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1 01:19:31瀏覽3132|回應11|推薦34 | |
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找房子是一件累人的事。尤其遇到倫敦十八年來的大風雪,第一次體會「淒涼」二字怎麼寫。 於是我們專注找東邊的房子。 第一次在Aldgate East車站附近,仲介帶我們到一家理髮店樓上,看完後覺得不妥,而且價格很高。我們也不是白癡,七八年前來過這一帶,知道這裡沒有這麼好,所以當我們面露不滿狀時,仲介馬上就說有彈性,而且從220鎊(一週)掉到180鎊。不過不管價格多少,這小街感覺不怎麼好,價格再低也不可能讓我們心動。 後來隔一天,我們又約兩個點,在Aldgate East過去兩站。先是位於二區的Stepney Green車站附近。一出地鐵站,感覺還算寧靜,可以明顯看到這一帶是以西亞人及南亞人為主,還有些非洲人。 第一個地點位於一座小公園旁,那時地上還積雪,下午傍晚時分,顯得格外寧靜與安詳。但這一間老舊,樓梯又窄,搬行李很不方便,電熱水器就在床的頭上,感覺很奇怪。儘管外面景致很好,但內部空間規劃與屋況實在不好,且地點也頗遠。 看完,我們走到下一個地點,往一區方向的前一站地鐵「Whitechapel」。寬敞的行人道上,比鄰著速食、雜貨等相關生活用品的小店,路上行人的氣息感覺不錯,我們開始慢慢喜歡這一帶。到了Whitechapel附近的公寓,外表看來是一間不錯的公寓群,跟太太說「終於有否極泰來之感」。 找到目標公寓,從樓下大門走進去~真髒啊! 台灣公寓最多陰暗,我家公寓也沒到髒的地步,老爹每年都會吆喝其他八家在某一個星期天一起清理樓梯間。 這裡到像是難民營一樣。 進了門,更讓我反胃~一群自以為美的那種女人,還不只一個,五個房間的房客共享一間廚房與一間廁所與浴室。在現場,我很「融入」地說「very good, I like it!」還要面帶欣喜的笑容,心裡想著要是搬進來,遲早會把這些女人打一頓。其實,這跟人的特質、個性有關,跟種族無關,跟她們「仗色欺人」的氣息有關。在台灣,我也遇到這種女性。 三年前,上IELTS的課,其他兩個女生都是俗稱「辦公室女郎(OL)」,其中一個居然在外籍老師面前說「台灣男人都沒有世界觀,視野狹小。」 這些女人把「國際觀」跟「崇洋媚外」結合在一起,用自己沒有世界觀的自卑邏輯來指責台灣男人,然後沾沾自喜。我完全肯定跨國聯姻,愛情來就愛上了,不需要任何理由。但何必講得一副這個島的好男人都死光了呢?希望她能遇到好的白男人。 看完第二間房的當晚,太太很歡喜,覺得可以跟這些人哈拉交朋友加強會話,差一點要傳簡訊準備簽約,經我勸阻,冷靜分析,後來慢慢恢復清醒。 隔天,我們去南區的地點,因為在網站上看內部裝潢不錯,且視野可以看到很遠,我好奇這是哪裡,怎麼會有這種高樓?在倫敦,超過十層的高樓住宅就少見了,不過在「Canada Water」一帶,高樓住宅倒是不少。 位於黑色的「northern line(北線)」的南端,在泰晤士河的南岸,車站叫「Stockwell」。一出車站就很驚人:好髒啊!很像「任天堂」格鬥遊戲裡,走在街上隨時有人跳出來跟你單挑。走了十分鐘,看到許多髒亂、荒蕪的院子與房舍,跟太太討論,若真的搬過來,還是從別的車站走好了。 來到「現場」,旁邊有一個大垃圾場,是暫時放各類器具與建材的空地。一位工人在門口看到我們,就問是不是來看房子,我們說是,於是引路進去。 我在台灣也沒看過幾個施工的大樓,居然在這裡遇到。經由房地產公司專員帶我們解釋,稍微理解概況,他們在倫敦其他地方也開始蓋這種小套房式的大樓。看來大量人口移入英國,除了讓英國人撤離倫敦,也改變倫敦建築文化景觀。 房間裡有床、廚具、廁所,每層樓都有共用的洗衣機與烘乾機,每一間還有分一個堆放物品的大儲藏櫃。很像台灣四、五年前流行的小套房,只是更像飯店的格局。而台灣小套房還有台灣人偏好的「樓中樓」設計,多了點「家」的感受。看來台灣建築業可以來英國促銷「樓中樓小套房」,引入「家」的氣息才是。 房子預計三月一日交屋,但完全施工完畢,可能要等四月。再說,Stockwell太髒亂,離「Brixton」一兩站,就已經充滿無政府的犯罪味道。我們問他另外一個Vauxhall車站怎麼走,他指了一下,經過旁邊一座綠色公園,再搭公車。 離開工地,引路工人問我們感想,我說還不錯,然後反問他的想法,他說了一句蠻經典的話:「我不會將廚房放在臥室裡。」蠻堅持的。其實,生活、文明、住宅格局,都是演變的過程,不必強留什麼,也不必苛責什麼。這是我目前的心態與想法。 走過公園的感覺很好,但晚上也是個危險地帶,畢竟黑鴉鴉的,遇到小混混,也很煩人。更別提從Stockwell車站出來,腦袋裡浮現一路打回家的格鬥影像。看來這裡也會變,畢竟大量人口移入倫敦,再亂的地方都有翻身的一天。 台北萬華不就是這樣?大同區不也這樣?因為其他區都漲完了,所以建商開始在這兩個傳統區域大肆興建大樓,改變原本的空間與氣氛。 後來,我們又回到東區,在Old street這一帶看房子。近三四年這一帶有個「Hoxton Square」的地區,成為創意新貴聚集地,附近都是廣告公司、創意工作室、各類設計師匯集在此。當然,各類充滿異國風情的餐飲也穿插其中。套用美國學者說法,地點是匯集「人才」、創造「資源」與「網絡」的重要元素,其實這概念算是類似台灣新竹科學園區邏輯的延伸。 但這一帶有點龍蛇雜處,創意與頹廢交集而成。小公司不可能有錢租好地段的房子,都從低價地區開始,低價通常意味著治安狀況不好。然而這也意外地重新形塑「落後地區」的新風貌,算是都市自我變化的有趣過程。 出了地鐵站,要不是有個圓環及周圍新蓋的大樓創造一點「流動」感,否則,很像一灘死水,因為又是一區老舊廉價住宅。有趣的是,這條街廓多是新蓋的四、五層公寓,我們偏偏選到這一間沒有重建的樓房,該買大樂透了。 走進房間,流理台的水龍頭在滴水,整個房子很髒亂,而且地板不穩,要是走路踩重一點,地板就要破了。這樣也敢開價「一百七十鎊」,真是敢開價。 後來仲介帶我們去附近另外一間,進門就是一排小套房,各自有一樓與地下室的空間,地下室還看得到天空。每個單位空間很小,比我台北的小家還小。他居然喊價兩百五! 走到這裡,已經心疲力竭了。或許這也是我們後來等不及再多看一間的原因。 待續 圖一 Aldgate East房子內部,那個仲介長得像吸血鬼一樣,慘白慘白、又穿細管的牛仔褲。他叫「TOM」,說話很英國,尤其說「保證人guarantor」的時候,口音超重,發成「改輪拓」~尤其那個「拓」,我都看到口水灑出來了,再搭配他「堅毅」的眼神,我很想問他: 先生,想殺人嗎?你拓啥麼東西? 一般我們學美式KK音標,遇到這個字「guarantor」都是「該輪特」,那個「特」還要發輕聲尾音,現在突然來個「改輪拓」,你拓字啊?! 圖二 Stockwell的小套房。仲介蠻和善的,英國本地人,但口音不濃。我們在一樓等了十分鐘電梯,因為工人運貨佔用一陣子。他罩不住工人的樣子,光「借用」電梯,就講了四、五次之久。這不是種族問題,是階級問題。我看他很不好意思地跟我們一起等,我可以體諒這種不同部門的互動困境,尤其帶有階級差異。 跟他聊到台灣,由於他在營建業,於是提到台北一零一大樓,他馬上說「對啊,那個世界最高的大樓,很特殊的大樓」。其實我不想宣傳「一零一」,因為沒有文化深度。寧願拿中正紀念堂,那個融合日式神社風格的建築,符合蔣介石崇拜日本的心理,也是當初日本殖民台灣砲兵營所在地(還是砲兵學校?反正是軍事基地)。光這個堂的歷史,就有很多可以講的。若加上蔣介石功過,那又說得沒完沒了了。 台北一零一呢?難道忘記新聞上報導一零一附近的貧民窟嗎?還有我在一零一對面看到的菜圃。這些比一零一大樓更有文化深度。 若真要講台北市「建築」,我懷念「台電大樓」,那是台北市第一座三十層以上的大樓,曾經是邁入新時代的指標。因為公家都可以蓋大樓,私人企業有何不可?於是大樓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台北市。而且我小時候週末都搭「0南」到中油公司參加社團,因此對這一條羅斯福路很有感情,那是我對「文明」、「進步」的城市印象。民國七十六年,當同學說「東區」、「忠孝東路」時,我還不知道那裡才是新地標與熱鬧區域哩!可惜因為是早期的大樓,不論建築形式與色彩顯得老舊。但也因為如此,不就更顯示出其歷史味道? 我喜歡倫敦,就是因為它讓我看到最真實的老舊與髒亂,浮泛的旅遊書以外最真實的世界。不過這一次,覺得這裡的方塊大樓變多了,玻璃帷幕的「現代」建築增加了,有點小小的感慨~ 圖三 Old street 附近很髒的那一間。 我的RICOH廉價相機會騙人,外型好像是仿德國來卡相機,鏡頭也很有深度,很會美化現場。但實際現場真的可怖。髒亂的流理台,歪倒靠牆的暖氣片。我跟太太說,在這麼多新蓋樓房中選到唯一沒改建的老建築,看來我跟「老建築」、「社造」蠻難脫離關係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