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1/06 00:47:34瀏覽4683|回應9|推薦30 | |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用錯了一句「罄竹難書」,揹上了難以擺脫的罵名、笑名;現任教育部長鄭瑞城的「鄭式冷笑話」也愛用成語,今天他用「始作俑者」來形容他的前前前前……..輩毛高文,是開玩笑?是真不懂? 身為唯恐天下不亂的記者,我又要怎麼看、怎麼寫這位我「廣義來說」的老師、這位在我大學畢業證書上簽名的校長? 事情是這樣的。老鄭出席一個公開場合致辭,台下坐了前教育部長毛高文。老鄭很謙虛,說應該請毛上台說話,因為「他是這個組織的『始作俑者』」。我猜老鄭的意思是要推崇這個單位是在毛任教育部長時促成的。 對老鄭來說,「始作俑者」=「創始人」,但是對孔子來說,「始作俑者」可是要「斷子絕孫」的! 「始作俑者」典故出於「孟子˙梁惠王上篇」,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原文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認為用人偶陪葬,在意念上和用真人陪葬一樣,發明這套方法的人會有絕子絕孫的報應。後世用來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老鄭這個成語被在場記者逮到小辮子,當記者委婉告訴他,這句成語有負面意思時,他楞了一下,忙說他講這句話「絕對是正面的」,「是熟朋友間開玩笑的話」,並強調,他瞭解毛高文是很隨和的人,應該不會介意。 我強烈懷疑老鄭不知道「始作俑者」有負面的意思;但也有人覺得他知道,只是他耍「鄭式冷笑話」另一案例而已。有一次,教育部邀請記者採訪教育局長會議,記者坐教育部交通車前往,老鄭連兩次笑稱記者是「公器私用」,引起記者抗議,後來他親自向記者道歉。 究竟老鄭懂不懂這句成語背後典故的意思,他事後不再對外表示意見,無從查考,但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內心的煎熬。 廣義來說,老鄭算是我的老師。我在學校「差一點」就要修到他的必修課,但到了那個學期,他老人家選上了校長,課換人開。唯一跟他接觸的經驗,是在電梯中短暫的半分鐘。 一個晚上,我在圖書館混到很晚,正要坐電梯下樓,碰巧遇到了當時的「鄭老師」,他不認識我,但還是很和藹地噓寒問暖:問我是什麼系,為什麼在圖書館待這麼晚。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笑笑的「親切老杯杯」。 不諱言,我乍聽老鄭吐出「始作俑者」四個字的時候,猶豫過兩秒鐘:要不要寫?講錯成語算是啥芝麻綠豆大的屁事兒,何況說不定他真的是在「開玩笑」,誰哪天不用錯兩句成語?何必唯恐天下不亂地炒作?媒體,難道真要坐實「亂源」的角色嗎? 老杜講了「罄竹難書」,被罵到臭頭;為何對老鄭「輕輕放下」?我內心一股「謎之聲」這麼說。我的確不喜歡老杜某些時候的嘴臉,很多人大概也是這樣,好不容易逮到機會,絕對要「痛下殺手」。但不否認,他之前的學問做的還是有點兒成績的,某些待人接物的禮數還是周到的。 「事實」就是「事實」吧!新聞不就是講求「事實」嗎?「罄竹難書」用錯就是用錯,不因老杜討厭的嘴臉而故意栽贓他,也不因老杜的某些長處而刻意護短。 老鄭在大庭廣眾下誤用了「始作俑者」(無論是無心或故意)的意思,理應也就事論事,不會因為他是位「親切的老杯杯」而「暫且寄下這頓殺威棒」;也不會因為他「凡事再研議」的溫吞水行事做風而把他「往死裡打」。 當然啦,如果他是鄭教授、鄭校長,此語一出,會博得我哈哈一笑,說不定還會虧他兩句「亂用成語」;但一旦為官,「官樣」就必須拿出來。「官樣」不是擺架子,而是一種一絲不苟、言行謹慎的態度。開玩笑的幽默當然可以,但須「得體」,至少……成語不要亂用(好歹你教育部長要做全國這麼多小朋友的好榜樣吧),畢竟老杜的殷鑑不遠啊! 究竟要不要「捅」我這「廣義而言」的老師、在我大學畢業證書上簽名的校長、當朝「禮部尚書」一刀? 是為懺悔錄。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