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11/21 03:09:45瀏覽2179|回應1|推薦18 | |
出發去廈門前不久,跟一位老師吃飯,她建議我應該要去廈門大學看看。 去廈門大學很容易,但是要看什麼?能看出什麼門道?我就沒有把握了。清大老校長梅貽琦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實在不知道廈大有什麼「大師」,只好把目光聚焦在它的「大樓」。 廈門大學的舊建築有個特色,就是清水牆、琉璃頂,中式飛簷、西式牆柱,中西建築風格結合,所以被形容成「戴斗笠、穿洋服」。或許是因為創辦人陳嘉庚是位華僑吧,所以有結合中西風格的建築構想?! 就在計程車司機帶我穿過那條彷彿尚未完工的隧道沒多久,我就到了廈門大學正門口。廈大校園給我的印象,有點兒像是台大跟政大校園的綜合體。一進大門左手邊是有著一道道拱門長廊的老建築,應該是外語學院吧,右手邊是籃球場。而如果你從台大新生南路的側門進去,右手邊是教室、左手邊是球場,正好倒過來。 我去的時候是九月底的一個週末,剛開學不久,校園裡學生不多。左手邊的教室裡有幾個自修的學生,教室就像台灣的大學那種上共同科目的普通教室一樣,水藍色的塑膠桌子連著椅子、明亮的日光燈管,雖然現代感十足,卻顯得很廉價;不如教室外頭頗有年代的磚砌長廊,雖然陰暗,但卻流露著一股屬於知識的浸潤。 右手邊的籃球場上,一場由廠商贊助的鬥牛賽正要開打。 我順著校園主要道路往上走。沒錯,廈大跟政大一樣,校園是「有坡度的」,經過一座老校長的墓,靜謐的樹蔭下,一個學生在墓前台階上唸英文,想必老校長看到這一幕會感到欣慰吧? 經過國際學生中心,不知道是這些外國學生週末還不知道要去哪裡遛達,還是怎麼著,總覺得廈大校園裡的國際學生比台灣的校園多。 經過建南大會堂,也是一棟頗有特色的禮堂建築;回頭往下望:綠油油一大片足球場、田徑場映入眼簾,甚是壯觀漂亮。 最後,我終於「爬」上廈大的新聞傳播學院---就是前一陣子在台南「被樹根絆倒」的張銘清在當院長的地方。爬上去之後的第一個感想:怎麼跟政大的傳播學院這麼像---想我當初也是這麼周周折折「爬」上政大傳院的。現代化的建築,室內白色明亮的色調,相較於文理學院的沈靜、雍容、晦澀,新聞學在知識的長河中,果然是個「初出茅廬」的後生小輩啊! 在有限的時間中,我加快腳程趕到了芙蓉湖畔。大學沒有湖,似乎就少了點兒味道:北大有未名湖、台大有醉月湖(好啦,我知道這樣比有點兒怪)。廈大的芙蓉湖,光聽名字就很叫人喜歡。廈大真不愧「談情說愛在廈大」的封號。芙蓉湖面水波不興、岸邊垂柳迎風搖曳,襯著遠處老建築的飛簷琉璃瓦;牽著愛人的手,輕拂柳條、踅過拱橋,心裡那份兒甜滋滋的,可美咧! 據說廈門大學一年的預算將近九十億新台幣,已經超越了台灣的成功大學;光是福建的一所大學就能有如此手筆,兩岸的教育、人才競爭…… 晃過一個不怎麼稱頭的賣廈大紀念品小攤兒,我從南校門出來,轉進南普陀寺。(未完待續)
上圖:廈大芙蓉湖,岸邊垂柳襯著遠處老建築的飛簷琉璃瓦;牽著愛人的手,心裡那份兒甜滋滋的…… 下圖一:廈門大學的舊建築有個特色,就是清水牆、琉璃頂,中式飛簷、西式牆柱,所以被形容成「戴斗笠、穿洋服」。 下圖二:廈大校園一角。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