整方向,不應只把政府當焦點,透過介入政府決策來對地方建設施壓,而應先與在地居民溝通,產生共識後再向政府施壓訴求。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