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07/28 21:20:26瀏覽1969|回應1|推薦7 | |
在蔡英文為出訪私煙案道歉後,這齣搬了六天的「小英神氣改革」大戲,希望真的告一段落。 事發後傳出前總統時期也有大量私煙案,蔡英文見獵心喜,把自己定位為「堅決的陋習改革者」,只講陋習,不講道歉,這種「犯錯還神氣」的心態,在第三天她「第一次道歉」表現得最為明顯。 蔡英文的第一次道歉是為了「因私煙案模糊外交人員努力」而道歉。她在替社會向外交人員道歉,認為他們的努力因此被湮没。在人常脈胳下,誰會站出來替被忽視的人抱不平?當然是自認公親的公道伯,事主為自己找洞鑽都來不及了,誰還有空、還有臉替別人道歉?但是我們這個小英總統,也許在臉書幾萬個鑽的迷湯下,也許在前二天民調還沒充分反映下,沒有為自己和執政團隊疏失向社會道歉,倒自認餘裕做起了公道伯,向外交人員道歉。 蔡英文自我定位為「堅決的陋習改革者」(「堅決」是形容詞,看蔡英文臉書圖文可看出形象傳達意圖),在事理上和政治上都出了錯誤。 首先,事理上的錯誤。 試著區別下列三類案例: l 甲:高雄氣爆舊管線施工錯誤 l 乙:機關內某工作小組長期收賄 l 丙:出訪私煙團購 甲案,用陋習概念,可接受。管線是二十年前埋設,既然沒有定期重新檢查設計圖的工作慣例,所以氣爆發生,乃是二十年前錯誤行為的直接後果,這中間二十年的主管人員並沒有重行決定的機會和義務。因此,現任主管負擔的屬象徵或政治責任,實質責任在二十年前的政府。 乙案,用用陋習概念,或可部分接受。某工作小組長期收賄,通常樣態是只在小組內知情,對機關其他人員儘量保密,因此,現任主管不知情大有可能,既然不知情,便難有判斷事理乃至採取對策的機會。陋習概念可部分傳達所有當任主管的黑洞般處境,再積極任事,也只能在廣泛、抽象的範圍內傳達理念、設計防弊機制,但無人敢打包票。 丙案,用陋習概念,無從接受,至少複本和原本的責任幾乎相當。一者,每次出訪,就是一次獨立的團購決定和實施事件,並不是過去決定的延續後果,因此判斷責任屬現任人員(相對於甲案)。二者,團購成陋習的單位,通常樣態是團購單吃好相報四處傳,即使單位正副首長未必有機會接觸到,但至少下面主管仍有機會「被問到」要不要買。這單位的主管體系一定有許多人可接觸到這個非法行為訊息,為何他們沒有意識到其非法性及進行處理或報告?高級主管挑選訓練下層主管,就是要他們成為可信賴的耳目手足,(至少)下層主管都知道的非法情事,高級主管不知道,也是失職(相對於乙案)。 在蔡英文晚來的道歉原因中,有指出「沒有早些發現這些陋習」,算是適度處理了上述事理層次的不當,雖然表達仍太含蓄,讓人有皮哭肉不哭的感受。 其次,政治上的錯誤。 蔡英文在事發當天,馬上撤換國安局長及侍衛長,這是層級相當嚴重的責任追究動作。而這可歸類於「象徵性或政治性」責任追究,因為它直接撤換相關機關最高主管,即使在事件來龍去脈仍然不清不楚的狀態。這也是常見的危機處理手段。從總統臉書的反應來看,蔡團隊想必也得意於其快其斷。 然而對應於理所當然的「總統謙卑道歉」,恐怖的野心和愚蠢的判斷,讓蔡團隊決定把蔡英文人設成「堅決的陋習改革者」,因此開啟後面連串災難。 既然總統不道歉,還自我定位為糾錯的改革者,那麼,先別提人民觀感如何,對於所有看戲(民眾)、鬧戲(大選當頭的對手、搶版面的小黨等),接下來的問題便是,究竟誰該道歉(總統自認沒錯嘛)? 所以,在蔡政府找到「一個」(事實上發展成「一大群」)讓看戲、鬧戲的人大家都滿意的道歉者(們)前,大火小火會燒不停。 在看戲鬧戲的人四處找劇透門路,要抓出道歉者時,蔡英文的某個特質,剛好又極其巧妙地發揮提油救火的作用。
她的這項特質在年改、原住民轉型正義和司改等都顯露無遺。當蔡英文要「幹一件事」時,她不是會用火眼金睛神光乍現為這件大事提綱挈領的領袖,她倒像一個承包到政府巨型研究案的學閥,畫一個大開大闔的體系圖,然後在每個結點上去找她認識中最好的學者,大方授權他們進行自由而鑽進的研究。結果,每個被委託的學者都在初期忙得累忽忽、也很有成就感,但最後要整合報告時,大家才都發現自己是白忙一場,彼此對不起來,當然也都找不到在整個體系中的作用。 當蔡英文煞有其事要求所有政府單位動起來去找道歉者時,在沒有清楚的脈胳指引下,各單位各行其是,又像早年掃黑一樣「總要交出人」,無事也要生事來煞有其事。 林佳龍大動作對華航震怒就是一例。林佳龍的動作(這件事後,社會對他的評價一定是,他有完成總統交待的抓道歉者任務),對亂成一團還自以為是的蔡英文,的確起到挽救民心再度快速下墜的作用,不過,那對整體危機應對來說,並不是最好選項。 交通部長對華航震怒,就意謂蔡政府把華航抬到這起私煙事件的重要關鍵地位,而這種定位,會引導社會把焦點投注於這家國營公司。這家國營公司偏偏是被起底一長串的政治酬庸人事,而惹來共震效應。 假設,這起私煙事件的當事是民營的長榮,當長榮開始被大量起底時,媒體上越多的內部血雨腥風或風花雪月故事篇章(主角一定是例如老臣派、前少子派、市場派等有的沒有),可能反有助於政府自千夫所指的肅殺氣氛中慢慢脫身。 當它是國營華航時,一開始可能像偵探劇在找幾點幾分私煙犯人在哪裡留下痕跡,最後情緒憤怒必定都導向而聚焦於那些成串的酬庸人事。甚至因人論事,就因為某人是酬庸,他一定在私煙事件上有關鍵犯罪角色,因此又引來了另外一則編派故事的開端,然後又波及無辜子公司或子單位,之後又是另段故事的引子。 林佳龍震怒派副部長進華航了,竟還容許華航隔天開那個提油救火的記者會,更可見交通部「先交出個人,比找到賊窩更重要」的心態。結果是交通部自保了,但蔡英文傷更重,畢竟這不是長榮罷工事件,許多網民努力區分這不是政府能介入的事,但整個華航,都被安上了民進黨酬庸禁臠的形象了啊。 其實,這件事一開始,蔡英文就應該以總統之姿,為監督不周、無法免除非法行為在政府機關發生,向社會鄭重道歉。總統認錯了,「壞人找到了」,可以免去整個社會眼睛大大,看著蔡英文什麼時候要交出壞人,更別提在大選及政黨競爭當口,你認為交出壞人,他們偏要說那不是壞人,故事自然沒完沒了(華航二個綠人馬不是被要求下台了,有用嗎?) 蔡政府只要快速提出未來止弊措施,然後,把陳年錯誤的具體追究交給檢、調、監外來單位撤查,自然可換取時間。 至於政府本身的初步行政責任,應該確立「國安單位為主、華航為輔」及「化繁為簡」的責任追究邏輯。前者,即公開說明該案由國安單位向華航提出配合,因此華航為被動配合角色,甚位以國安單位為名向華航道歉,減少華航被無盡肉搜。後者,應該找國安和華航知情者最高主管,由該主管公開出面為下級概括承受責任,而不是任由媒體到每個子體系去找一堆不重要的細節(公司都政策配合出貨了,貨借放在甲倉位或乙倉位有差嗎?),然後漫火不息。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