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揪夫妻」原著是法國劇本Le Dieu Du Carnage,原著劇名的意思是「殺戮之神」,但滿有趣的是,這次神戲劇場的譯名是「狂揪夫妻」,電影版台灣的譯名是「今晚誰當家」,而當年香港話劇團的版本譯名就更有意思,叫「豆泥戰爭」。不論是哪一個,都跟「殺戮」扯得很遠……。講起來,綠光劇團當年用的「文明的野蠻人」大概是最接近「劇情」的譯名,但我反而覺得,如果一開始就把話講這麼白,不是有點對不起這部戲想要表達的東西嗎?!(台灣的翻譯劇本真的是,從名稱到內容都一直讓人覺得頭很痛啊!)
戲從兩對夫妻,為了兒子的打架事件而聚在一起的談判開始,一開始雙方都維持著良好教養,試圖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但當彼此不停碰觸對方底線,雙方以及夫婦彼此的矛盾漸漸浮現,爭執也隨之而來,終於,演變成一場六國大封相的鬧劇。編劇試圖透過生活當中的小事,以及所有人都可能在無意之中說出的言語,去諷刺現代生活中,每個人穿在外在的文明表象,以及存在於內心之中的黑暗。「殺戮」,不一定發生在戰場之上,而誰又知道,自己家的客廳不正正就是另一個文明的戰場呢?
平心而論,這戲還滿好笑,演員在台上鬥得也算精彩,如果抱著看潘燦良跟蘇玉華的心情進劇場,期待看到黃秋生罵粗口,看到四個演員在台上「狂揪」的話,應該會挺滿足的。(除了票真的有點貴……)(感覺用「狂揪」這字眼就變成人版了,用「豆泥」好像就比較可愛一點?!或許這也正是這個版本和話劇團版本最大的不同之處?!不過如果是這樣,那可以想見,這兩個版本應該會根本完全不同吧!)
據說,二度勁揪版比神戲劇場的第一版更貼近原著,據說,第一版放了比較多讓觀眾發笑的內容,但到了第二版都被拿掉了。我不清楚第一版的安排是不是為了更符合觀眾對於吳君如的期待,但就二度勁揪版的演員陣容來說,嗯,或許我應該說謝天謝地他們選擇了貼近原著?!至於到底兩版有什麼差異,因為沒看過所以也沒得比較。不過,在看完電影版之後,我好像可以相信,第二版真的有比較貼近原著,因為,感覺電影版在地化的程度似乎比這次的舞台劇版還要更多啊!(幸好我沒有在看戲之前就先看了電影版,舞台劇版真的比電影版有趣太多,Jodie Foster加Kate Winslet竟然可以看到我睡著,也真的無言了……)
整體而言,這四位演員湊起來,確實夠癲,不論是甄詠蓓的Anna在台上狂嘔的畫面,一盆膽汁水直接倒在黃秋生的Michael頭上造成的全場驚呼,或是阿Sa的Veronica和Anna在沙發上頭上演的抱枕大戰,對多數觀眾而言,應該都是非常難得的看戲經驗。而事實上,我好像也真的很多年沒有看到這種,在台上玩到發瘋的戲了!這種戲,除了劇本要好之外,還得要每個演員都夠力才會好看啊!(不禁想起當年台北故事劇場的「大家安靜」,Noises Off也是一個我好想再看到的劇本啊!香港話劇團要不要考慮重演「蝦碌戲班」?!不然出當年的影像檔我也欣然接受啦!)
只是,在全場觀眾忙著從頭笑到尾,又忙著在下半場尖叫的同時,我忍不住想問,這戲,真的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嗎?!沒錯,這戲癲是夠癲了,但是,從一開始的平靜走向最後瘋狂的路程,卻讓人覺得,少了那種讓人想要大罵「Ridiculous」的震撼。多數時候,觀眾的反應是來自於演員的表現,但劇本所想要表達的東西,卻反而好像有哪個地方不見了!不過我也必須承認,電影版我更是找不到這樣的感覺,所以,或許是我一開始就想錯了劇本可能的方向,又或者,只是證明了我真的是一個中國人而不是法國人吧!
我對法國黑色幽默,其實理解非常有限,但就我因為太少所以極不具參考價值的與法國人接觸經驗中,我真心覺得他們講話,有時候真的「幽默」到讓人很想在暗地裡送上一拳啊!(作為傳統卻非一般中國大家庭底下長大的小孩,我懷疑我家那些隨便亂湊就兩桌的叔伯姑姨們聚餐時講的話,都比這劇本還要更含沙射影,夾槍帶棍啊!)
我沒有辦法判斷這樣的呈現是因為劇本、翻譯、導演或是演員造成的,又或者應該說,一齣戲最後呈現出來的感覺,本來也不可能只歸功或歸咎於任何單一的環結與個人。但嚴格說起來,這個版本的演出一直讓我有一種衝太快的感覺,而四個角色之中,真的有讓我看到比較完整的「平靜→瘋狂」鋪排的,就只有阿燦的Alan。(阿Sa的部分其實有一點非戰之罪啦!)
當然,Alan或許佔了一點先天的優勢,畢竟他一直都只顧著自己講電話,比較少跟其他人瞎攪和,所以相對之下比較能自己掌握速度。但其實,就算是和Michael或是Anna的對手戲,阿燦還是很穩定在自己的節奏之上,甚至可以說,幸好有Alan一直在穩定大家的腳步,才沒有讓這戲從一開場就直接一路飛奔到終點啊!(我私心覺得,如果讓阿燦跟阿Sa演一對,這戲會更好看!)
某程度上,阿燦的Alan,大概是在講話方式、動作到節奏,最符合我對「法國喜劇」想像的一位。這也讓我更想看一看當年香港話劇團的版本,畢竟,演過兩個不同的角色,或許對阿燦來說,站在Michael的角度看Alan,又是跟觀眾以及演員都不相同的一種風景?!
黃秋生的Michael是讓我覺得最混淆的一位,不是角色讓人混淆,而是我一直有一種分不清楚站在台上的到底是Michael還是黃秋生的感覺。其實,除了黃秋生主持的「燭光晚餐」我有從頭到尾看完之外,我還真沒看過多少他的演出。(沒辦法,叉燒包的年代進不去電影院,後來卻因為叉燒包印象太深刻搞得我有點障礙。)唯一有印象的,大概是n年前TVB的「怒火羔羊」吧!(但秋生哥可能覺得這種戲完全沒有參考價值?而且竟然維基跟百度都沒有寫他演過這部戲,搞得我都開始有點懷疑我的記憶力了!)但既然對他的演出沒什麼印象,為什麼Michael卻會讓我有分不出角色和演員的感覺?這不是很奇怪嗎?
我自己的感覺是,一來,Michael講話的口氣跟他主持節目的時候真的很像;再來就是,Michael每一次講粗口觀眾就有反應,我真的覺得這些觀眾是坐在台下看「黃秋生」,而不是看Michael啊!當然,這一開始或許不是黃秋生的錯,但有些時候,我真的覺得他是在台上「準備好」講粗口來「等待」觀眾的反應,這點就真的讓人最後一聽到粗口就想翻白眼啊!(想「金蘭姐妹」的時候阿金連罵了幾句都比不上Michael一個字來得有震撼力,觀眾果然是一種完全沒有辦法用理性理解的生物啊!)
雖然我對廣東話粗口了解有限,但也不至於完全無知,某些字眼還是有接收到的,但香港是很少舞台劇在台上罵髒話嗎?到底有多少觀眾是為了聽「粗口」進劇場的?為什麼大家反應可以這麼大?在香港平常是沒人罵髒話嗎?看個戲聽到幾個髒字可以這麼開心?(結果我朋友翻著白眼跟我說,根本滿街都有人在罵,噗!)
雖然現在很多時候我真的是看演員陣容來決定是否買票進劇場,但我還是會在每次進場前,提醒自己帶著歸零的心情去看戲,畢竟,帶著對演員本身的認知,去強套既定印象在角色之上,對演員、劇本、乃至於其他觀眾,都是很不公平的事情!但在沒有人能夠預先設想觀眾會是哪些人的前提之下,讓觀眾分清楚角色和自身,應該還是演員的功課吧?!(同行友人看完之後,足足跟我念了一個多星期關於「職人」這件事,這到底是證明了我其實不算是小眾,亦或只是證明了「物以類聚」呢?!)
撇開粗口,Michael拿著那個非洲人頭罩著毛巾滿場飛,或者是硬要把衣服掀起來扮「野蠻」,都還是很「黃秋生」啊!其實Michael很「黃秋生」不是問題,但如果真的要這麼「黃秋生」,為什麼不讓他索性更瘋狂一點?以兩位女演員所拉出的前後變化差距來說,Michael明明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探索發揮啊!只是掀肚皮,太小意思了吧?!如果走「黃秋生」路線,(當然我說的是,觀眾一般認知裡頭的黃秋生,與他本人不一定有關。)那麼Michael對酒的堅持,對雪茄的執著,對於「被包裝」的文明的厭惡,以及對「吵鬧的女人」最終產生的反彈,都應該要再更加放大不是嗎?
(然後我又開始小小混淆,既然Michael所呈現的那些「文質彬彬」都只是被老婆逼出來的,那為什麼他拎毛巾出來擦地板的時候會那麼潔癖?既然他要這麼潔癖,那他被膽汁水倒頭的時候,不是應該要跳得更高,反應更大嗎?!)
甄詠蓓,之前沒有機會看過她的演出,或是她導的戲。大概是因為不熟悉,所以其實Anna一開口,我就已經開始有點緊張了。事關,一個沒有中場休息,四個演員要一路拉扯到結束的「瘋狂」舞台劇,再怎樣沒經驗的觀眾都知道高潮一定不會在一開場就發生吧?!那麼,如果Anna一開場就已經把音高以及張力拉到這麼高,接下來,她打算要怎麼走下去?
雖然我從一開場就覺得緊張,但也不得不說,這四個演員,除了功力深厚,默契極佳之外,應該也都有不少瘋癲因子。這齣戲從0-100m/h只花了可能不到5秒,一開始就開了turbo往前飛奔,阿Sa和甄詠蓓用著百米障礙賽的速度在沙發上跳上跳下,Nina Ricci噴到前面7排的觀眾紛紛拿起袖子摀鼻,卻又忍不住在鬱金香的香味散開時努力深呼吸,一路狂衝之下,竟然最後還真衝到了終點沒有翻車,也算你們厲害啦!
只是,有必要這樣衝嗎?又或者,假設最終速度不變,那麼一開始把節奏放得再慢一點,張力再更內斂一點,這戲的dynamic不是會變得更大嗎?(我果然是節奏控啊!)兩個鐘頭的戲,從一開場就把張力拉到高點一路衝到尾,說真的,我其實看得有點累啊!最恐怖的是,當觀眾覺得累的時候,後半場的任何停頓,都顯得更加死寂,演員更不能在任何頓點停留,速度就只能再繼續飆升,然後對於節奏控如我的觀眾,就會覺得更加緊張啊!(再一次感謝Alan讓我有喘氣的空間!)
如果Anna的尖叫可以再拉高五度的話,我想我應該可以接受她一開始說話的音高,但結果並沒有啊!是因為音高沒辦法改變,所以就改變了速度嗎?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降低個五度說話呢?!
APA這個場真的還是有點太大了,明明四個人在一個客廳裡頭的對話,搞到像在籃球場上打球一樣,(而且還是打全場不是鬥牛賽喔!)就算演員演得很過癮,我也還是覺得可惜跟浪費啊!如果把這戲搬到中劇場甚至小劇場來演,觀眾應該會更享受吧!我真的寧願是因為太靠近殺戮戰場而不安,也不想因為害怕翻車而緊張啊!
至於阿Sa的Veronica,本質上我還是喜歡她的演出的。從一開始那種「討人厭的假文明人」態勢,看到絕版畫冊被Anna吐得一踏糊塗時瞬間的爆發,到酒醉(其實Veronica應該沒醉吧?!)時突然萎縮的張力,雖然我覺得這戲一路奔得太快張力拉得太高,但我還是感受到她真的有試圖去放大這個角色的變化。看戲的當下沒什麼感覺,斷斷續續寫著這篇文章的一個多星期,才突然發現,阿Sa好像並不是單純用音高跟音量來表現Veronica從平靜到瘋狂的過程耶!(我不是很知道在這麼大的場地到底演員音量最小可以縮到多小,但或許就是因為知道能縮的範圍有限,才捨棄了這樣的表現方式?)
作為觀眾,其實真的沒有必要去分析演員是怎樣表現角色的,畢竟我們是進劇場享受一場表演的,既然我感受到了張力,感受到了變化,那到底阿Sa是如何做到這件事情的,這其實,就只是為什麼人家是演員我們是觀眾的問題啊!
非戰之罪是,Veronica實在有太多跟其他演員的對手戲,對手加快速度,你不跟著跑也不行,對手突然停下來,你也不能不煞車,比起Alan,Veronica真的是有點難為啊!另一個我看不是很懂的,是那件衣服。Veronica不是應該是一個以為自己很有藝術教養的師奶嗎?為什麼那衣服看起來比較像花蝴蝶啊?這角色明明一開始是走假穩重路線,結果衣服這樣跳跳跳,讓我覺得有點錯亂啊!
既然之前提到了Michael的粗口,就也來說一下Veronica的粗口好了,其實,除了PK之外,我真的沒聽出Veronica有沒有講其他粗口,但這是本人粵語深度文化造詣不足的問題,與演員和劇本無關。因為散場後有觀眾說了,覺得阿Sa的粗口不夠流利,所以就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好了。撇開Veronica應不應該是個粗口罵得很流利的角色這個問題,(當然除非劇本刻意去張顯她不流利地使用粗口這個部分。)我根本不覺得角色在台上罵人應該要刻意罵到讓觀眾覺得「很爽」啊!這又不是一部專門罵髒話描述低下階層的戲,Veronica罵人罵到讓你覺得就夾在對話裡頭過去了,這才是應該的吧?!(是因為我遇過太多喜歡把別人父母當成語助詞跟連接詞的人,所以被訓練到沒感覺了嗎?所以這是我的問題嗎?!)
文章寫完了不知道怎麼ending所以來講一些無聊觀眾的碎碎念好了,那個導演,在這麼大的場地,真的不應該讓演員「趴」在一個離舞台邊緣這麼靠近的位置啊,你知道前排觀眾其實是看不到那一塊的嗎?雖然只要場地大,前排觀眾就一定不可能同時擁有兩邊一樣美好的視線,但是,你讓Alan停在右舞台,卻讓Veronica停在左舞台,其實真的很為難觀眾啊!要鬥雞眼比較簡單,要讓兩顆眼球分開,這真的需要經過特殊訓練啊!(舞台明明是有景深的!)
另外,雖然我理智知道大家家裡的電話鈴聲都是同樣一段音樂一直重覆,但如果Michael家那個一直響不停的電話,可以繼續把音樂播下去的話,會比較熱鬧一點吧?!畢竟那曲子真的後面比較複雜比較有fu啊!(我承認這真的只是本人亂七八糟的天馬行空,觀眾就是這麼無聊啊!)
圖片來源:神戲劇場Facebook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