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10 22:21:27瀏覽1529|回應1|推薦2 | |
落後恐懼與數字焦慮 --薪資靠能力 貧富非世襲
低薪印記一直存在部分歹玩上班族周遭,刻板印象連官方也抓不到方向被困在迷宮,10.18 卓榮泰不懂裝懂說出「重點在於如何提升薪資」,10.30 提出八招應付了事措施;被深綠張旭政拿公務員薪等在聯合投書批判(11.5 「解救低薪 卓揆不要虛晃一招」),結果張某也是困局中人,笨到以為齊頭式提高薪資可以解決問題!這些不食人間煙火迷糊蛋,連勞動部各行各業平均薪資都不去了解,資本主義下供需原理基本常識也不理會;一再用一些空話唬弄世人。應該在求學時期就強化的職場基本能力,是每個職場新鮮人從接受國民教育就要逐步建立,求知必須具備「語文」與「數理邏輯」能力,每個人至少要具備能夠在社會生存基礎等級,最晚從國二起就要開始思考、準備「未來要靠什麼養活自己」?除了新生代無法自立以前,必須靠家庭扶養,稅金支撐下社會福利協助;目前具備各種職業保險社會,退休金早已經是各行各業雇主法定責任,再加上自己職場生涯累積下來的退休準備金(含理財被動收入所得),老年生活都得靠自己準備;不要像國發會,在發表少子化預估警示中,還傻傻活在上個世紀,笨到提出民國 159年『1名青壯年人口即需扶養1名老人』讓人笑掉大牙可笑言語!不去檢討如何提升勞保、勞退、公教退撫基金經營效率,只想錯誤依靠後人繳費支撐基金存活老鼠會懶人思維模式,難怪政府四大基金會長期積弱!每一個國發會口中未來「老人」,就是現在仍每年依法繳交各大基金法定費率上班族,卻被胡塗蟲講成是「依靠青壯年人口扶養」未來負擔,那他們用自己資本主義市場價值,在職場奮鬥一輩子繳交的費用(含職場價值換來的雇主法定負擔),被當成空氣泡沫般不存在嗎?這些懶散打混族就是不肯用腦袋好好思考,滿口胡言亂語!別把少子化當藉口,基金效率與企業經營一樣,不同能力就會產生不同結局,如同所有上班族薪資高低,取決於自己職場能力與市場供需(可參考筆者:薪情好壞靠自己〔 http://blog.udn.com/boyamboy/13257141 〕),不是所有人都低薪,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為你的薪資不足找到有效解決方案!別相信所有信口開河懶人們洗腦言語,只有提高自己職場能力,累積資本設法學會投資理財,才能有效走出個人困局!
太多人忘了求學時來自父母、師長、社會氛圍給的失焦鞭策;導致人們常常誤把考卷分數、在學成績當成實際能力;因而在人生學習黃金歲月錯失良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特質方向,沒辦法培養出職場與一生可以受用能力。因為考試卷測不出真正能力數據,若只是重現前人努力下記憶結晶,不表示已經融會貫通,更別說順利消化吸收,成為可以運用自如基礎套路。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價格取決於供需角力,薪資高低各憑本事,若長期處於低薪狀態,要及時認清行業前景,職場能力能否提升才是關鍵;不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只會抱怨薪資比不上別人或其他高薪產業行情。供過於求或職場能力低下,才是導致低薪真正元兇,供需無法靠自己改變,但山不轉路轉,不另求可以存活行業,不改善自我能力,也不願意用吃苦換取更高酬勞,那就認命一點,量入為出,找到所領薪酬可以存活區域。若能設法擠出一丁點節餘,下功夫學會投資理財,要提升自己未來所得,也不是毫無機會!
今年四月底主計總處再次公布國人家庭財富分配調查報告,經過三十年累積,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有的貧富差距,拉大到 66.9倍;聯合報在 10.29用專題方式探訪,因為三、四分等家庭累積資產,佔有比率降低8個百分點;因而用上「富者愈富 中產階級消失中」當新聞標題!富者愈富沒有說錯,「中產階級消失中」卻是明顯誤解,只能說是「中產階級弱化中」,中產階級累積資產也是增加,只不過比不上第五分等家庭增加速度。落後加大真正原因,可以在每年都有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原名 個人所得分配調查報告)」找到:就是「戶數五等分位組之平均每戶儲蓄」!在 109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詳: https://ws.dgbas.gov.tw/win/fies/doc/result/109.pdf )P32 第12表 可以找到各年份 五等分位組之平均每戶儲蓄,有著非常明顯的數據差距, 80年與 110年應該是根據 79年與 109年資料: 79年儲蓄率(%) 1、8.13 2、16.53 3、22.14 4、28.62 5、40.13(詳: https://ws.dgbas.gov.tw/win/fies/doc/result/79.pdf ) 109年儲蓄率(%) 1、- 2、10.76 3、15.51 4、23.08 5、38.14。 由於家庭所得較高,所以每年可以有較多儲蓄,加上理財觀念相對較積極,所以三十年長跑效應下,資產差距越來越大,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而且若是把每戶就業人口數看仔細,就可以清楚發現:各年份1~5分等平均每戶就業人數,明顯呈現遞增現象:79年 1.06 1.46 1.71 2.03 2.59 (p11 表三)、109年 0.39 0.93 1.40 1.82 2.30(P51),就業人數較多,所以有較多收入來源,也是重要因素!而更重要關鍵在於:歷年來「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都顯示代表中產階級三、四等級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加總之後約略等於第五分等家庭可支配所得比率( https://ws.dgbas.gov.tw/win/fies/doc/result/109.pdf → P 24 65年~109年)!收入既然沒有比較少,顯然是儲蓄與理財積極度比不上第五分等家庭(以現金及股票為主的金融性資產有3,809萬元,詳: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869/7931929 ),態度決定資產高度,這點在美國也有同樣現象:『...最大的資產差距在於股票和共同基金,前 1% 的人投資金額比其餘前 20% 的人的總和還要多。這種差距在收入五分位數中持續存在,而中產階級的股票財富比更富有的人明顯少很多。...,詳:中產階級不再重要 或 https://technews.tw/2024/10/29/wealth-class-support-us-economy-growth/ 』!
聯合報在專題報導中,提到某些學者說法,其中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對所得分配沒改善,代表從有錢人課到的稅不夠多,反而都是中產階級、薪資所得者在貢獻稅收。』最後一句明顯背離事實!薪資所得佔各類申報比率較高(約七成),但其中有 294萬戶免繳稅金,七成都是 12%以下稅率(立法院 112年10月 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6517&pid=233587 ),在財政部視覺化統計圖表( https://service.mof.gov.tw/public/data/statistic/chartweb/main.html ),點選右側最上方→ 綜所稅申報,可看到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概況,絕大部分綜合所得稅是稅率 30~40%族群所貢獻,並非中產階級,更不是一般薪資所得者能夠「貢獻」: 綜所稅結算申報概況 3626=288*7+58*15+37*20、450=75*6、236=236*1、0=0*293 在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https://www.fia.gov.tw/WEB/fia/ias/ISA-index.html),點選 110年度,可找到:表21-2(110年度)綜稅各類所得件數百分比各級距申報統計表(https://www.fia.gov.tw/WEB/fia/ias/isa110/isa110/110_21-2.pdf),其中前三大比率分別是 股利所得 58.48、薪資所得 17.06、利息所得 13.12,也是顯示相同結論,在表6-3-1(110年度)綜稅所得應納稅額及稅率10分位申報統計表(https://www.fia.gov.tw/WEB/fia/ias/isa110/isa110/110_6-3-1.pdf),可找到 第9分位、第10分位,合計繳交 91.2%,少數資產階級繳納大部綜合所得稅,早在 97年馬英九當政時就講過,101年11月8日第411期《財訊雙週刊》刊載「驚!你的綜所稅六成付軍公教退休金!」抺黑軍公教不實文字,筆者在『嚇死人不償命! --你懂「潛藏債務」是什麼意思嗎?』註二 破解不實數據( http://blog.udn.com/boyamboy/7194219 ),後來又在「養活自己!別養肥腦袋」〔 http://blog.udn.com/boyamboy/7185442 〕 用實際數據(https://g.udn.com.tw/upfiles/B_BO/boyamboy/PSN_PHOTO/777/f_8970777_1.gif)澄清過 綜合所得稅實際繳稅狀況。109年2.6 也有一篇『是誰繳了很多稅?用數據敲醒你的「繳稅幻覺」』文字,引用「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10分位申報統計表,明指「近10年綜所稅,前10%家戶貢獻約80%稅收」。這早該是基本常識,教授等級還搞不清楚?未免太離譜了!富人稅負減輕,真正元兇是空心蔡替他們把馬政府45%稅率調降為40%;現金股息可分離扣繳,對大股東有好處,但對必須有一定持股才能掌舵企業經營者,是還他們公道!遺產稅有數十年時間可以設法應對,調降影響力反而不如最高稅率直接減少。至於財富或貧窮「世襲」說法,根本是笑話,即使富過三代,也無法確保十世孫輩仍然可以守成;教育普及年代裡,有知識與職場技能當靠山,要翻轉人生,機會一直存在。別一再拿經不起考驗「想像」,編排人間悲劇!!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