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台北電影節】一鏡殺到底 (Fish & Cat)
2014/07/14 11:26:36瀏覽1072|回應0|推薦0


(觀影於2014.7.13)



伊朗導演沙朗莫克利 (Shahram Mokri) 於形式上不可思議的長達134分鐘的「一鏡到底」和場面調度,以及在內容上令人匪夷所思有如圈圈似的敘事結構,讓整部影片無時無刻無不散發著詭譎陰森的神祕氣息。


通觀全片,導演始終在實驗著一件事:「即使已經告訴你結局,你仍舊無力改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發生。」其實,從影片片頭簡介真實事件的那一刻起,觀眾便已心知肚明:那兩個餐廳老闆就是伺機而動的獵手。於是大學生與餐廳老闆的第一次遭遇,不論是查看身分證時的傲氣逼人,還是擦拭帶血內衣時的粗獷舉止,都讓人覺得暗藏殺機。「你()是怎麼通過柵門的?」一句反覆的問話,每每出現,都像是亮刀的通關密語。然而,藏身於主角身後,追蹤著鏡頭的我們,卻只能靜觀其發生。而主角內心獨白的疊加,往往也讓我們在事件按正常時間序發生以前,就先預知了接下來的對白,就像我們從大學生的獨白中提前讀到了下一秒他的父親會講起念念不忘的舊日戀人一樣。


氣氛的成功營造是整部電影始終讓人保持專注力的重要原因。當鏡頭緊追主角身後時,觀眾明顯意識到了這個「未知的身後空白」。於是當那讓人不安的配樂再次響起,我也不由擔心,在這個「我們」與「角色」之間的空隙裡,冷不防會竄出一個手持利器的屠夫。除此之外,那一座座坐落在堤岸邊的帳篷,也是極佳的場景設計。因為電影中反覆強調「人都在晚上才會到」,所以那一個個空帳篷便瞬間成了殺機的藏匿與隱蔽所,讓人心懷恐懼。在氛圍的營造上,除了鏡頭和場景設計,角色間的對話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當角色以弔詭的「人聲」混同「獨白」的雙軌模式講述故事時,對照故事內容本身縱貫陰陽兩界的光怪陸離,更令人坐立不安,像是那潛入傳說中可以溝通兩界的水光後就消失不見的老婦人,被風箏燈具砸中後突然有了陰陽眼的神祕女子,還有彷彿可以預見未來將發生什麼的曾是記者的中年男子。這些奇異事件和神秘人物,在混雜的時間線裡穿梭,讓人迷失與惶恐。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對話,是兩個餐廳老闆聊到古典音樂裡的人聲的時候。當其中一人摘下耳機讓另一人戴上,讓他仔細聽時,我也同時不由豎起了耳朵。在他提醒的每一個拍點,我彷彿確實聽到了微弱的人聲。這到底是「真實的」還是「心理作用」?我無從確知,卻已讓這模稜兩可的毛骨悚然爬滿了全身。而影片中的主角對話,再以古典配樂為底,就如同將耳機中的世界,又放大到整部電影中。


然而電影不僅圍繞著生命與死亡,更觸及角色彼此間的感情。不論是矜持著無法互述真心的年輕男女,又或是有著三年感情卻無法廝守的前戀人,還是守望著卻無法抓牢嚮往遠方的女孩的大男孩,或是倚賴著中年男人的瘋女孩,這些情感的編織無疑讓人物更加立體。在平靜冷調的外觀下,抹上一層有血有肉的暖色,也更易於觀眾對角色投射情感。然而在那場前戀人爭吵,又再次分離的戲結束後,我心中卻對這樣的鋪排產生了疑問:眼前站著的這個大男孩,在我心中的刻度如今確實深了許多。但是也因為這些情感上的對話,讓影片苦心安排的懸疑與恐怖感,在我心裡頓時斷了拍。如果再稍作精簡,會不會讓電影本身更緊湊一點呢?



導演對於時間軸的掌握,是最讓我嘆為觀止的地方。當角色說出「這個場景我好像曾經見過」時,我瞬間有置身未來的時空錯亂感;而當角色以追憶的口吻說著事發的經過時,我又彷彿回到過去。當他們以同樣的對話在同樣的地點再次相遇,原以為時間已過去許久,其實卻不曾推進一步。而當時針重新起跑,我們又繼續擁抱著時間與空間在那個湖岸環繞。導演天衣無縫的精算,讓我失去時間感。明明篤定地認為是現在式,電影卻總讓我在交岔口啞然。現在到底是在時間軸上的哪一點?鏡頭像鬼魅一樣跟蹤著人物,我們則像鬼魅一樣在時間的詭譎裡穿梭。整部電影看完,仔細一想,或許真實發生的時間尺度,會約莫和電影全片長的134分鐘一樣也說不定。


影片正好結束在我開始關心起這部片已經演了多久的時候。超現實的片尾─樂隊演唱場景,讓本應血腥暴力的殺戮,竟多了一層壯麗感。死亡是突發的,沒有緣由的,就像是話語中頻頻提及的那個餐廳廚師的姪子,就像是片尾的那個女孩。電影在開頭早已告知觀眾結局,然而我們仍舊體驗了意外,只是這個意外不足以改變整體命運本身。本來戰戰兢兢地與餐廳老闆一同去叢林,被取走防身利器的女孩沒有遇難,卻是這個倚靠著樹木聽著音樂看著書的女孩,讓影片最後才露面的餐廳廚子殺害。電影一方面在片頭宿命論地展開故事,卻又在片尾彰顯了命運的隨機性。


最後,導演不曾在電影中真正安排任何一個對人的殺戮場面,卻也讓身為觀眾的我驚愕地發現,原來最血腥的可能不是鏡頭上的,卻是活在人想像中的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i316&aid=1505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