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配音這件事 (二)
2006/12/07 03:28:33瀏覽3419|回應3|推薦7

上一篇拉拉雜雜寫了一堆關於原音跟配音的觀感問題,這一篇我想要說的是一個比較屬於,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會比較好的問題。

最開始會想要討論配音,是因為少年楊家將,因為這是一部合資劇,裡頭只有陳秀雯一位港星,而或許是因應聽粵語的觀眾對於陳秀雯的聲音已經相當熟悉,所以為了將來粵語版的發行或是香港地區的播映,當時拍戲的時候,現場是收了AMY的粵語原音的。少年楊家將當然不是第一部這樣做的合資劇,早在大量港星紛紛登陸拍戲時,就已經採用這樣的收音方式了。但我覺得比較好奇的問題是,除了港星有語言上的問題之外,為什麼其他講國語的演員也要使用配音呢?少年楊家將據我所知似乎只有胡歌是使用他本人的聲音,甚至,這個本人聲音還是後來才去錄音的,其他像是翁家明、何潤東、彭于晏等等演員,皆是使用國語配音。換句話說,他們在拍戲的時候雖然說了國語對白,但拍戲現場卻是不收音的,所有的聲音,都是到了後製由配音人員來完成。 

為什麼明明可以一次完成的事情,非要在後製才做呢?這是一個我到現在都想不透的問題。

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想,第一也許跟成本問題有關吧!這樣講,如果拍一部戲,從頭到尾都不現場收音,全部進錄音室做後製,那成本上應該會比全部現場收音要來得低吧?!但如果今天已經反正已經非要架現場收音的設備來收音了,收一個演員,和收兩個演員,有什麼分別嗎?又,如果演員全部採現場收音,但有至少兩種語言以上需要被收音,那麼是不是在收音的時候就應該直接收在不同的音軌上呢?這又會不會增加現場收音的難度呢?其實過往常常有香港演員到台灣拍電視劇或台灣演員到香港拍電視劇的狀況,那時候應該基本上都還是採現場收音吧?所以,在現場收音的成本問題是不是真的大到需要被考量進去,甚至大到去放棄這項支出呢?我是真的很懷疑啊!

再來,現場收音必然有它的難度。這個不難理解,拍一個古裝劇,千軍萬馬,怎麼收音呢?在觀光景點拍戲,在外頭圍觀的觀眾比在裡頭拍戲的工作人員還多,吵吵鬧鬧,怎麼收音呢?又或者風吹雨打、機器運轉等等的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到現場收音的品質。但是,這是某一些狀況吧?!如果一部戲拍下來,中間有幾個場景現場收音效果不好,再叫演員進去補幾個鏡頭的配音,這應該不是一件太難的事,也應該是行之有年的一種做法了吧?有必要為了這樣的事情就索性直接放棄現場收音嗎?

怎麼覺得乍聽之下,大華人地區的電視劇,好像在向後退了呢?!

有一個資訊我不是很確定它的準確性及廣泛性的比例有多高,就是說,大陸拍電視劇,尤其是古裝,常常全部採用事後配音。感謝網路,我稍稍做了一點點的search,找到一些朋友的討論及些許新聞來證實這個事後配音的狀況確實存在,但因為並不是全面性的資料搜集,我不敢說這件事的廣泛性及代表性到底有多大,但我找到了幾篇關於斯琴高娃的新聞,談到她對戲的配音要求,以及對於拍攝「台灣首任巡府劉銘傳」不能親自配音的遺憾;如果從這個新聞來看,可見確實大陸在拍攝古裝劇時是會使用事後配音,而即便是如斯琴高娃這般的大腕演員,在大陸的市場底下仍然有可能(不論這個可能是來自於自身行程或製作單位)無法為自己所演出的角色配音。

為什麼選斯琴高娃來當我search的關鍵字,是因為我沒多久之前剛巧和朋友從少年楊家將聊到配音這件事,我疑惑於配音選角的方向及配音員的水準問題,朋友則提到了斯琴高娃,談到了高水準的大陸配音員,我因此想要找找看,到底斯琴高娃是採用本人的聲音還是使用配音員,如果我找到的資料沒錯,那麼,確實大陸的大腕演員,是採用自己的聲音以事後配音的方式來完成居多。但我的疑惑也在此就出現了,如果我之前所言,一個演員的聲音是他的一部分,不管他是採用現場收音或事後配音,起碼我聽到的都還是演員自己的聲音,但如果有些戲是演員自己配,有些不是,那對於觀眾來說,不是很混淆嗎?(相關評論請見配音上篇之聽覺習慣混淆。)以大陸市場來說,或許對香港或台灣演員的聲音不是這麼熟悉,尤其是各地電視台不同,能接受到的資訊自然也不像台灣或香港這種小型市場來得這麼全面,但對於大陸在地的演員,尤其是大腕演員,他們是如何自然地接受演員本人的聲音及配音員的聲音,這點真的是讓我覺得費解啊!

討論完中港台不同的拍攝習慣之後,再回來合資劇這個問題。中港台的演員合拍電視劇,會這樣選角,目標市場自然應該至少包括了中港台三個地區,也就是說,不論這個劇集最後是怎樣去決定他的配音方式,必然每一個地區的人都會接收到不屬於這個演員自身完成,而是由配音員完成的一個部分。比如說,台灣及大陸觀眾所看的國語版,必然至少包括了香港演員的國語配音,而香港觀眾所看的粵語版,則必然至少包括了大陸及台灣演員的粵語配音。

既然這是一個無法去改變的事實,那麼,這個部分的比例應該多高,又應該用什麼樣的模式去完成呢?我剛剛為什麼用「必然至少」這個詞是因為,以我個人當觀眾的角度來看的話,我會希望這個部分,「至多」就等於這個「至少」。既然我們已經無法阻止合拍劇這個情勢繼續下去,我們也不想去阻止,那麼當我們在樂於見到合拍劇集合各地菁英所拍攝出來的成果之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要求把這個必然存在的不完整部分降到最低呢?我不知道對於其他觀眾而言,在同一部戲當中聽到不同地區口音的國語會有什麼反應,但如果問我的話,我會寧可聽到不同口音的國語,都不要聽到一堆情緒不吻合甚至造成我聽覺習慣混淆的聲音來擾亂我看戲的舒適。

說到口音,讓我想到我上個星期無意間打開電視看到緯來在播放電影「臥虎藏龍」,其實這部電影我看過很多次了,但或許是因為最近剛好注意力放在配音這件事上,又或者是因為看太多次所以有餘力把我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聲音上頭,對於李安當時堅持由演員自行說國語這件事,我有了和當時不一樣的想法,或者應該說,我開始去思考這個問題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臥虎藏龍的時候,不同口音的國語,尤其一開場就是兩個國語真的講得頗不怎麼樣的周潤發和楊紫瓊,確實對我的視聽造成了些許影響,雖不至於大到阻礙我看戲,但仍然是造成影響了。我當時的想法倒不是覺得應該找配音來配他們的國語,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要收國語,為什麼不讓他們練好一點再拍呢?!接下來在郎雄和章子怡出現後,或許因為已經進入戲的情結了,或許被這兩位的京腔國語給感染了,口音這件事也就慢慢被劇情給淡化了。當然在這部戲當中還有其他人的國語對我的視聽造成了影響,但我在此先不一一去拿出來討論,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隔了多年以後再看臥虎藏龍的感想。

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新發現,但可能在很多情況之下被我忽略掉了,而那天又突然跳回了我的腦海中。我打開電視看到的第一幕是周潤發去找楊紫瓊,將青冥劍交給她請她帶去北京給貝勒爺的那段對話。我過去一直以為造成我的視聽困擾的,是周和楊所講出的不標準的國語,雖然說真的,周潤發的國語對台灣觀眾來說不能算是陌生,如果今天用配音員幫他配音,我們可能更不能接受。但我那天才發現,原來阻礙我視聽的,並不是發音的標準與否,而是一個演員在演戲的當下,說出不熟悉的語言,所產生的語言節奏不規則和不準確,造成了我的視聽困擾。

在這段對話當中,我很明顯感受到楊紫瓊開口講台詞所產生的影響比周潤發要來得大上許多,周潤發的國語有比較好嗎?又好到沒有口音嗎?沒有。但周潤發講國語的節奏感明顯比楊紫瓊好上太多,如果大家仔細去聽楊紫瓊念得每一句台詞,應該會發現她講話的速度和分句,都和一般母語為國語的人不盡相同,就像我們在講英文的時候,也常常抓不到連音、高音跟速度一樣。尤其是,楊紫瓊講國語並沒有一個統一性的節奏感,所以我們就會在看戲的過程當中,偶爾不小心的被她的國語給拉出了戲外。周潤發在這件事上頭的處理,我個人覺得比楊紫瓊好上許多,雖然他不見得能夠發出完全標準的國語發音,但他節奏掌握的很好,他或許是角色詮釋的原因,或許是衡量所有狀況後所選擇的方式,他講話的速度比楊紫瓊慢上許多,而且每一句話的節奏感相當統一。每個人講話都有自己的節奏、自己的口音、自己的速度,這都是可以被內化進觀眾的視聽感覺中的,而在這個時候,統一性就決定了觀眾是不是會在看戲當中不小心被這些枝微末節的事情給拉出戲外。

之所以提到這個話題,是因為之前朋友提到斯琴高娃之時,也一併提到了香港演員自行進行國語配音的可行性。我想有許多人,不論是監製或觀眾,聽到這樣的提議,直接閃入腦中的想法可能是,可以嗎?他真的能把國語講好嗎?再來就是,可以嗎?讓一個非專業配音員進錄音室去幫自己對嘴,時間和金錢的成本能負荷嗎?成本問題不是我能夠知道的,但是,從臥虎藏龍的經驗裡頭我發現,只要演員能掌握住一個語言的節奏,即便他不能夠發出完全正確的咬字,觀眾仍然是能夠接受的。更何況,什麼是完全正確的咬字?台灣的?北京的?上海的?還是哪裡的?

我所想得不是一個「絕對正確」的東西,而是一個對大多數人最舒服的方式,我很想知道,在合資劇盛行的當下,什麼樣的運作模式會讓這個華人世界的大多數人覺得最舒服?集合各地演員,在最能提供好的硬體設備的地方拍戲,用最好的幕後人員,這些現在都已經做到了,那麼,配音呢?打算怎樣繼續下去?現場收音應該是最貼近演員表情的,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那麼同樣講國語卻帶不同口音的演員,要不要都用自己的聲音呢?是不是大多數的觀眾都和我一樣,寧可聽到演員自己的聲音呢?是不是現在多數的觀眾都只是和我一樣,因為沒得選擇而被迫接受呢?再來,講不同語言的演員,是不是要在可行的狀況之下,自行配音呢?又或者,固定使用同一位配音員呢?問題又來了,演員可能跟不同的製作公司合作,來來去去,除了大成本或最大牌的演員有可能「自行要求」使用固定配音員之外,(我說的是有可能,不是一定可以。)其他演員呢?如果演員根本沒得選擇自己的配音員,那會不會自己配音,反而變成是最好的一個選擇呢?又或者,極有可能這個演員並不俱備另一種語言的能力,那這時候,又要怎樣去解決呢?這不只應該是現在的製作公司所應該想的問題,我想,也是想要讓演員進軍大華人市場的經紀公司,以及演員自己本身所應該想的問題吧!

關於配音這件事,可以談的東西還有很多,雖然我這兩篇不停在跟大家談我對配音的反感,以及我對原音的堅持,但事實上,有很多的配音是值得嘉許的,甚至在合資劇中,我看到了很多演員因為配音的加分,讓整個角色都亮起來了,也有許多年輕演員,因為有配音的加持,直接跳過聲音表情這一個應該算是滿高難度的區塊,就直接把一個以前可能撐不起來的角色給撐起來了,這些都是配音值得讚賞的地方。(雖然我仍然很傳統的覺得,一個連聲音都演不好的演員,就是一個不算合格的演員,就是一個還有很多功課要做的演員,就算你真的演不好你的聲音,那就自己想辦法去找個專業配音員吧!)但礙於這兩篇的篇幅實在已經太多了,就不在這裡繼續多說其他的東西,而這兩篇文章,也不是什麼太嚴肅的評論,只是些許的心得分享,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夠看到真正讓觀眾覺得舒服,演員也不覺得被影響到的合資劇,也希望配音這個區塊,在華人影視中能夠被更看重,更專業。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bblue&aid=581197

 回應文章

opiumpopp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好認真啊
2006/12/10 07:46
我也會希望聽到的是原音
不過有的時候真的很困難

像我的話
很多以前的港劇想買
但如果沒有原音的話
我就會放棄

Happyparadise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真是個矛盾的選擇啊!!
2006/12/08 01:51

其實這真的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當時臥虎藏龍這樣的評論我也有看到。我不懂太專業的東西,也不瞭解在評論一部電影的藝術標準時,所應該包括的項目有哪些,不過我偶爾會想,對於西方觀眾,聽章子怡或鞏莉說英文,會不會也有我們聽周潤發和楊紫瓊說國語的感覺呢?英文的口音更多,對於英語系國家的觀眾來說,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這樣說吧!現在的觀眾被教育成接受配音,那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去教育觀眾接受不同口音呢?台灣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我們都有南北腔國語,客家國語台灣國語原住民國語了,那中國呢?各個省份各個地區,如果我們不用「標準國語」這個心態來看事情的話,會不會所有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呢?

 

既然不管聽不聽標準國語的人都受不了生硬的配音,那麼就應該找個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見得是一定要讓演員去說些不標準的發音,也可以是讓配音這個產業變得更專業,總之是個解決方式就行了,至少,讓我們做觀眾的,能夠真正放鬆去看一部戲,這個要求應該不算太高吧!


夜遊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幸運籤餅
2006/12/07 05:34
聲音是演技很重要的一部份,我不太愛看國片的原因,就是配音生硬,像老式廣告詞。「臥虎藏龍」是用西方標準拍攝,國語原音可以唬老外,犧牲少數華人觀眾聽覺,在中國電影藝術標準上有瑕疵, 在國際影壇上,是很成功包裝的「幸運籤餅」(Fortune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