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九年惡夢應未遠
2006/03/15 14:58:06瀏覽766|回應1|推薦3
  本文寫於民國80年,雖已與現有教育體制有段差異,個中問題卻仍頗有思辨及參考價值!!

 



九年惡夢應未遠
 
   前 言

  幾個月前郝伯村主持行政院院會,對教育問題多所「關切」,一時之間激言咄咄;逼得毛高文毛躁的蹦出「犧牲」部長職務的傻話。如果由於能力不足而掛冠,那應該是大家額手稱慶的事情;因為國事所託非人,被犧牲的將是全體國民,教育成了供桌上的祭品,主事者只能算是不稱職的「巫師」。到底誰是被犧牲者?有識者可得多層面的費心思考一番。

  教育向來是一切失敗者的最後盾牌,舉凡國事失措到個人舉止不當,都可以推諉是教育失敗所造成。中國教育確實不算成功,但連政治體制都一塌糊塗的中國,除了窮追利益不落人後之外,能僥倖成功的事務,都得久候微乎其微的「賢達」出現。於是行事不講制度的中國,只得滿天神鬼、凡事天命了!

  閣樓上的「專家」,對於教育問題已經言及斗牛,連天下雜誌都「壯懷激烈」的出版了教育專刊,然而霧裡看花、走馬天涯,終究使得兼具科學概念與實證方法的論點不能產生。為了攻天下之錯,且聽聽身在教育「第一線」工作者的另一種聲音,或許主政者可以從中學得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法呢!

   一 . 國王的新衣 : 病態政策下的「 常 態 」編班

  話說毛高文挨刮之後,急急忙忙地尋找續命丹符;屬於中國政壇傳統的「以毒攻毒」方法,再度被非法引用(理由容後詳述);錯稱「常態」編班的「平均能力」編班方式,被毛高文視為忠貞衛士。然而學理上的常模,只說明了任何樣本所產生的「封、底面」必然遠少於實體的「裏層」;並不表示我們能夠活生生拆散樣本,把它重新排列組合。所以我們並沒有按貧富情形,將全體國民的工作、所得、生活圈,重新配置以求競爭力的平均。更不會將人才依能力排列,來回分發至各單位,以求單位間的平衡。教育部宣稱的「常態」編班方式,根本違反了自然的常模;樣本一經人為方法的更動、便不折不扣的成了「變態」編班。而人員的平均,並不等於學習環境的平均;過去九年國教在「德政」美名下匆匆實施,引進了不少品質不良的「不合格」人員,當中還有部份仍在「誤人一生」;就算學生的能力平均了,老師的水平能夠齊一嗎?而最致命的盲點是私立初中將成為「關心」子弟的家長們嶄新的升學明星。沒有人會相信教育部有能力讓私立中學貫徹所謂的「常態」編班,如果悍然強制公立國中貫徹「變態」編班,除了造就各補習班與私立中學的大好景氣之外,看不出對當前教育問題有任何助益。

  毛高文如果肯看看台灣的家長們從小學開始就如何熱衷各種「進補」活動,費盡心力的提前「偷跑」唯恐讓子女輸在起跑點上,就會了解為什麼全國各國中大多不願意實施「變態」編班。只要毛高文有勇氣,敢在全國各國中舉行老師對現行教育政策的信任投票,那麼他將有機會真正了解決策者與教育工作者認知上的差距。而如果他願意好好的看一看「高中、五專、高職」聯招的成績分佈情形,就該知道我國現行的社會常態成「雙駝峰」分佈(如附圖78年北五專自然數學英文成績分佈),這正是一個競爭性社會的真面目。站在教育的立場,這種現象是過度競爭所造成;只要大學聯考存在一天,就永遠沒有消除的可能。

  毛高文想消除不良教育現象,我們非常支持;只是方法不好,讓人不得不出面指正:教育問題完全在於制度,大學聯考是主要癥結;污染源不去,再怎麼費心過濾,效果都是有限。該做的不敢做,不該做的猛做,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對教育部的評語(不信的話,好好做做意見調查)。據說「常態」編班是為了解決「升學班」、「放牛班」問題而誕生,我不否認有部份學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並不表示一般大眾「人云亦云」所堆砌出的「常態」編班方式就可以解決現今的教育問題。升學競爭是直接導致現有教育問題的原因,即使能夠百分之百讓所有公、私立國中都盲從教育部的編班「規定」,為了升學競爭,戰場將從校園大量移往補習班、家教班,就如現在國小補習風氣不減九年國教未設之前那樣。

  毛高文單純的認為降低考題難度就可以減輕升學壓力,八十年度北區高中錄取標準足以打碎不用心思者的迷夢,題目簡單的結果反而加遽了升學壓力。在考生與家長的供桌上,建中、北么的身影日見崇高,供禮年年加重,而身心越見疲憊。高難度的考題確實不該鼓勵、但提高考題的鑑別度比起單單降低難度而不顧社會心態更具實效。當考題靈活、注重觀念與實際了解、再加上以全體國中生為樣本、著重鑑別度、不注重難度的出題方向,才可能漸次的導引教育風氣。斷頭式的「變態」編班、否定了個別差異的事實,街頭分段式的編班、分割出兩極社會的心態,兩者都扭曲了教育資源的分配;曾經、教育部喊出「分流教育」的口號,類似的方式早在本人服務的學校實施多年。一般而言、國中畢業生就讀高中與職校的百分比大約是3:7,依此百分比按學生學習能力將各年級分成高中班與職校班,兩者間保留適當交流空間;所謂「好、壞」班是好事者創造的名詞,以他們的標準、啟智班的學生豈不成了超級大壞蛋?在教育實務上、本來就應該讓程度相近的同學一起上課、以提高學習效果,只要不帶著「好、壞」的有色眼鏡,師生間都各盡所能,那麼學習成就的高低、配合各人的性向,會是學生選擇未來方針的依據;雖然求學是每個人可以爭取的「機會」,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就學的「能力」。在人人必須為自己一生負全責的觀念下,我們定位出「雙峰式」編班;這真正符合了競爭下的常態、並且兼顧教育理論與社會現實。在3:7的比例下分兩階段「平均」編班,避免了「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而學生的個別差異也相對拉近,使得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再度復活。這個方法幫助一個聲名狼籍的學校,重新獲得了肯定;並且宣示了超越「假平等」式的「變態」編班之外,一種可行而具有實效的編班方式,這是歷經能力分組、能力分班、模組分班、平均能力分班各種不同分班方式下,所冶鍊出來最經得起考驗的編班方式。毛先生憑什麼成就當上大學校長、教育部長,我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他對國民教育缺乏實際體認,當他在教育王國穿出自以為是的新衣 ------ 教育界的同仁啊!當著國王面前說一句:「別著涼了,請換件實在的袍衣吧!」

  中國「官場」慣用釘牆法掩蓋問題。從前軍中有衛兵舉槍濫射、於是上頭急令衛兵不帶子彈、後來哨兵命案發生、衛兵又得帶上子彈;但是濫射情形時有所聞、於是子彈只能纏在腰間彈匣、而後彈匣只能減半裝彈、百般折騰只因對事純粹應付了事。槍本無情、彈本無罪,卻成了官場文章的焦點;這一點倒與編班問題雷同,如果教育成了養殖業,牧童生涯或是養鴨人家都不是編班方式所造成的。能力編班並不是我國獨有,若是產生缺失;先得確認是人為因素、還是制度本身所引起。小放牛的誕生,學生、家長、老師都不能推卸責任,但要負最大責任的是制定成績處理辦法的教育部、快樂的學習不等於沒有品管的教育,把義務教育辦成草莽教育是一切教育病態的起點,政策的病態起於教育部濫權爭功。傳統把主持行政事務者稱「官」封侯,但民主憲政的實施、一切權利義務、全得依法而行,古中國的官爺想管什麼就管什麼的毛病、到了今天全得看看法律條文;白紙黑字寫得一清二楚,想多管不行、想少管也不行。縱觀「國民教育法」全文、法律賦與教育部的權限並不包含「制定編班辦法」,傳統上主管機關什麼事都能管的錯誤觀念、讓教育部失了分寸,依法而言、教育部的編班規定根本無效,並且犯了干涉學校行政的侵權行為。同樣的毛病也出現在教育部「禁止」學校師生使用「參考書」,只要是經過政府核准的合法出版物、老師就有自由權決定要不要採用作為教材的一部份,如果教育部認為其內容不適合學生,那就應該以不符合國中、小課程標準的理由、行文新聞局不准該書的出版。否則,教育部有什麼權力可以禁止老師採用政府的合法出版品呢?難道自由中國到今天還是一個箝制思想的專制社會嗎?解決教育問題不能靠每年作作統計資料了事,資料所蘊函的意義得用心去面對它;教育部向來喜歡標榜國民小學的「高」升學率、卻不肯想想 九九.七七 升級國中的小學畢業生裡,有多少比率的不合格產品?而國中教育是否改善了這個比率?面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國中學生,靈蛇盤腰式的變態編班並不是好方法。毛先生觀念裡認為被犧牲的學生們,其實是教育部實施不求品管的國教制度下的犧牲品。有太多國中老師憑滿腔熱血想教化一個個「讀書不求甚解」的國教過客,奈何分數與知識對他們不具意義;反正會不會沒關係,證書不懂得數字、混混中國文憑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有問題找議員撐腰吧、他們的學經歷有很多也是這樣混出來的,有事情自己人總會幫自己人的;社會越混亂、價值越糢糊,打混族的日子越好過。放心的混下去吧!教育界的教父們!


   二 . MIT的聯想

  對於臺灣的製造業者、以及許許多多的使用者而言,不管是臺灣製造或者是MIT,所表示的就是不可靠、也就是品質不穩定的意思;而讓企業界來講,這正是品管不良所造成的後果。

  任何形象、都不是一天造成的。我國工商從業者、有些連「品管」的概念都沒有,產品的粗製濫造可想而知。只要我們睜大眼睛看看臺灣的教育、那麼你就會了解:「沒有品管」是每個人從成長開始,就種下的惡果。

  向來標榜自由學風的美國、即使「義務」教育也沒有放棄「留級」這道最基本的品管措施。而學風閉塞的我國、相對地顯得狂妄無知:國教完全不需品管、人人可以升級、大家一起畢業;義務教育能被辦成來去如風的疑霧教育、全靠教育當局國文程度太差所賜。人民有納稅、服兵役、接受國民教育的義務,不履行上述義務者、除法律另有規定之外、需受相關律法制裁。教育主管面對社會「士紳」、「民意」代表的不當干預,為了減輕「困擾」、就強將義務教育解釋成:教育學生是學校的「義務」、即使學生作奸犯科,學校也有收容敗類的「義務」。可憐教育當局的「智商」連學生都不如,國民教育法第十四條明定:對於資賦優異、體能殘障、智能不足、性格或行為異常學生應施以特殊教育,權責屬教育部。教育部到今天為止,到底盡了多少心力呢?特別是性格、或行為異常的學生,也就是一般學校視為大敵的「頑劣」份子,教育部曾經進行任何規劃、擬定出何種妥善的教育政策嗎?徒法而不行,只知道命令式的禁止「體罰」、夢幻式的空喊「愛」的教育。豈知不能「打」、不能「罵」、不能「多考試」、不能「留級」、不能不給「證書」,種種不能、造成社會無能,事事「禁止」、以致國家處處受阻。學校教育為訓練學生未來進入社會的前置機構,老師代表政府扮演執法者的角色;法律對於不守社會規範者、自然有律法上的處置,不管古今中外、對於累犯均有加重刑罰的措施。而現今社會對老師的教導方式若有意見,可以循建立體制內管教制度的方向來解決;絕不該動輒以不當外力甚或勾結「上級」壓力進行威脅利誘,犯錯的小孩那有不能管教的道理!教育當局每每在遭遇管教糾紛時、企圖粉飾太平,在傳統上孩子不守規矩已經丟盡家裡顏面、那裡還有臉找學校「理論」?更別說什麼東告西告的舉動了!而教育主管卻一味採取安撫了事的低姿勢、一心只求私下解決;老師當然有犯錯的時候、但是當家長的能夠在孩子面前指責「長輩」嗎?教育當局處理事務不先站在老師的立場、反而以封建社會的長官心態時加威脅、如何能夠讓各學校的老師們產生向心呢?在台灣國民學校是公開的園地----任人公開踐踏的園地,不但議員、記者常相左右,家長、流氓隨俟在側;更有教育主管時時以法律條文為禮讚、長官情結相要脅。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面臨:賣小報小雜誌的「大記者」、銷冷門期刊的「出版社」、以及印獨門會刊的各形各色的「ㄨㄨ協會」。小至文具用品、大到營建設備、民意代表及有力人士無不虎視眈眈,稍有不從即濫用媒體暴力。而今社會「輿論」往往是少數人的心思、主導多數人的「想法」,雖然民主社會人人有表達意見的自由、但是中國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教育專家」;如果大家都以為可以左右教育思潮、政策的見風轉舵也就見怪不怪了!學校行政遭到外界過多的「干預」,使得中國教育無從獨立自主的發揮應有的效能;不能暢所欲言的學校教育,當然沒有辦法養成獨立判斷的新生代,而社會的價值觀自然是一片模糊。如果老師們在社會上不能挺直腰桿來授業解惑、那就難怪國家公信力的空前低落了!在政府頻頻掃黑之際,為什麼不在他們尚未成形以前,就給予有效的防制措施呢?行為特殊的孩子、需要特別的教育方式。然而我們要問的是:特殊教育在何年、何月、在何處由何人定之?到何時可望有效率的施行之?現行特殊教育法不但缺乏性格或行為異常學生應行處置的部份,又投機式的定出什麼「在家自行教育」的「太極條款」,擺明了教育當局慣有的卸責心態;不循建立特殊教育體系的方向、來解決教育問題,反而鼓勵家長自行教育、並以每月三千元津貼、加上可望濫發畢業證書的許諾為誘因。教育部的作風、師承政治家的嘴臉,身處應付了事的國度中、在在使人懷疑:國民教育的品質、要多少歲月才能真正誕生品管措施?

  多數「學有所成」的學者們、不妨捫心自問:到底有所成的時期、是學校教育所致?還是「外力」造成的呢!走訪各國中、好好看看充斥其中:任課本為廢紙、視學校為無物的「義務」過客,你才會知道:國教品質低落、並非以偏蓋全。這些過客們思想的「單純」、就像許多教育主管一樣,認為義務教育就是無條件、不設防的教育。他們最喜歡講:「假如教室像電影院一樣」、卻常常忘了:散場之後、有些什麼收獲?

  國教廿餘年的結果、連玩偶都可以輕鬆畢業。而抗拒留級制度的最大阻力,竟然是教育經費的考量。當權者認為留級生會增加國教經費的負擔,這除了凸顯教育資源不當分配的事實,更表露了主政者辦事不用心思的毛病。假設教育經費真的是政府財力所難負荷,國民教育法明定適用年齡為六到十五歲國民;不肯依國民義務好好接受國民教育、因而留級者,超過國民教育年限的部份,自然不受國民教育法保障,讓他們自行繳納學費以減輕公庫負擔、作法十分合理。這樣一來、人人享受的國教年限一致,又可減少學生投機的心理。

  不讀書也能畢業的現象漸漸消除以後、再剷滅只憑鈔票和證書濫收學生的低劣職校,國教品質才可望起死回生。而教育部一手遮天的「志願留級」天書,還是留待天真的毛先生、夢中慢慢享用吧!

  只曉得下命令、不曉得扛使命,這個致命的毛病拖累了孫文的「革命」。革不了稚嫩思想的命、中國的命運只得沉淪在 M I T 的漩渦裡,越是不長進的社會、越是謊言漫天的地界。地方教育經費有困難、中央政府早已心知肚明,卻袖手旁觀任其自然發展;歷任行政首腦及教育主管均難辭其疚,更可恥的是年年教師節都可以聽到:「教育是國家的根本」,這種謊言講了多少年,講的人與聽的人誰當真過?誰真正把教育當「根本」看待過!謊言啊謊言!中國人的最愛。他們嘴中講的「國民」教育,原來是「貧民」教育啊!


   三 . 「貧民」教育

  在「德政」美名下、九年國教掙扎了廿三個年頭,國小二部制仍然存在、國教設施更形破落;「免稅」的中小學教員仍然位處低收入群,在在證明了國民教育真的被犧牲了。

  執政者從來沒有把教育當作國家的根本看待過,否則「根本」的財務出了問題、拼了老命也要搶先解決難題;那一個國家會任由「國家根本」困窘幾十年呢?除非當局的執政觀念有毛病、或是上下一心齊力吃飯打混,這種成果還真是世所罕見;也難怪國內大學的學位在國外的「可信度」普受存疑。

  歷來中國「官譚」、都奉新加坡為雲霄殿,吹捧之餘卻絕口不提新城賴以成效的中心理論:只有高所得的公務員、才可能是誠實而有效率的公務員。行政效率必然是上行下效、上位者喜歡空口空言、下位者自然不怕假東使西。新遊記取經、取的是「效率」經還是「威權」經,看看郝先生與李先生的神情、或許你會了解:中國人談了幾十年的「民主」、「科學」,打了多少年的瓊斯杯,一樣是毫無感覺。掌握不到事理的重心,就別胡扯什麼「日本能、我們也能」、「新加坡經驗」、「臺灣第一」等等丟人現眼的空包彈。空談得不到進步、應付應付永遠沒有前途;不肯進行教育投資的社會、後果只好由全民來負擔;升學「費用」日增、通關「紅碟」高漲、假公濟私不斷、結黨營私猖揚。一國之內「講歸講、做歸做」的假人充斥,於是乎「你是你、我是我」的斷層人滿街。這種現象除非改善整體教育環境、否則廿一世紀的中國、仍然是混亂與落後、自利且刻薄的「社會」。

  憲法第一百六十五條規定:「國家應保障教育、藝術、科學工作者之生活。並依國民經濟之進展隨時提高其待遇。」以保障前述人員的生活;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何以制憲者要在憲法條文中叮嚀政府:特別照顧從事教育、藝術、科學工作者的生活。他們早就體認到:中國的品質與這些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而任何的輕忽將帶來無窮的後遺症。看看教育人員的待遇、走訪國教設施的殘陋景象,也無怪乎巨商富賈頻頻移民、升斗小民跳機不斷了。

  即使在二部包班制的小學、大班制的國教、低收入的教員種種低劣情形下,各縣市平均教育預算仍然佔總預算的 四八.六一 %(八十會計年度),教育資源分配的惡劣情形可想而知。教育部再不改獨厚少數人享有的高等教育、而一再輕視全體國民共擁的「國民教育」;即使亂舞十五年國教、自由中國也培養不出完全自製的諾貝爾得主。

  雖然處世不必事事言利,但基本的立足點總得穩穩當當才成。假如要幾十年不吃不喝的代價、才得見一片一瓦,猛回頭只看民意代表糾合地方父母,巧筆一揮劃就多少市地,株株荒草頓成棟棟高樓。誰能仰賴司法與警政仍屬殘缺的「正義」,誰敢寄望王公與后妃的關係清白!成長在痛苦的成長,成家得辛苦的成家,薪傳於驚心的薪傳,這樣的社會多談何益!

  以前我的國小老師、在課堂上「加強」班上部份同學的「功課」,讓我感到困惑;上了國中、高中、大學之後,發現老師的敬業程度越來越差,而薪級卻越來越高。從前能考上師專的人、在同輩中都屬於領先群的地位,幾年之後收入和社會地位都大不如人、領先成了落後,他們的心境執政者考慮過嗎?可憐從抗日以來就「犧牲」物質待遇、緊守國家根本的教師們,在貧乏的教育資源下、竟成了永遠的貧戶;而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不得不在課餘另謀生計、「惡」補的罵名從此加身,人們既不敢輕纓民代的補習集團、只好將炮口猛轟「清」高的夫子,社會良心也不得不跟著夫子的薪水袋一起變薄了!

  毛先生!當你戮力掃除國之「惡」補情景時、別忘了學一學陳漢強先生、走走「教育」立委的補習集團,假如你口中的惡補是我語彙裡的「餓」補的話、能否撥空算一算國教老師的待遇合不合理?憲法一百六十五條的規定、好好領會其中深意吧!多用些心思改善各級教育經費結構、想想法子力爭國教老師們的應有待遇,你曾經看過多少教授們為了增加收入而另營生計呢!作育全體國民的老師與作育少數的教授、孰輕孰重?我不願多說!但是一個好的教育投資、絕對強過大型的「國建計畫」;任何建設的效益是片面的、只有教育投資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我評斷政治人物的等級、會看他對教育環境的實際作為;我論斷國家社會的高低、總是先看其教育制度的虛實。中國會是什麼樣的中國?全看教育是什麼樣的教育?操舵者阿!貫注心思,好好的聽下去吧!


   四.五育「病」重

  當聯考重壓使得考生識見淺短、眼中只認得「西天經書」、其它凡俗文字一概不識不知;於是八天神佛祭出了鎮殿法寶:古往今來第一太極神拳、名曰「五育並重」。可憐仙佛神宴素以外觀取勝、深究其實往往一無是處、但求心安而已。只以考試為取向當然不足為訓,然而所謂「五育」更是無聊透頂;身心均衡、不表示十項全能,不可偏廢、也無法事事「並重」。各學科間的均衡,必須視學生的性向、能力而定,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豈能隨意拼湊出五音不全的「五育」,空喊「並重」的口號作為教育病態的代罪羔羊。

  每年各地教育主管、都大張旗鼓的舉辦「學藝競賽」;為了凸顯所謂五育並重,剪紙、插花、中國結、紮營、結繩、野炊樣樣都來;官高袍長意見多的「上級」長官們、年年以此得意洋洋、以為五育就此均衡了!然而各校之間為了應付一年一度的廟會,年年佛腳年年抱,而與會學子只得苦不堪言的扮演十項全能的超級中國寶寶。只待廟會一散、便滿天花雨、將隨手偷得的伎倆輕泄一地。教育主管凡事只求表面的「插花」心態、使得五育更形「病」重。原來形形色色的競賽、只是為了凸顯主事者的「業績」而存在,除此之外別無任何意義;君不見年年區運與瓊斯杯都是這樣子過來的嗎?拿預算混日子嘛!可別當真了呢!不喊五育,咱們籃球協會的哥兒們、童子軍的好弟兄、文化復興委員會的老先生們往那兒聚呢?有預算大家分啊!授田證不也喊出價錢了嗎?

  兄弟們!五育病得真不輕呢!它壓根不該誕生在中國呀,五指都長不齊,那有五育並重的道理呢?難道你沒有特別討厭的科目嗎?稍為迴避一下都不可行嗎?當教育真正自由化的時候,人們可以在主、副修的彈性時數下,申縮學習項目及其比重;喜歡音樂就多上幾節,愛玩棒球何不再修兩堂呢?只要符合時代需求、何妨當個快樂的門外漢,每一學門的重要性、必需建立在社會肯定之下、不能光靠授課時數保障過日子啊。自重而後人重,獨創「五育」說詞的中國教育、假如再不改空談作假的風氣,街頭遊戲絕對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趣。


   五.無公理社會的不公平競爭:餓補滿天下

  聯考號稱是公平的,表面上看來也似乎是如此;但凡事只看表面的中國人,讓我好好教導你:中國公民怎樣把「公平」的聯考變成不公平競爭。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不公平,國中設立之後、國人把焦點移往高中聯招、大學聯考。國小的升學壓力消失了,補習現象反而更普遍;老子有錢趁早替小子們「請家教」總不犯法吧?補習班大老闆錢賺不完、再選選議員、立法委員充當護身符,那些教育廳、部、局的軟腳蝦還不躲得遠遠的,這個社會人人只顧自己,誰管它公理正義?眼看有錢人家子弟請家教、送補習、就讀私立學校,沒錢百姓只能乾瞪眼。因為每個人都說:別傻了!聯考是公平的。於是公立國中在私中補習化、補習班學苑化的壓力下,即使面對重重不合理的箝制;也得想盡方法「加強」競爭力。聯考是「公平的」、但是搞補習的吃定沒法子補習的,聯考是「公平的」、但是重考生吃死應屆生,聯考是「公平的」、但是私立學校吃掉公立國中。於是教育當局「規定」:私中用公開抽籤圈選新生、補習班不得招收在校生;但是誰都知道:規定往往是形式的意思,應付應付嘛,可別當真了!不相信的話、走走補習班,滿屋子在校生啊;抽籤?你沒聽過「作籤」嗎!今年桃園縣私立復旦中學有兩千多人「報考」,教育局照樣是沒聽過呢!你知道嗎:七十八年北區五專聯招重考生報名時佔 十三.三 %、而 錄取時卻佔了 六九。二 %。(以上資料取自七十八年北區五專聯合招生委員會工作報告)雖然說應屆生裡有人以高中為就學目標、對五專錄取百分比不無影響。但是即使如此、重考生對應屆生的「壓迫」,足以打破那些稱聯考為「公平競爭」者的迷夢。如果高中與大學聯招會敢學一學北區五專聯招會的作法,把錄取者中應屆生與重考生的百分比照實公佈。那麼那些斤斤計較特種考生制度不公平的人士、會驚訝的發現:重考生才是應屆生最大的「敵人」,而聯考的「公平」、是永遠不著邊際的神話。

  田野鄉間可以孕育花朵草木,卻難以幫助純樸少年、對抗市鎮年少;學校升學率降低表示學生競爭力減弱、預約不到下一場盛會的門票、有再強的創造力也無緣親躬廟堂。學校可以不管學生的升學率、父母不能不顧孩子的競爭力,內在責任與外加壓力使得人師進退兩難、可憐「餓補」被好事者繪影成惡補形象。如果老師的待遇能與金融、電信等機構人員併比、我懷疑還有多少人願意在課餘賣命?毛高文禁止校園補習、卻無視於補習集團大肆招攬國教過客,「不准」老師使用參考書、測驗卷、只容許補習班以之為基本教材;強求國中實施「病態」編班、默許私立學校恣意所為;種種措施只讓人產生強烈反感、圖利私校與補習集團的意向不言可白。補習班有滿滿的補充教材、私立學校專教好小孩、快來吧!快來!毛先生最贊成私校自由化、補習企業化。想澄清上述質疑,除非反對學生補習是全面性的;不願校園內補習、該先全面掃蕩校外「進香」,各地教育局人員可就近會同學校老師取締校外補習、由校園外做起才可望讓校內師生服氣。而私立學校新生入學、可統一向教育局登記、由當局擇期公開抽籤並當場編班、以杜絕種種惡行劣跡。然而可以預見的是:教育部沒有此等擔當來進行合理化的政策,而補習班即使不收在校生,重考生對應屆生的壓迫不曾稍減;不能補習、就請家教;結局是毛先生舞大刀、亂砍一場。

  社會現象的產生、不會毫無因由,聯考制度是種種糾結的主因、而社會心態更加深痼疾。取消聯考制度、改變入學方式是唯一的解救之道;可憐教育部在李煥的誤導、毛高文的蠻幹作風下,獨唱十二年「國教」的異調。我們全力支持取消聯考的作法,但堅決反對「延長國教」的論調;九年國教的財政困境、政府迄今無心解決,年年國中、小師資荒無法疏解、怎能奢談十二年國教。

  師資的培育豈可速成?財力的困境將使得教育品質因陋就簡!改變入學方式、不等於十二年國教,就如同取消大學聯招、不表示人人能進大學。多用點心思、多請教「戰場老兵」,政策風向才不致於見風轉舵、瞬息萬變。十二年國教到底錯在那裡?何以事事不備、東風不來?且聽我細說分明!


   六 . 建中啟智班

  執政者假如肯拿出決心來徹底改善教育品質,我們的社會就不致於像前述那樣的悲觀;畢竟事在人為、任何動作、都會有回應,假如毫無進展、那表示你動作錯誤。今日教育現況、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十二年「延教」最大的錯誤是喊出志願升學的口號,這正好對了中國人好面子、不知趣的胃口。曾經、某國中啟智班的學生,在回答老師詢問有關未來志向時,聲稱他想讀「建中」,因為他自認為可以申請「建中啟智班」。雖然這只是個特例,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子、把「讀書」當成一種逃避就業現實的工具。而十二年「延教」的班級梯分法、正好為這些對課本沒什麼興趣、卻無妨拿來吃飯打混的「哥兒們」,提供了良好的庇護。沒有品管措施、加上班級相對分數,不馴的國中武士們、終於找到了盡情發揮的「場所」。早已不知書本為何物的「盲」生們,從此可以不知學校為何物、或許是個到處笑話的「市場」吧!


   七.國教往何處去

  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新產品的推出,總會有成堆的問題、會從設計者思維的角落出現;而這些陌生的面孔、常常使得原創的美意盡失,引來的是無限的愁容。硬生生把改變高中入學方式、強喊成十二年「國教」,除了教育經費沉痾難解、師資情況更加惡化之外;首當其衝的將是國教品質益形低劣、補習歪風快速邁向社會化,而升學主義的熱燄在「志願升學」口號鼓動下、火傘將更加高張。「中國」教育有沒有未來?得看教育主管能否勇於認錯、教育政策能否走向真實。再不注意國民教育、四度亡國的日子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當前國家教育資源分配情形是:國小 二四八四 所、學生 二三八 萬人、經費 五八九 億元,國中 六九一 所、學生 一一三 萬人、經費 三五三 億元,高中職 三八二 所、學生 六四 萬人、經費 四一六 億元,專科 七五 所、學生 二九 萬人、經費 一八四 億元,大學 四六 所、學生 二六 萬人、經費 四OO 億元。(以上為七十八學年度資料、取自教育部八十年教育統計指標);教育資源的分佈情形、明顯的偏愛大專、鄙視國中、小;除非能夠將國教軟體或硬體經費改隸中央、或是將原屬中央稅收的某一部份改為教育稅、由各地方政府專款專用;否則地方政府在教育經費高達四八.六的情形下、絕不可能增加任何投資。而在教育資源未進行重分配之前、十二年國教分明是一種妄想。九年國教的結果已經是一堆爛泥、十二年會是什麼下場?教育當局原本打算自八十學年度開始「大幅」調高導師費、調幅一再打折不說、地方政府更擺明了沒錢免談的態度。如果一再因循藉故、不肯調整教育資源,或許有一天、國教民營化的口號會展現在教育舞台、補習班與私立學校將會全力配合毛先生的政策、一舉吞滅國民學校、把教育推給民間吧!「無利可圖」的「行業」還猶疑什麼呢?

  即使教育經費沒有問題、師資的培育會是最棘手的難題。比如國中地球科學匆匆推出、至今堂堂進入第五年,全國各國中、總共能有幾個「合格」師資?教育當局以為多辦一些調訓講習,就能夠解決問題;然而各國中的教務人員、除了疲於應付代課問題,對於調訓講習的「成果」、根本不敢恭維。研習進修也好、第二專長也罷,總脫離不了不學無術的陰影。說句真心話吧!薄薄的薪水袋、還真是引不來求知的熱誠,瓦片的難求、會延緩研究的步履。妻小的期待總是殷切的讓人忘了「長官」的交代、現實的需求必然強過社會的要求。九年國教匆匆推出、至今廿餘載遺禍仍在,當局如果一再不改蠻幹作風、就得永遠在夢中幻想「完全自製」的經國號。知恥近乎勇!買來的勝過「騙來的」、「學來的」好過偷來的;承認自己的無能、才能激發國民的向上心,一再自圓其說、改變不了既成事實。人經得起波折、歷史不能承受扭曲;沒有充分準備的師資、十二年國教的台詞、還是少說為妙。

  國民教育的「延長」不切實際、但是國民教育的「補強」卻是燃眉之急。只要當局純粹將心思用在改變高中、職入學方式,不要一再奢談「延長國教」;九年惡夢走遠以後,經費結構如有轉圜,國民教育的「成長」或許不是夢想。然而規劃中的「入學方案」隱藏著致命的弱點:「班梯分」的設計會害死中國教育。任何制度的設計、都有它最初的目的,但是設計所帶來的好處如果跟不上它遺禍的腳步,那麼其中的規劃、就得再加斟酌了。

  班級五分法所能造就的一是靈蛇盤腰式的變態編班,二是假象的升學壓力消除;但是它的缺陷一為扭曲學生的學習情形,二則將校內補習移往校外進香,最嚴重的是個別差異拉大、加上「五馬分屍法」會踢死教育品質。以班級為成績比較的樣本並不稀奇,稀奇的是這種方法向來只適用於學生程度整齊的大專院校,用來比較個別差異遙遠、心智發展不一的國中學生,不免令人啼笑皆非。教育部曾委託台北市重慶國中專案研究班級五分法的可行性,而該校在其七十七學年度畢業生取樣說明中已經表明:「若以某一班級為樣本、則因同質性太高、難以區分五等分」。雖然一眼就可以看穿該校只是在掩蓋沒有實施變態編班的事實,而教育部仍然將該校以幾名畢業生的「特例」、強行推介給全國各國中,難道教育主管的智商會這麼低劣?以為大家都看不出其中的蹊蹺!

  如果五分法真的實施,各校勢必被迫實施變態編班;然而國小老師或是曾經變態編班的國中老師們,必然知道:學生程度懸殊的班級、名次或有起落、領先者的面孔幾乎不變,由於大家的成績分佈段落分明、在班上已經沒有努力的必要,領先者永遠在前、即使只輸一步落後群仍然包圍著你。在從前、學習氣氛良好的班級或學校,因為彼此良性學習的結果、落後者的成績大有進展、至少會領先其它班級(學校)的多數同學;而目前教育部訂定的假平等方法,將使得任何優良班級或學校的努力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在教育當局調查學校實施高中新入學方案時,普遍情形是市區學校持反對態度、郊區學校採讚成的立場。班級五分制的實施、意味著班級對班上學生而言、不再具有團隊意義,就算班上表現惡劣無比、五分的比例也不會短缺。學校、班級從此將淪為實現個人的「戰場」,摸清同班同學的底線、好好在課餘進修會考的學科。學校的學習生活從此輕鬆了,但孩子們真的會有個快樂年少嗎?

  除了學校的競爭會默默的移往校外,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會產生失真現象。以國文為例,以前上等程度的學生考個九十多分、略差的學生至少有六、七十分,以百分的觀點只落後領先者1/4,而在五分法計算下將落後領先者3/5以上。而可怕的不僅於此,某些存心吃飯打混的學校或老師、從此找到快樂天堂,即使全體只有接近零分的實力、照比例還是可以產生最高段的五分。為了降低競爭而扭曲了學習,並不是國家之福;當升學競爭的氣氛移往校園牆外,炮聲遠了、卻可能更濃烈了,因為進高中的「志願」、從此高漲,好好看看現在國小的校外補習風氣,你才會知道我心中的憂慮。

  教育部為了滿足中國社會「好學不倦」的風氣,計劃逐步提升高中的比率,以完成大學生滿天下的夢想。「志願升學」會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有一天「啟智大學」也將成立、用以滿足全國「啟智班」的升學志願。只要社會大眾有意願、教育部一定會挖空心思滿足需求;別看它平常不管國民教育,建大學的意願可高得很呢。放心吧!討債大學、證券大學、旅遊大學、議員大學、養老大學、公關大學、、只要你想得出的名堂,找一找大眾媒體多吐幾次口水,教育部向來沒有不言聽計從的記錄。別滿腹懷疑的神情,中醫學系畢業都可以領西醫師執照;還有什麼事不可能發生呢?別緊張,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中國社會只不過是例外特別多罷了!現在的教育體制,誰管你高中、高職、專科、還是什麼自學成功,條條道路通大學啊!反正是大而不學嘛,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就像中華少棒一樣、中國小孩的程度可以高得驚人,長大以後、跟中華男藍沒什麼兩樣、相同的把式一耍再耍,就是創不出新局。但是人民喜歡的玩意、攪盡腦汁也要設法滿足他們,誰說升學主義不好?多少補習班、印刷廠得靠它供養!教育部不就是「主義」的護衛者嗎?考生增加?別擔心,馬上加成錄取!考不上高中?沒關係,五專、高職、只要弄個學歷,後門開得又寬又大,日大不成還有夜大,夜大不上走走空大,自今而後、證書上只准寫出校名科系,誰知道日、夜、空的差別?誰在意大學教育有什麼目的!只要學校多多,學費低低;那有不進大學混混的道理。提昇高等教育者的人口比率,玩玩數字遊戲,這些都是教育當局的最愛。反正百年教育,怎麼推都推得出道理;前人打混、後人撞壁,撞出一身問題,他就會明白:迴避主題是推卸責任最好的方式,結局必定皆大歡喜。

  看到這裡,你以為我是個悲觀主義者?或是純粹攪局的批評者!錯了!錯了!毛先生打算取消大學聯考,會是個轉機;增加高中比率卻是很壞的主意。班級五分制的設計,旨在達成人為的班級和學校的表象「平等」;然而它的副作用,恐怕將一口吞掉所有努力的成果。如果高中入學一定要採計在學成績,那麼最可行的方法是將教育條件相同的學校,劃為同一比較的對等樣本;全年級參加鑑定考試的總平均用來除以對等樣本的總平均,如此可以取得該校的成績校正係數。而校內的成績分佈,也是用全班平均除以全校平均以取得各班成績的校正係數。由於全校的總平均會影響該校全體學生的成績,所以沒有那個學校有勇氣隨便放棄某些班級或個人;如此一來,什麼好、壞班,升學、放牛班勢將成為歷史名詞。而統一的鑑定考試,只需分別出那個分數以上的同學可以申請高中,那個分數可以申請高職;而後就純粹作為在校成績信度校正之用,二次聯考的疑慮會就此煙消雲散。班級五分制的設計、帶著濃厚的廢食色彩,想避免百分法「分分」計較的缺陷、只需學學國外的計分等級,用優、甲、乙、丙、丁、、壬共十個等級計分;不須限定各個等級的比率、只要用符合科學的方式好好界定各個分等,一樣可以達到導正學風的目標。

  這個方法甚至可以向上延伸為大學入學申請的模式,而鑑定考試只需鑑別邏輯分析以及語文能力即可。至於教育部一再強調的平均能力編班、事實上只適合學生程度比較整齊的高中採行,用在高中、大專,我就不會謔稱它為變態編班,因為高中入學本身已經是一種「能力」分校了。最後還有一個要優先解決的問題,就是大學學費合理化;目前我國對公立大學照顧過多,以至無力扶持國民教育,就讀大學是累積個人的機會成本、理應自行負擔投資金額,中國父母每每逼迫子女往大學取經、主因是西天往返的旅費便宜、父母當然勇於助子女一臂之力。當國家補助公立大學的經費逐年減低至某個比例,學費提高了、愛走大學之道的朝聖者會面臨抉擇;走每一步路都有自己將面對的投資風險,遊戲人間的心理才可望降低,而私立大學再也沒有藉口可以厚顏爭奪國家教育資源。一個好的教育資源分配,必須顧及不同教育人口的比例,國家永遠要優先照顧最多數國民的福祉,國民教育才是全國「最高級」的教育,也是教育當局最首要的施政標的。

  毛先生,身為國家最高教育主管,請好好反省自己,什麼時候你全力照顧過國民教育?什麼時候你曾經全心爭取教師福利?你的老師不曾教導過你如何領導統御嗎!請先對從事國民教育的老師、校長們盡一盡心力,否則誰相信你的「改革」誠意?只管保護自己,一再厄殺教育,你的未來、或許像電動車一樣、誰知道它現在擺在那裡!九年惡夢並未遠去,百年積弱仍在眼底,但願這一番言語讓你有所收獲,也不妄李表哥的幾度努力了。

  郝伯村「關心」國民教育,我們暫且相信他是誠心誠意;但是我們會更用心的看一看他是否言行如一?也期待他的思想觀念、比擔任參謀總長時有長足進步,可不要像以前一樣、大搞軍中栽植九重葛的玩意、除了平添部屬困擾,結局是一無是處。而我的老老「李表哥」,給你和郝先生一個良心建議:如果毛高文成事不足,那麼陳漢強先生、林清江先生都是很好的理想人選。用人的決斷會影響政策的成敗,應天時、盡人事,多用一些真心誠意表現你們對教育的真正關切吧!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yamboy&aid=205091

 回應文章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章
2010/03/05 12:41
嘆教育問題至今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