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24 20:35:41瀏覽874|回應7|推薦50 | |
瓶裝水的飲用風潮,在我看來,跟中秋烤肉、吃月餅的習慣類似,都是因為商人在行銷產品的時候,添加許多令消費者有體驗感的「故事」,使得消費者受他們吸引而改變原先以公共供水系統為主要來源的飲水方式,而改買瓶裝飲用水。然而,隨著全球暖化議題新聞性的增加,現在,連這樣的生活習慣也被提出來檢討。 關於瓶裝水的消費習慣,某記者指出三個可能原因:方便、品味、社會習慣在公共場所提供瓶裝水。在我看來,應該還要再加一個原因,也就是價格的分布,進一步而言,一般如悅氏、泰山、多喝水、海洋深層水、鹼性離子水等,價格都是普羅大眾經濟能力所能負擔的;然而,另外一些名牌的礦泉水,則由於商人賦予其品味的象徵意義,故雖價格不斐,但仍有許多高收入的社會群體,會偏好該種礦泉水。 基此,我認為瓶裝水消費習慣的社會因素,可能也會受到社會階層的影響,故記者提出的「方便」和「品味」,前者多半是社會中下層、下層和底層喜好購買瓶裝水的主因,後者多半是社會中上層、上層和頂層對特定品牌的瓶裝水存有偏好的主因,至於社會習慣在公共場所提供瓶裝水,在我看來,這依然只是集體行為的表徵,事實上,我認為大型活動或集會場合會提供瓶裝水,仍有一些背景因素。 除了價格是一個原因外,我認為瓶裝水標準化大量生產的模式,也是促使瓶裝水常被集體活動主辦單位、政府單位、公司企業單位、學校普遍訂購,作為遊客服務、員工學生飲水需求滿足或顧客促銷之多種用途的原因,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為產品或服務促銷之用途的瓶裝水,因為,前陣子跟母親開車去加油,我都看到加油站辦集點送瓶裝水、衛生紙之類的促銷活動,且一次的數量都很多。 我想,現在瓶裝水之所以被認為和全球暖化議題相關,大概就是這兩個因素促成這種全球社會的普遍意識,第一,瓶裝水的容器本身,是石油化學工業的產品,且可能經常需要大型運輸車輛的載送;第二,瓶裝水的以標準化大量生產為主要模式。基此,若說瓶裝水的製造、生產、運輸、銷售與販賣跟全球暖化有關,那麼我想,大概是它跟「工業」、「運輸業」這兩種溫室氣體的大宗來源密切有關之故。 只不過,由瓶裝水的販售與購買,跟氣候暖化、環境汙染的關係,並非任何知識水平、教育程度的民眾都能看到,儘管近一、兩年,媒體對環保議題的關注有增加之勢,但依然攙入了商業、明星崇拜、品牌崇拜的成分,像是之前的環保購物袋,我就認為媒體並非全心全意地關心環保問題,只是在炒作罷了,況且,也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透過電視、報紙等主要資訊來源管道,來吸收如瓶裝水之類的環保觀念。 所以,若要推廣拒喝、不喝或少喝瓶裝水的觀念,那麼,還是得關注這個社會層面的問題:儘管瓶裝水的喜好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但不同社會類別的人們,瓶裝水的相關知識、對瓶裝水的態度觀感可能存有差別,購買、引用、贈送或接受瓶裝水行為的動機、需求和目的可能也有不同。例如某些人喝瓶裝水是為了方便、覺得瓶裝水品質較好,而某些人喝瓶裝水則是因為可以突顯、炫耀自己的身分地位。 當然,這些還只是需求面的考量。我覺得,瓶裝水的供應鏈或流通網絡,可能跟軍火、毒品一樣,也牽涉經濟利益、市場佔有、商業權力、非法手段的問題,何況,水資源是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且為了搶水而產生衝突甚至發動戰爭的例子屢見不鮮,我擔心的是,倘若因為天災或水資源本身被污染、枯竭而導致水的供給遠低於需求,那麼可能就會有一些不肖商人趁機「座地起價」,大發缺水的災難財。 這供給面的敘述,在目前多數狀況下無缺水之苦的台灣,大概是派不上什麼用場,不過,相關單位若是想從需求面著手來減少瓶裝水的消費量,恐怕還是要先證明,自己影響社會大眾思想與行為的功力勝過商業廣告,且瓶裝水的消費早已成為一種習慣、生活模式,欲改變,可能得需要長時間的觀念宣導或行為示範才可能。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