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為窮困,所以偷屈臣氏?
2008/02/19 17:33:32瀏覽2549|回應12|推薦55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屈臣氏竊案》孝女心 挺娘作賊為還債」報導

報載,桃園縣平鎮市張姓一家人,因太太徐美蓉長期沉迷於期貨,投資失利又欠地下錢莊一屁股債,遂鋌而走險偷竊中壢市的一家屈臣氏,再由長女、次女將贓物透過網購銷售牟利,最後,由桃園縣地檢署指揮台北市信義分局將其逮捕,並依竊盜罪嫌移送法辦。

這件事情原屬投資學、法律學與犯罪學方面的議題,不過,有人看了這則新聞之後做出「窮不是犯罪的藉口」的見解,就此,筆者要說:「沒錯,窮困的確不能當作犯罪的藉口,但窮困卻有可能增加犯罪的風險。」

從社會學看,很明顯,犯罪是一種違背社會規範的越軌或偏差行為,然而,會增加從事這種越軌或偏差行為的因素很多,窮困也是其中之一。就此,儘管窮困程度或窮困痛苦認知,與犯罪傾向程度或犯罪風險之間的關係有待檢驗,但若說窮困程度與犯罪傾向程度無關,那絕對是武斷的。

就整體的新聞趨勢來看,將「窮困」與「犯罪」套上因果關係之論述的案例,確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不過筆者以為,這種趨勢只能做出這種社會現象的推論:犯罪者當中,具家庭整體收入偏低之特性的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不能說,窮困與犯罪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筆者以為,如不做統計檢驗,則要探討窮困與犯罪(或自殺)之間的因果關係,可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有些人自覺阮曩羞澀的問題很嚴重、經濟壓力很大,但他(她)為何不會犯罪(或自殺)?或者,筆者建議退而求其次地探討這個問題:窮困的程度或狀況類別,對犯罪風險或犯罪傾向程度的比較,有沒有差異或相關性存在?

只是,從台灣社會近幾年的現象看來,多數人似乎已經傾向這個認定:窮困與犯罪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係。

因此,每當媒體出現「窮困犯罪者」的新聞時,都會有閱聽人對政府發出指責,對此,筆者認為,窮困固然是台灣近幾年來的社會現象,但它是否百分百會造成犯罪(ex. 竊盜、詐欺、侵占、強盜...),可能仍需進一步地檢驗。

不過,「窮困與犯罪全然無關」的論調,筆者也不贊成,因為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這是希望被去卻的虛無假設。

總此,筆者認為張姓一家人偷屈臣氏的這起案件,等於再次引發出,窮困與犯罪之間的微妙關係,這個頗具討論空間的話題。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1628439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
2008/02/20 00:17

其實仔細講,這可能都印證了霍曼斯「攻擊命題」(Aggression Proposition)的假定:個人從事的某項行動如果沒有得到他(她)期待的報酬,那麼,他(她)便有可能做出攻擊或報復行為。以此,若貧窮是可給可不給的一種「報酬」,那麼,貧窮者的犯罪舉動,便很有可能是一種「報酬不如預期」的不平心態下所做的攻擊反應。

但細緻而言,這現象或許接近布勞「理性原理」(Rationality Principle)的假定:個人從事某項行動的時候,如果他(她)對報酬獲得的期望程度越高,那麼,他(她)就越有可能去從事這種行動,或者對這項行動越投入、越熱情。以此,倘若「犯罪所得之於貧窮者是可給可不給的報酬」這項條件不變,那麼相似地,甲貧窮者也會因為乙貧窮者犯罪後之所得,高度地期望藉由犯罪獲得報酬。

而若就其背景而言,恐怕就要考量教育程度,或者社會階級、勞動市場條件之類的制度或結構因素了。

天蠍浪子(blues1112a) 於 2008-02-20 01:02 回覆:

閣下只會抄我之前評論馬拉威斷交用的理論嗎?

社會學的理論要看議題和論述需要而決定怎麼使用, 這個議題, 我不覺得跟交換理論有啥關係喔!


克里斯。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知道
2008/02/19 22:58

一定也是社會學的一部份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