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幸福的藍眼睛》感想十三:人間的重大承諾
2010/05/01 12:22:14瀏覽959|回應0|推薦20

舞台仍在義大利的〈賣栗子的小販〉,鋪陳了兩個有關承諾行為與幸福之關聯的故事,首先是保羅、希維亞的婚禮,保羅對希維亞餘生愛護、照顧、支持的承諾;接著是栗子小販法比歐器官捐贈,保證五個不幸家庭幸福美滿的承諾。

雖然保羅跟希維亞關係凝聚的過程,例如他們如何認識、互動、交換事物或訊息,積極情感如何產生等無從跡考,但他們結為夫婦的這個動作,卻是關係凝聚到一定程度之後,一個不折不扣的承諾行為,如果只考慮「關係凝聚」這個理論初始的模型,那麼,保羅和希維亞在這之前可能已凝聚起深厚的情感關係。

相反地,瓦倫和希維亞本來是未婚夫和妻的關係,照理說應該有一定程度的關係凝聚才對,可是希維亞對父親、工作、朋友、愛情的價值判斷,是把愛情擺在最後一位,對愛人的依賴程度低,結果這反而使得瓦倫跟希維亞之間情感訊息成功交換的次數偏低,進而使得兩人積極情感、關係凝聚程度也偏低,終至分手。

另外一方面,我覺得瓦倫在兩性相處上有些死腦筋,不禁要問這三個問題:為什麼要把希維亞的父親當「第三者」,而不試著跟人家的父親與其他家人交朋友?為什麼不試著融入希維亞的朋友圈,把人家的姊妹淘也變成自己的朋友?既然人家把朋友、家人看得那麼重要,那讓他們對自己有好印象不是很好嗎?

從這方面來看,雖然我無法得知保羅跟希維亞到底是如何凝聚關係的,不過我相信,他極可能也跟希維亞更加看重的家人、朋友,甚至工作夥伴相處得很好,而這些人也都對保羅有很正面、良好的印象,如此先降低對愛人權力支配的慾望,接著才能有成功的情感交換、積極情感的凝聚,也才有後來的承諾行為。

保羅、希維亞在羅馬聖喬凡尼大教堂實踐的承諾行為,往後能否再促進雙方家人的群體結合,我也無法確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承諾行為就如同「關係凝聚理論」的延伸模型所揭示般,會回過頭去加深關係的凝聚,以及積極情感的激發,像是這裡的幸福感。箇中道理,跟小克和土耳其餅乾小童的互動一樣。

至於市場上賣栗子的小販,也就是法比歐,藍眼睛帶他到前世去,看那個以宗教信念為社會規範主宰的時代,當時人們對于所謂的「黑死病」,其知識就是他們是巫師帶來的疾病,跟疾病有因果關係(無論是統計或實質上)的人就是巫師,是「該死的人」,而建構這套論述的,就是當時最有論述權力的教廷。

很不巧,這位栗子小販的前世,也是這套論述的代言者,以及這套論述所衍生的社會規範的執法者,一天之內就把八百多名跟疾病有因果關係(可能多半只是統計上有因果關係,實質上沒有,例如其中一個女傭就是)的女性定義為「該死的人」。若再把前世與今生看作一條時間軸,則這位小販算是受到「懲罰」。

而那種在廣場上的公眾面前進行處決的執法方式,一方面是在對人們展示教廷規範這個社會的權威,另一方面也是透過女巫處決儀式和其身體姿態的呈現,向公眾展示其「造成疾病(黑死病)」的罪行,把處決的儀式跟這罪行連結起來,這跟《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第一部分談論的「酷刑」,有一樣的社會原理。

這法比歐的問題,首先就是對人的定罪太蠻橫,只憑自己的認定就決定別人是否有罪、是否該處死,其次則是那把人燒死又直接把骨灰拋到河中,不讓家人收屍的刑罰太不人道,不過,這主要也是因為當時的教廷在社會中有絕對的論述權力,以及絕對的社會規範主宰權力,因此作為審判官的法比歐才敢如此。

因而到了今生,法比歐就為前世極速劊子手之「行動」,而接受被車撞成植物人,最後死亡的「懲罰」,同樣地,也只有再做出能換取日後其他家庭、身邊所有認識之人都感念在心之「酬賞」的器官捐贈「行動」,才能夠達到善惡平衡,而從故事的描述看來,這象徵對別家幸福之承諾的器官捐贈,也確實讓人感念。

因此,這兩個故事算是「承諾帶來幸福」的個案,保羅對希維亞的愛情承諾為他們自己及其親友帶來幸福;法比歐的器官捐贈,承諾讓別人幸福的作為,則同時為自己太太、孩子帶來幸福,也為其他五個家庭帶來了幸福。

我的噗浪帳號:「天蠍浪子的咖啡杯-噗浪分站」,按此加入我吧

幫我這位要好的同學填個問卷吧


茱莉亞音樂學院第一位華人中提琴博士:趙怡雯的藝享世界

如白居易之詩的法律介紹:《圖解行政法:國家考試的第一本書》

白話之語,發掘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庶民經濟學》

生活變化的體認:《學會貧窮:失語稚女單爸網誌》

以物擬人之筆法,探查人心之深處:《尋找幸福的藍眼睛》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399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