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電影:進擊的鼓手
2015/03/24 11:17:13瀏覽791|回應0|推薦11

       

        大部份以音樂或音樂家為主題的電影,都帶有一種真、善、美的情懷,讓人看了久久沈浸在音樂的律動中而回味不已。Whiplash (中譯《進擊的鼓手》或《鼓動人生》)一片的導演卻選擇用一種極其暴力、可怕的方式來講述一個年輕爵士樂手的故事。影片中,樂器成了教練丟人的武器,語言成了傷人的道具,血淋淋的場面不在戰場上,卻發生在音樂學院的排練室裡。

        在紐約這個全國頂尖的薛佛音樂學院排練室裡,每天上演著魔鬼教練(指揮)費萊契爾殘酷地操樂團鼓手,以達到他心目中完美節拍的場景。男主角是年輕的安德魯,為了成為一名卓越的爵士樂鼓手,甘願忍受變態指揮體力上的虐待與精神上的羞辱。

      (以下是指揮費萊契爾與樂團學生安德魯的一段對話)

         費萊契爾:我跟你說過Charlie Parker (四零年代爵士樂手 )如何成功的故事吧?

         安德魯:當然。當年16歲的他首次與一個著名樂團合奏時,他的獨奏部份荒腔走板,資深駐場鼓手氣的當場抓起一片銅拔(cymbal)扔向他。(差點讓他終身殘廢)

          費萊契爾:Parker 當年已經算是非常傑出的薩克斯風手,但是那晚他被羞辱回家大哭一場後,隔天他做什麼?練習!他瘋狂的練習,永無止盡的練習,心中只有一個目標:絕不再被人嘲笑!苦練一年後重返當年舞台,他的表現果然震撼整個爵士樂世界。你想想看,如果當年資深團員聽了他的演奏,都說他吹的很好(Good job) 這個故事就此結束,那將是悲劇一場。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英文裡再沒有比 ”good job“這兩個字更具殺傷力了!

          在費萊契爾眼中,再優秀的學生都無法達到他的完美要求,更沒有人能穩坐鼓手位置。樂團練習時他永遠會找一個「備胎」來挫鼓手的銳氣,因此男主角總是如坐針氈,因為下一秒鐘隨時會被換掉。在這樣的魔鬼訓練營裡,安德魯一雙打鼓的手起水泡、紅腫、流血,雖然技術日益精進,可是在教練日以繼夜的折磨下,男主角人性裡的醜惡面也被激發出來。

          師徒之間的恩怨情仇,在彼此激烈的互動中表露無遺。原本以為良心發現從壞人變好人的費萊契爾,逮到一個復仇的機會,預備將安德魯一軍,讓他在爵士樂壇裡永遠無法立足; 沒想到安德魯將計就計,完全脫稿演出,並趁機大秀自己在音樂上苦練的成績。電影最後男主角打鼓獨奏的精彩場面將全片帶到最高潮。

           因執導Whiplash 榮獲日舞影展評審團獎與觀眾票選獎的年輕導演(今年剛滿30 ) Damien Chazelle 受訪時,坦承這部半自傳體的電影,取材於自己過去在爵士樂團裡的痛苦經驗。他說打鼓的那段日子不堪回首,而自己跟老師之間當初的緊繃關係也成了他往後的夢魘。他在此片中想要探討的是,如果將學生打磨出光彩是老師的責任,那麼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叫足夠?Charlie Parker 當年真的需要被當眾羞辱,才能成就他日後卓越的音樂表現嗎? 為了追求完美或成功,人們不惜附上一切代價是真正的美國價值觀嗎?

          書寫本片感言時,正好大女兒學校剛舉辦一年一度的田徑賽。女兒今年參加了400 公尺接力賽與100 公尺短跑,兩項賽事成績都沒有預期中的理想,因此沮喪萬分。我們安慰她時,小女子竟然用Whiplash 裏魔鬼教練的名言:「英文裡沒有比“good job”兩個字更具殺傷力。」來回應我們,因而讓我深思”good job”這個父母經常用來稱讚孩子的詞。

          如何定義所謂的“good job”,或甚至世人眼中的<卓越><成功>,見仁見智。對我這個血液裡沒有「虎媽基因」的母親來說,凡事盡自己的力量,美好的仗打過,當跑的路跑盡,所信的道守住,就是“good job” 。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抱著完美主義生活態度的人,會一輩子走得很辛苦而仍不滿足; 因為人不是上帝,永遠無法完美。

           聖經以賽亞書中有一段經文提到,天使長為了取得跟上帝一樣的地位,開始墮落:

「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之上; …..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完美主義是撒旦的謊言之一,他要人們相信憑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到完美。

           憶及在另外一部電影《黑天鵝》中女主角妮娜的母親將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女兒身上; 母女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雖然母親對妮娜呵護備至,卻又百般控制。母親對妮娜的評價,變成了她日後定義自己人生價值的標準:唯有得到他人的讚賞與接納時,她的生存才有價值。電影最後一幕,妮娜以殉情白天鵝的形象,帶著自殘的身軀,用悲壯的眼神望著台下的母親,似乎正對她說:「我終於為你達到完美!」但是,完美的代價帶來死亡,這也是魔鬼最終的下場。

            在《進擊的鼓手》一片中,費萊契爾為了追求完美,嚴格要求學生的態度固然可敬,也的確激發出了一位年輕音樂家的偉大潛能; 但是他採取的方式,卻讓人不敢恭維,而不得不懷疑他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非真心栽培一位後輩晚生。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這位教練以為自己邁向天梯,殊不知自己正走向地獄的途中。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ssdrptr&aid=2173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