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5 04:54:53瀏覽1978|回應4|推薦19 | |
教育不是一味禁止,而是多方包容。
昨天看到報端一則新聞,覺得氣憤。
當電視播出這樣的畫面後,學校接抗議電話接到手軟,連總機系統都被癱瘓了。事後,無論學校或是教育局,都聲稱「此舉不妥」,教育局更三令五申要求各校師生不得在上課時間參與靜坐活動,「勿隨便發表意見,以免引起爭議」。
當「倒扁」已成為一種「流行」,教育當局為何不准中小學師生踏上凱道?這是個有趣的問題。現在各行各業、各種身份背景人士都「流行倒扁」:新聞界,聯合報記者丁先生很早就「揭竿起義」;法界,有一群律師穿著律師袍走上凱道;金融界,有一位企業的員工穿著公司背心,上台呼籲老闆不要再挺扁;教育界,穿著校服,目標顯著的高中生正揮灑著他們的青春與熱情。
或許聯合報丁先生的「嗆扁」行為,在職業倫理、公私分際上出現瑕疵,但很少有人說他「嗆得不對」、「嗆錯人了」。如果阿扁連同疑似以禮券洗錢盜用公款的阿珍,後頭再跟個狗屁倒灶渾事一大堆的不成材女婿,其所象徵的是「貪腐」形象,則倒扁的正當性不言而喻。
如果這個前提成立,國中生為何「不宜倒扁」?「不宜學會什麼是公義」?「不宜到總統府前學習『禮義廉恥』」?教育當局在怕什麼?打電話到該國中抗議的群眾在怕什麼?難道說,「追求正義有年齡限制?」「十八歲以下不宜追求正義?」,還是「國中生沒有反對當權者貪腐的權力?」這聽起來好像很好笑。
更好笑的是,這群師生只是去「上民主課」,他們的目的根本不是「倒扁」,而且我相信這群師生中一定不乏挺扁的人,如果真的沒有,阿扁也真是FBI(請恕我賣弄一下火星文,其意為「粉悲哀」)。再說,能見識到這種大規模集會遊行的場面機會不多(天祐台灣,希望未來不會常見到),至少我當國中生的時候沒見過;這種「戶外教學」總比帶學生去什麼「劍湖山」、「六福村」、「九族文化村」,這種「三六九」式的校外教學意義大些,不是嗎?
阿扁要不要下台可以討論,阿扁有沒有罪可以討論,教育重要的不是決定阿扁要不要下台,而是「討論」,是不同意見、立場間的論辯。挺藍、挺綠、挺紅……,不管你挺紅橙黃綠藍靛紫,你都有立場,就算中立,也是一種立場;教育的可貴在於能包容不同立場間的激盪,以尋求更高明的見解,你可以有立場,但請說出你的理由,這才是教育。
我們的下一代不能像我們的教育官員,以及那些打電話到校抗議的民眾,那麼「小心翼翼」、那麼「不沾鍋」、那麼「不宜這個,不得那個」,我們的下一代不能只坐在教室裡,唸幾本統治當局設計核准過,意在灌輸某套知識、意識型態、世界觀的教科書。 教育不是一味禁止,而是多方包容。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