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13 09:07:52瀏覽1493|回應0|推薦88 | |
中天新聞主播吳依潔這回在【紀錄台灣】系列之中,發表了關於一間陶藝餐廳的新聞專題,內容主要是介紹餐廳主人張弘奇,從民歌歌手、陶藝工作者到如今開設陶藝餐廳的心路歷程,當然另一方面,裡頭也有介紹了一下該間陶藝餐廳的特色,那就是販賣「回憶」。 原本大約在1960年代左右呢,這位餐廳主人是一個頗潮、歌藝頗好的民歌手,從高中的時候就開始寫歌,19歲的時候被發掘,之後當完兵退伍就開始到民歌餐廳駐唱,曾經有過當「胡德夫接班人」的夢想,但遺憾的是,之後因為發生了石油危機,國內民歌餐廳的市場隨之蕭條,許多這種類型的餐廳紛紛倒閉,這位餐廳主人也就陷入了第一次的人生低潮。 在這一個人生低潮的過程中,有一回他和一位老畫家去土城瓷揚窯參觀,在這當中發覺陶瓷藝術是他更熱愛的領域,因此也就開始去學習陶藝,特別鑽研陶版畫。這段故事若以休閒研究的眼光看,從報導內容可以確定的是,他在參觀土城瓷揚窯的過程之中,除了欣賞到陶藝之美而獲得美學體驗之外,也有獲得教育體驗,因為這趟旅程讓他確立了未來事業的新方向,這也是其休閒效益。 在投入陶瓷藝術領域之後,這位餐廳主人的作品相當受到歡迎,有些還被鶯歌陶瓷博物館請去收藏。然而,從民歌手到陷入人生低潮、面臨吃飯問題再到他鑽研陶藝有成,其作品受到鶯歌陶瓷博物館的青睞與市場的歡迎這段故事,若單是看這民歌手到陶瓷藝術家的領域轉變,那麼這位餐廳主人的狀況接近水平流動,若考量人生低潮,則還涉及垂直流動。 此一狀況持續了大約十年之後,這位餐廳主人又因為台海危機對藝術市場的負面影響,因而第二度面臨人生的低潮,而這又近乎是一次的向下流動。在這段過程中,或許是為了轉移一些這種低潮對他心理的負面衝擊,因此就漸漸培養起了釣魚還有料理其漁獲的休閒興趣,這個時後又面臨到吃飯問題,這讓他起心動念開設了陶藝教室,也作菜給學員吃。 到了這一段,社會網絡對個人行為決策的影響又來囉!怎麼說呢?從他之後開設餐廳,而將作品當成餐廳空間裝潢之元素的因由便可得證。亦即,本來他主要開設陶藝教室教學生陶藝,而順帶煮菜給學員吃,不過之後越來越多人表示只想吃他的菜,於是就將陶藝教室改裝成餐廳,而他的陶藝作品,以及那幅在報導中露臉頗多的畫,成了餐廳的視覺元素。 另一方面,像是報導中還描述說,這位餐廳主人結婚數十年的妻子,陪著他走過這些的人生起伏,這便是反映了情感支持網絡對個人人生低潮度過、問題因應狀況的影響。然而,其實台灣媒體報導的社會新聞,也有不在少數的報導都涉及到這項因果關係,而電視新聞台以往其他的新聞專題之中,也有涉及到這情感支持網絡之影響的內容。 再說那幅「翱翔的魚」,在我看來可說是這位餐廳主人童年回憶的再現;另外,其實餐廳中的陶藝作品,還有他與他的女兒在餐廳中演唱等,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都會是他過往回憶的再現。至於去他餐廳用餐的客人,則可能獲得對餐點、對陶藝作品的感官體驗,也或許能夠獲得一些過往回憶的情感體驗,而這也是當今觀光旅遊論述常被強調的部分。 除了他本人外,他太太和女兒的談話我也覺得很有意思。首先,他太太表示說,他傾向於在工作中放入玩的元素,對我而言,這可說是「工作」與「休閒」之結合的一個例子,而可能是因為在台灣社會,「工作」與「休閒」的關係,一般都是「休閒」乃「工作」剩餘之時的事情,所以像這種「工作之中有休閒,休閒之中有工作」的故事,媒體也頗常報導的。 其次,他女兒表示說,他在大多數的時刻是藝術家,有時候也像是個朋友一般。從社會學所談之「角色」的觀念看,這位餐廳主人也有著「角色叢」,有些時候是藝術家這個角色處在活躍狀態,有時候則可能是朋友這個角色處在活躍狀態。除此之外,他目前還行使的社會角色,有丈夫、父親、餐廳經營者,以往還行使過的社會角色有歌手、陶藝教師。 若是再從日常生活實踐之社會學理論看,他所具有的「慣習」便是抓住每一個他所說的「timing」,化作美好的回憶,而他具有的「資本」主要則是他歌唱、陶藝的技能等文化資本,另外便當然是家人親友等社會資本,這兩者彼此作用之下,遂使他在餐廳經營這個「場域」之中,有了將陶藝作品變成餐廳空間元素,在工作中加入「玩」的元素等行動實踐。 餐廳老闆最後所說的話,我覺得很接近我以前讀過的人生哲理,也就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你用心地去體會,都會是最好的。突破人生的困境,從民歌手、陶藝家到如今的陶藝餐廳經營者,他真有如飛魚躍出水面一般,激起了一連串晶亮奪目的水花。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