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5/05 17:22:15瀏覽914|回應0|推薦5 | |
有一天,你跟好友們去外地遊玩,中午肚子餓了,決定就近找一間評價不錯的餐廳用餐。上網搜尋後,看到兩間分別評價為4.5顆星與3.6顆星評價的美食餐廳,想當然耳,你們往4.5顆星餐廳前進。沒想到的是,餐廳前早已排了不少人。好友們意見出現分歧:你跟幾個人打算繼續排隊,另一群人則打算前往3.6顆星的餐廳用餐。 等你們排了二十五分鐘,又花了一小時吃完飯,才發現另一夥好友早已飽腹,在一旁的咖啡館坐著聊天。老實說,4.5顆星的餐廳並沒有讓你印象深刻,吃飽跟吃好真的是兩回事。一問之下,3.6顆星的餐廳體驗非常棒,他們正聊著這個。你回到手機上去看兩間店的評價:才知道3.6顆星的餐廳評價有些人抱怨價錢不斐、室內裝潢不好等不影響美食品質的小事;4.5顆星餐廳的擁護者雖然多,但多半都沒留下甚麼線索,彷彿像是為噱頭而灌票。 那一瞬間,你明白了所謂的美食評分是怎麼回事,提醒自己不要被這些評分操控,然而,下一次,這些評分仍然影響你的選擇。這個故事,是否感覺似曾相似,又或是心有戚戚焉呢? 我們所知的排名可能存在盲點 巴拉巴西在《成功竟然有公式》書寫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文字『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有些項目、文藝作品或是運動,前幾名的表現差異微乎其微,但收穫的名利卻大不相同。人們習慣只記住第一名,而忽略第二、第三名。然而,在競爭激烈的領域上,每個人付出的努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很多時候,幸運占上風,只差距不到一秒的距離,或者是一個響指的瞬間,或者一個評論家的主觀意見。 自烏克蘭來台發展的藝人瑞莎,近年來致力於培育台灣體操選手,甚至邀請了閨蜜來台教課,她的閨蜜安娜貝索諾娃(Anna Bessonova)曾於2004雅典奧運、2008北京奧運及世界體操錦標賽、歐錦賽奪下多面獎牌。縱然她不是奧運金牌選手,但我們都明白,有她來台指導小選手肯定是不二保證。重點是她曾經站上國際舞台,小選手倚仗她的經驗傳承,而不僅僅是獎牌顏色。 現為卡拉馬祖學院講座教授、匈牙利科學院威格納物理研究中心的彼得.厄迪,在今年五月份出版《排名詭計:了解社會遊戲的潛規則,讓你隨心所欲取得想要的排名!》,閱讀本書相當有收穫,是刺激與醒悟的雙重感受。 本書講述了在叢林社會搏殺的潛規則,不同於羅伯.葛林《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戰術論,《排名詭計》講的是戰略,而戰略適用於各種領域上:在原始時代,排名一個人可以用蠻力與知識決定次序。演化到了現代,若能掌握人脈及社會階層關係,就能提升社會地位。往歷史典故去翻,舊中國各朝代攀龍附鳳所在多有(正所謂有關係就沒關係)。這也說明一件事,官大不代表學問也大,擁有權力的高位者並不代表擁有能力。若要觀察職場不適任現象,另一本同樣是樂金文化出版的《彼得原理》更值得讀。 東漢末年的九徵與賽伯計量學 所有的評分與排名,往往都與人有關,人若不是參與投票,就會是參與者(受評比者)。評比與排名的做法也各有不同,科舉制度被講得多了,換個不同口味。 古代文人對於人物評比有其論述,東漢末年,於後世列入『名家類』的劉邵撰述《人物誌》。根據彰師大呂光華副教授所寫,《人物誌》這本書深具政治實用目的,提供給君主選賢與能、識別人才所用。在首卷第一章《九徵》說明,人的筋、骨、血、氣、肌與金、木、水、火、土相呼應,而具體展現外在表象如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等九徵。透過識別這九徵給人才做評比會得到:聖人、大雅、小雅、依似、無恆、間雜...簡單地說,如果一個才子有幸上朝面試,說話時坑坑巴巴,或是聲量不足、氣勢不高,就可能被冠一個精氣神不足,不堪大用的帽子。於現代眼光來看,《人物誌》的人才評比相當不科學,但若以兩千年前的知識水平來看,這可以說是鉅細靡遺的評比方式。 兩千年初,奧克蘭運動家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與保羅‧德波德斯塔(Paul DePodesta)運用了賽伯計量學,透過統計學與人才能力計算,一舉將運動家隊推向高峰,後來的波士頓紅襪隊也引用此道並在2004年獲得冠軍。最終,這段故事由麥可.路易士寫就《魔球》,後續也改編電影,讓賽伯計量學成為棒球顯學。其他團體型運動也紛紛水平展開。但賽伯計量學依舊有其侷限性,後來比利‧比恩也承認如此。關於人的事,真的是不能只用數據去洞悉。 「如果想要找出其中的人為疏失,那麼你便不能將人性從中抽離。」《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 隨著度量評比的方式不同,排名也自然有差異。在戰亂時代,擁有一匹快馬坐騎相當重要,因此馬比驢子更重要。但在承平時代,買賣價格低廉的驢子能負重也耐渴,自然比馬更具商業運輸能力。度量方式的不同,也為社會帶來各樣學問,就如著重於心理學與非理性行為的行為經濟學,過去曾受到傳統經濟學派的輕忽,然而,在這幾年卻成為顯學。行為經濟學為人們帶來了思維偏誤。 在《排名詭計》一書的第四及第五章中,書寫了影響人類做出排名詭計、操弄心理認知的思維偏誤,這些思維偏誤會影響你看待人事物與排名間的曖昧關係。我從書中收穫了三種思維角度,將它分成『主觀』、『主觀認定的客觀現實』與『客觀』:
只要有觀點、有視角存在,涉及到人的問題,或多或少存有偏頗或思維偏誤。因為,既然要理性地度量人性,自然無法將人性抽離。 不要因數字患得患失 『十個幫助你快速閱讀一本書的方法』看到這樣的題目名稱,會不會想立刻點進去?你很清楚,閱讀完這十個方法並不會一瞬間變成高效閱讀者,當然啦,用60分鐘粗讀一本書是可行的。 數字的力量很迷人!人們容易被清單的量化呈現方式吸引:『九個幫助你減肥的方法』、『十個巴菲特致富的秘訣』、『八本你不可不知的好書』、或者是工作上的ToDo list待辦清單。人類思維存有一種化繁為簡的習性,會盡可能把事情分門別類地歸類,系統化區分,以便利於處理或對策。此外,人心也容易受排名次序影響: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兒女在學校的成績排名、自己在公司組織內的考績排名等等。譬如公司考績排名,不知道就罷,一旦知道了就會患得患失,想方設法提升自身於組織內、團體內的位階與名次。你可能會抗議,說考績跟獎金有關。但如果把考績排名換成『人緣度』排名,也會有同樣的攀比效應。 人們或許對數學不敏感,但對數字卻很敏感。無論是薪資、獎金、排名…攀比效應在經濟學上是一種虛榮原罪,但在人心上卻是同質化的安全感,就像是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即使用不著,但還是得買。 在這個無法回頭的時代,彼得.厄迪明白『排名』的重要性與侵略程度,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要大家不去在意(怎麼可能不在意),是要以更積極的心態,不只是看表面上的排名,更要去思索排名背後隱藏的意義與動機,以及排名背後的邏輯方法(改變一個邏輯,排名就可能大不相同)。 如果你在公司組織內的排名是落後的,那麼,要思考如何扭轉排名,或變更排序的邏輯規則。如果公司每年會辭退10%排名最末的人,那麼你必須非常著急才是。排名淘汰、去蕪存菁是社會進化趨勢,但對你而言,危機意味著是轉機。 《排名詭計》是本綜觀大局的書籍,從數據科學、行為經濟學、心理學走向社會科學、大數據演算法。閱讀本書之後,對排行榜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期待,對美食餐廳的評分,以及電影排行榜、自身評價如何自處都有更深的洞見。一如蜜雪兒.貝德利《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於某些事物上朝向從眾,而某些事情上我則服膺於個人選擇。 回到最前頭,你會選擇4.5顆星餐廳還是3.6顆星的餐廳呢?是啊,某些美食餐廳真的是評分與品質不對等,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須投入其中成為參與者。你進入了餐廳,就如同我閱讀了這本書,你我說出來的話就更具說服力。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