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1 10:02:36瀏覽1143|回應0|推薦4 | |
澳大利亞海軍委託RAND進行一項評估,準備利用15到20年的時間,國造12艘新型潛艦,以汰換現役的「柯林斯(Collins)」級潛艦。這份報告的問世,也正好讓我們重新檢視台灣潛艦國造政策的現況。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擁有和台灣差不多的戰力總數。從前,澳海軍同樣是靠著向美國軍購來維持戰備。2009年澳洲國防白皮書首度揭櫫國防自主的新方針,經過了2年的評估,正式對外宣布將在2030年前完成12艘新型潛艦的建造。 坦白說,我很敬佩。對澳海軍來說,這一步跨出去絕不是簡單的工程,但是技術問題可以克服,重點是決心。然而,台灣呢? 過去,台灣也確實討論過自力建造潛艦,早在民國84年間國防部就已經委託研發機構完成評估,潛艦國造的能力與條件是沒問題的,國內的造船工業技術也不輸給澳洲、南韓等國家,只等高層政策放行。(註一) 但是,由於美方對於在台開設生產線進行技術移轉有所顧忌,高精密武器國造的方案因而受阻。後來,布希政府提出對台軍售10艘柴電潛艦,再度使台灣重新燃起籌建潛艦的一絲希望,只是這次是透過軍售案來進行,與國造的目標漸行漸遠。經過雙方數次交涉、談判與技術評估,10年的時間過去,直到現在,台灣水下艦隊之路,仍然在日益艱困的國際情勢,與決策階層的猶豫之中,看不到曙光。 潛艦如何支援國家戰略,已不需要多加闡述。北京在美國對台軍售上真正的底線,也一直都是潛艦。這支屬於軍事上極端敏感的關鍵武器,至今未能推動的原因還是政治問題。以目前絕佳的兩岸關係而言,決策階層當然會質疑花大錢建潛艦要做甚麼?即使想做,極有可能因為顧及對岸的態度,與權衡可能對我國造成之衝擊,而寧願選擇在任內繼續推遲。 國防自主是百年大業,說得淺易些,就像蓋下水道,花的不少,看到的不多。但是你說要不要做?還是當口號繼續喊。現在起步都嫌晚了,更何況沒有作為。 只要有想法,就有實現的一天。路只要開始走,即便走得慢,最後還是會到。軍售案當前面臨的困境,也許就是借力轉向發展國防自主的好時機。繼續看美國臉色,還是選擇將主控權留在台灣,考驗著領導人的智慧。如果沒有前瞻的視野與遠見,儘管能夠贏在起點,終究輸在終點,我們將冷眼看別人繼續超前,台灣的優勢與先機繼續流失。 註一:本文構思過程,感謝王志鵬先生提供寶貴意見。台灣潛艦國造之路的詳細史略,參考自志鵬兄所著《台灣水下艦隊之路》乙書,第六章「台灣建購潛艦整體因素綜合分析」。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