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2/26 22:05:55瀏覽1427|回應0|推薦1 | |
一個應該是「買到賺到,沒買到也沒差」的衛生紙預期漲價風潮,竟然可以渲染擴散到登上BBC新聞,也算是開春趣事一樁。
為什麼說「沒買到也沒差」呢?
如果1人1週用1包,依網路一箱賣的價格,平均1包多數在6-10元之間(以100抽上下來說),就算未來漲3成,每週每人多花2-3元,1月約10-12元,1家4口1個月約50元。
我不是說1個月省50元不是錢,甚至如果沒有機會成本﹝不是為只買衛生紙專門開車大老遠去賣場、不是請假去﹞,有人願意排隊4小時買幾箱,也是他們的自由、樂趣或生活哲學。不過,至少要在每個月的開銷中,要找1家4口省下50元的方法不難﹝例如其中一天不吃水果﹞,所以沒有搶到,倒可笑笑為之。
當「順手做功德」也好,畢竟平常買1條的,現在買5箱,就賣場的營運預估來說,後面幾十個買不到1條急用的顧客的「加害者」﹝之一﹞,不就是前面那個一下子反常地買5箱的顧客嗎?
這幾天沾沾自喜搶到貨的民眾中,相信也有不少,事後想想,或旁人想想,是道地的冤大頭。平常如果有在賣場資訊和網站比價,衛生紙廠商眾多,而且有不同的產品大小規格、包裝規格及定價,再加上彈性最大的促銷價。這兩天賣場和網站上公告訊息一路「售完」,就代表連平常價格賣相較差的產品,也都被買走了。例如平常用1包7元,現在去搶超過9元的,將來如果漲價3成,沒有吃虧,但如果最後只漲2成,就等了在家裡囤積了一堆高價貨,人﹝力﹞財兩失了。﹝買衛生紙時不會注意1箱有幾條、1條有幾包、1包有幾抽,然後心算或計算機打一打平均抽價的,就更別提了。當然,對紙質度有差別需求者,要考慮的更多。 ﹞
「萬商皆奸派」的網民會說「原物料漲時,就說要漲,原物料跌時,怎不見跌?」我個人無法完全否認這種論點的參考價值,但也無法認為是事實全貌。就看這幾天社會的反應,就知道台灣商人該多害怕調降價格,這次因為原物料而降價容易,下次因為原物料上漲而要漲價時,準會被網民和輿論剥一層皮。因此,「定價」漲了就漲,非萬不得已或有天殺的奇襲行銷策略,就皮皮地頂在那裡。
原物料跌價而產生的利潤空間因此都被「奸商」賺去,消費者只是百分百的寃大頭嗎?倒也未必。「買一送一」、「加10元多1件」之類按照規矩的成本利潤比營運模式無法想像的促銷事件,幾乎一年到頭在不同的實體賣場和網路商場輪流上演,恐怕就是這些「獲利回吐」的去處,也就是在原物料跌價時,消費者期待的廠商調降「定價」,被廠商和通路商以「促銷價」名義,做為銷售競爭手段,﹝部分﹞回饋到消費者實際購買成本裡。如果家庭裡長期用同一品牌規格的衛生紙,並做記錄追縱,會發現成本也是大波浪變動,當然如果把追縱變成採購指引,就可能是一條低檔盤旋的智慧水平線了。
即使最後廠商決定「漲價」,還是可能買到一包100抽7元的衛生紙。現售衛生紙長寬20公分對19公分,稍微調整一下,變成18公分對17公分,再來紙漿成分、紙張厚薄做一些微調,就能對應掉一定程度原物料上漲因素了。
「減肥」後身體小一號,紙張尺寸容許小一點,動作輕柔一點,紙張薄一些也沒關係。當然減肥只是瞎說,旨在消費者於可消受範圍內,選擇「帳面吃虧、功能不減」的「新」產品。
對政府來說,衛生紙事小﹝一方面每人每日消費成本極低,一方面衛生紙是目的性產品,民眾有願打願挨的透明交易抉擇餘地﹞,但後面的辦公用紙、紙袋、書刊等,如果也跟漲,就有形成實質民怨的危機,尤其是紙袋類﹝別忘了塩酥雞﹞,附加於各種大小商店交易過程中,商家以此為名的銷售漲價之形形狀狀無法預估,蔡賴政府不應輕忽。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