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凱倫子事件與親子關係凝聚
2010/01/26 18:36:03瀏覽1821|回應0|推薦26

引用文章陳凱倫子遭收押 教長:加強校園法治教育

活動訊息國際書展《庶民經濟學》新書發表座談會

大愛電視台主持人陳凱倫之子,因為涉及校園黑幫職棒簽賭而遭到收押,又引起媒體再次檢討父母子女之間的社會互動,教育部長吳清基,還有一個網路城邦「政治異言堂」的時事評論者,都呼籲父母平常應該要多關心子女。

這讓我想起《怪醫黑傑克》當中的一個故事,有個女學生也因為父母親平常因為工作忙碌而沒花時間關心她,結果就跟一切不良少女成群結黨閒混街頭,另外,內政部警政署出版的《呼喚與關懷》中,也有因為父母平常只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而忽視精神需求,結果子女在外面結交損友、誤入歧途的偏差案例。

可能就像《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所寫的,由於以往新聞媒體不斷灌輸要給子女最好、最完善的條件,要給子女最充足的「物質米糧」的觀念,同時卻相對不太灌輸父母平常多花時間關心子女,給子女「精神米糧」的觀念,以致於許多當父母的,都為了給子女最好的經濟物質條件而拼命工作,卻忘了關心他們。

不過,教育部長「父母每天應至少花1015分鐘關心子女」的主張,我認為還是不夠,除了「關心」之外,還要進一步地跟子女凝聚起情感關係才行。這方面的策略,主要就是降低親子間「權力不平等」的程度,也就是跟子女站在對等的位置,而跟子女進行零用錢、玩具和家事協助或良好成績表現的家庭社會交換。

其實,好友銀正雄已經有實踐這種,促進親子間關係凝聚的策略。當然啦,只是交換還不夠,還必須要儘量提高零用錢、玩具與家事協助、良好成績表現交換成功的次數,不能有〈曾子殺彘〉故事中那位母親「哄哄孩子」的心態,如此才能讓孩子對「作乖孩子」逐漸有積極情感,父母也會更樂意獎勵孩子。

當子女已經很樂意幫忙分擔家事、追求學業成績或品格的良好表現,而父母也樂於獎勵子女之後,雙方關係慢慢凝聚起來後,就可能會對彼此有進一步的承諾,這當中,子女可能會對父母作出孝順、奉養、持續分擔家事、持續表現良好的承諾,父母也可能會對子女作出持續鼓勵子女有優良表現的承諾。

換個場域看,幫派滲入校園,跟學生凝聚起兄弟夥伴關係的策略,主要也是先宣稱跟這些學生是「兄弟」或「姊妹」,然後進跟他們進行,復仇、討債、簽賭、販毒之類的行動支援,與利益瓜分、精神讚許的社會交換,而讓這些學生認為替幫派效命有成就感,進而凝聚起關係,並對幫派作出效忠之類的承諾。

從這個觀點看,我認為父母、學校師長跟子女、學生凝聚出夥伴信任關係,會比站在不對等的權力位置跟他們說教來得有效,仲間由紀惠在《極道鮮師》中、吳辰君在《魔鬼女教頭》中、張敏在《逃學歪傳》中,其實都是跟學生凝聚這種關係,當然,那些原本頑劣的學生,後來也都對努力向上有了很積極的情感。

所以,如果關心子女的時候,父母仍跟子女站在不平等的權力位置,那麼效果也還是有限。反之,把子女當做自己的朋友、夥伴,去跟他們做一些良好的、成功的社會交換,不但可提升彼此的積極情感,還能凝聚出不錯的親子關係。

我的噗浪帳號:「天蠍浪子的咖啡杯-噗浪分站」,按此加入我吧


趙怡雯的藝享世界http://blog.udn.com/yiwen1217

《圖解民法》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9680

《庶民經濟學》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8873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372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