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3 10:15:10瀏覽1489|回應9|推薦5 | |
美國所謂「新戰略」,是一套看不懂也說不通的戰略。唯一達成的目標,就是預算和人員在數字上的精簡,至於效益?見仁見智。面對這次的大規模裁減,很難不令人回想起70年前羅斯福總統同樣核准了大幅裁軍計畫,結果是讓全世界看到美軍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倉皇與無力,這幕歷史上因為軍力裁減招致軍國主義外患的場景,現在,似乎又準備重新上演。只是這次的對象,由日本變成了中國。 回到1941年日本所處的戰略環境。當時,日本出於奪取經濟資源之野心(註一),與挑戰西太平洋強權地位的歷史使命與優越,加上觀察美國國內一片中立、反戰呼聲,以及對關島、菲律賓的戰略輕視,咸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傾全力發展軍事,來遂行打擊強敵。 反觀之,中國過去十年在軍事上的發展與動機,與當年日本在密謀珍珠港行動的模式,是不是很接近?中國從一方面積極向外擴張,占取有利戰略位置,充分布局太平洋;一方面以韜光養晦、鴨子划水之姿,全力發展國防軍備,壯大羽翼。目前要做的,只待時機成熟。 當年這套裁軍計畫是從1918年開始進行,為期20年,美國軍力排名掉到世界第四位,還不如荷蘭。建軍愈耗時的項目,戰力影響就越大。以海軍為例,從1918到1933年之間,船艦總數從774變成311艘,主力戰艦從37艘最後只剩11艘。 我不斷言美軍繼續裁減預算可能導致另一起珍珠港,但是2011年中國軍事力量到達的程度,與1941年的日本一般,具有毀滅性的威脅,值得美國認真評估,是否具有足夠的武裝後盾,來防止潛在的軍國主義思想再度萌芽。 歐巴馬上個月在夏威夷重申「擴大」軍事存在亞洲的決心,以及規劃中的陸戰隊進駐澳大利亞等部署;柯琳頓國務卿也信誓旦旦的強調「我們海軍一直保有該區域的巡弋與優勢」。 做不做得到?我很懷疑。 陸戰隊進駐澳大利亞不過區區2500名官兵,虛張聲勢還可以,要能實際派上用場,有軍事概念的人都知道,還差得遠。提到海軍,美軍現在的主力艦總數,遠不如10年前的規模,未來幾年內,60多艘戰艦即將除役,新的先進戰鬥系統艦預算遭到刪減,我看不到幾年後,要靠甚麼裝備「保有該區域的巡弋與優勢」?羽毛一根根被拔光的美軍,未來要怎麼起飛。(註二) 1941年珍珠港事件,是歷史的傷口,350艘軍艦沉沒或損傷,2400人喪失了生命,人類能否記取教訓,不讓悲劇重演,正考驗執政者的功德與智慧。 註一:1940年日本與美洲諸國原物料貿易活動頻繁,美國揚言終止相關貿易協定,並切斷日本海上交通線,危及日本經濟命脈。而日本的經濟目標,便是奪取印尼與馬來西亞,以掌握其天然資源。基於上述利益,珍珠港美軍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最大阻力,必須除之而後快。 註二:參考筆者2011/11/27所著"減赤案恐逆轉美中戰力",與2011/11/30所著"美國陸軍的14套作戰聖經"兩文。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