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20 12:45:57瀏覽617|回應0|推薦3 | |
『常態』編班不存在
國內教育問題中,國民中學所謂『常態』編班一詞向為人們所最為熟悉的用語;就如新聞界中一再被引用的術語『羅生門事件』一樣,多數人並不知道他們心中的自我認知其實是有問題的!!若新聞專業人士連小說羅生門(原著) 與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原著羅生門與竹藪中)內容完全不同根本一無所悉,卻膽敢隨意引用!!也難怪一般人不知道『常態』編班根本不存在卻人云亦云的以為『常態』編班就是最公平、最正常的編班方式,因此也導致國內教育問題一再糾纏不清,教改被不學無術界操弄成『叫』改而不自知了!〔註:九年國教施行初期,教育部以沒有法源依據的國民中學編班辦法開始濫權介入國中編班事務,其中第一代辦法中出現的『平均能力編班』一詞才是 現今人們語彙裡指鹿為馬、亂叫一通的『常態編班』之正確名稱。常態分布是統計學上的用語,對於所觀察的任何樣本如何組成並不介入操控,而純粹就觀察樣本之數據資料(如身高、收入、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很明顯地觀察者對於所觀察的樣本是不能用人為方式隨意去變更,當觀察者介入並改變所觀察樣本的本來狀態,無論所得的結果如何,都不可能是原有的『常態』,而非常明顯地是改變原有狀態的『變態』了!!『常態』編班公然盜用常態分布詞彙,卻故意扭曲常態分布的意涵,實際上常態分布有各種不同鐘形分布情形,鐘形主峰在座標上可能由左至右出現在不同的位置,現今被冒稱為『常態編班』的『平均能力編班』所依據的只是常態分布中的特例→標準常態分布(理論上的理想狀態)。很諷刺的是:根據統計學原理,不管對什麼樣本進行資料分析,所有統計幾乎不脫常態分布範圍,這就是說不管如何編班都可算是教育主管心目中『常態』編班的一種情形了!!〕 以一直風雨不斷的國民教育問題與高中入學方式為例,主事者一秉過去政府粗暴的決策模式,總是先有結論,再假改革之名,老想要基層單位噤聲吞下。一波又一波的「改革」,從布衣求學時代就有不少「實驗」教材,到了今天還不改惡習,老是拿別人的孩子當實驗對象〔九年一貫就是如此!!〕。幾年前報端有一則報導說:有個媽媽多年以來以關愛孩子為名,帶著孩子四處治病,結果竟然是母親自己有精神疾病,卻害苦了沒病的孩子。國內教育政策,恐怕很多地方也是這樣,有問題的是教育當局,最該改的人偏偏想盡辦法叫別人要改。要命的改革者之所以看不到自己的毛病,是因為行事不講科學方法,只是一味以意識型態掛帥,在價值觀上玩弄兩面手法。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國中的編班方式。教育,一直以來就是人們用來推卸責任的終極擋箭牌,把國中教育問題推給能力分班,似乎一直被很多人認為言之成理。但事實上,教育統計學早就有許多工具可以用來客觀評估:不同編班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行為發展以及人格成長的影響。教育當局不乏教育統計學人材,但面對各種爭議時,卻拿不出有力的科學証據,是理論只能在書中存活?還是不敢面對事實真相的考驗呢?當教育主管一口咬定編班方式是造成國教偏頗的主因,是否想過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方法,對國民中學進行抽樣分析,如果有人宣稱所謂「常態」編班〔正確名稱是平均能力分班〕有利於學生整體發展,那麼就得拿出科學上的事實,來証明此種論點。 何況非常明顯的:因材施教與完全不講章法的混雜式編班〔被冒稱為「常態」編班〕有根本上的衝突存在。走不出無意義的意識型態爭辯糾葛,不肯好好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各種看法上的歧異。國內教育,總是在假先知引領下,政策反反覆覆,行來一路顛簸不斷。布衣曾以「九年惡夢應未遠」一文與冥頑不靈的教育當局多次交鋒(詳nine.htm),也曾直接函文總統府痛批不當措施,奈何不在其位;雖然後來不少教育政策也在「文中預知後果」下轉向〔五分制改為九分制、自學方案停辦....〕,但總是耗費不少國家資源。若主政當局,不改傳統思維模式,不曉得在資訊時代善用各項資料進行客觀的科學分析,荒腔走板的場面保證會層出不窮。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