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6 14:41:09瀏覽5354|回應9|推薦107 | |
或許在台灣社會目前的認知中,青年畢業之後多半會選擇在都會區從事工商服務業,而非都會區中的農村,其務農者多為老人,因而近年來選擇返回家鄉務農的青年,就總是被媒體當成新聞來報導,而其中有一些還因農業經營有成,而引起其他農民的學習反應。 在我看來,無論是農家出身、農業相關科系出身,或者其他社會類別的青壯年人也好,進入農村社區裡頭從事農業活動,除了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幫助之外,其實對農業推廣教育的運作也有些幫助,一來傳統農業推廣手段的成效可提升,二來當這些青年農民以新方法經營農業而有具體成果時,就可能會被其他農民視為「參考團體」,進而學習、接受這種新方法。 以最近連三週的還鄉幸福青春系列報導看,在我印象中有一則是一個青年返鄉從事蚵仔養殖與行銷,經營有成之後週遭就有很多蚵農也隨之效法,其他還有許多農家出身而在外唸書並一度在外就業的青年,之後因為家人請求或其它因素而返鄉務農,當中像是最近的一則苗栗大湖薑麻園社區的報導,其中一位青年使其父親開發更多元的薑產品、料理。 職是,對於青年返鄉務農,我認為除了他們本身心路歷程、經營經驗之「個人傳記」的書寫外,從農業推廣的眼光看,這些不少會採用不同於以往之新方法的青年,其他較年長之農民的態度也值得關注,特別是當這種新方法令農產品的消費者認同度提升時,週遭同一社區之老年農民對該方法的學習、接受、採用行為等,也是相當有意思的。 除了農產品的種類、樣式之外,農產品的品質我覺得也跟這方面有關。近年來,由於涉及廣大消費者的權利,所以農藥使用、農藥殘留或汙染的事情常成熱門新聞,而像我最近也看到有則報導指出,一位青年農民不用農藥,而採用生物防治法來因應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病蟲害,如果最後成果不錯的話,那麼其他農民也有考慮採用的可能性。 把範圍拉大,最近美國、中國大陸農畜產品輸台的話題甚囂塵上,我總看到有論者認為應使台灣的農產品多元化,提升競爭力。對此,除了農政單位健全農業產銷、農會協助農民銷售農產品、農改場協助農民開發多元農作物外,也可以透過政策法令吸引農家子弟返鄉、農業或行銷管理相關科系的青年進入農村經營農業,一來讓農業傳承,二來讓農業有機會革新。 台灣的農業一直有嚴重的務農人口老化問題,而這是農業發展的一項不安要素,因此青年投入農業生產、農產運銷,我認為是值得鼓勵的,這是台灣人力資源充分運用的一項策略,它對社區(群)支持農業,以及其它新興農業生產或經營方法的知識傳遞、理念實踐也有幫助。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