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7 03:25:05瀏覽2534|回應0|推薦3 | |
看戲這麼久以來,一直覺得配音真的是戲劇當中很重要的一環,再加上最近因為少年楊家將,以及一些其他的機緣巧合,便決定來和大家談談關於「配音」這件事。 在台灣長大的觀眾,應該對於配音這件事都不是太陌生,尤其是當電視只有三台,還沒有雙聲道的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外國影集都是配成國語來播出的。而到了後期,當電視有了雙聲道,當台灣人對於「聲音表情」愈來愈重視的時候,我們漸漸開始習慣了原音的西洋影集,甚至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日劇不再配上國語聲道,觀眾的耳朵,也開始變得愈來愈挑剔了。 我常常在想,到底是哪些觀眾喜歡聽原音,哪些觀眾又喜歡聽配音呢?除掉還不會看字幕的小朋友一定要靠國語發音才能聽懂電視上的卡通人物在說些什麼之外,到底影視市場是如何決定要不要去幫一部戲配上另一種聲道呢? 而除了這種因為播送地區不同所產生的配音之外,另一個因應現在大華人地區影視產業而產生的配音問題,則是緣起於現今的電視劇及電影,演員幾乎同時來自中港台三地;因為演員本身使用不同的語言,所以現場收音及最後的出版品都跟著產生新的情景,也使得配音這個問題衍變出很多新的狀況,甚至整個影視圈都發展出一個新的生態。 我並不是一個從事這個行業的專門人才,但因為常常在看戲的過程之中被配音所困擾,因此很想發出一個觀眾的疑問,甚至是怒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會使得我們的影視從業人員,乃至這個產業,把「配音」這一環,變成一個這麼不重要,甚至看起來像是附屬的一個區塊呢? 因為配音這個題目太大,我也沒有專門去研究,我只是純粹想來談談我在看港劇是因為國語配音、粵語原音等等所產生的感想而已。 這篇文章,我就先從單純因為不同播送地區而產生的配音來談吧! 原音v.s.配音 拿我比較熟悉的港劇來說,我記得有一陣子TVBS-G每晚七點都有原音播出的港劇,然後TVBS的八點檔則是播出國語配音的港劇,那幾年港劇似乎在台灣起死回生,突然好多頻道都在播港劇,我最高紀錄曾經一個星期同時追看六部港劇,可見港劇當時多受到大家的歡迎。這段記憶停留在TVBS重播楚留香那個時候,我記得最開始播的是粵語原音,但後來因為有觀眾抗議,所以就在不同時段以些微集數差距播了國語配音版,我想這大概也是一種創舉吧!一個不能播送雙聲道的有線電視台,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需要,竟然決定同一部戲播出兩種版本,而不擔心會造成觀眾分散;也一直到那個時候,我才認真的發現,原來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聽原音啊! 楚留香在台灣還沒有播完我就出國念書去了,也因此沒有跟上後來台灣的電視市場,更沒有跟上港劇在台灣的日漸式微。也因為在海外,港劇及香港電影一向都是提供國語和粵語兩種版本租借,所以我有整整兩年半的時間,可以說是幾乎沒有看過國語版的港劇。(有時候同學租了還是會看,但只要是自己去租,都盡可能選擇粵語版。)我自己對於原音的堅持是在於,我覺得聲音是演員的一部份表情,一個角色把一部分的自己拆給別人去演,總是怪怪的!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的配音,所會產生的問題包括兩種:一種就是我上述的聲音表情,另一種,則是發生於語言轉換上頭。 從聲音表情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早期TVB的國語配音水準不差,也因為是大公司,加上海外市場一向是TVB很重要的一環,所以他們都有專門幫演員配音的配音員,換句話說,TVB的主角演員,幾乎都有固定專門幫他們配音的配音員,如果有一個觀眾從頭到尾看得都是國語版的話,那麼他的腦中,可能會有各個固定的國語聲音去對上各個演員,而變成演員的另一個發聲體。(就好像當年周星馳電影也有固定的配音,相信台灣觀眾對那個配音的聲音,要比對周星馳本人的聲音來得熟悉多了!) 但人的胃口總是會愈養愈刁,而且當可獲得的資訊愈來愈多的時候,很多聽覺習慣就慢慢被混淆了。想想以前沒原音可以看的時候,還不是一樣照看戲嗎?但當TVBS-G開始播出原音港劇,我也就開始慢慢習慣了粵語的調調。漸漸地,我開始愈來愈不能接受國語的配音,而當我出國看了大量的TVB原音港劇之後,幾乎在我腦中每一個港星都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聲音記號,我就變得連當他們演電影時,也不能接受國語配音了。 這就是我所說的聽覺習慣混淆。其實每一個觀眾心中對每一個演員的印象,都從他所看的戲,所看到的訪問中慢慢累積而來,如果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人演員用自己的聲音說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單純去「感受」這個演員在詮釋角色時到不到位,而當我們覺得語氣差了那麼一點兒的時候,我們甚至不會特意去覺得是配音所造成的結果。但一旦當我們隨著愈來愈發達的資訊,開始接受到愈來愈多關於這個演員他「自身」的資訊時,我們對這個演員的印象就開始轉變,當資訊的深度和廣度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能在看戲時很清楚而明確的區分屬於他個人及非個人的部份,而在那個時候,一個不適任的配音,就造成了觀眾的負擔和困擾。 在過往,對一個賣往不同市場的劇集來說,各賣埠間的交流並不是這麼頻繁和容易,因此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但以現今科技的發達,世界幾乎已經無國界了,網路上各種版本的盜版BT充斥,就算不循違法途徑,循正途也一樣可以坐在家中買到各種不同版本的VCD、DVD,每個人都可以很輕易的依循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所想要接受的訊息,不同語言版本的劇集,顯然也應該因應這個轉變來做出一些改變,不論是要適應市場,或是要教育觀眾,總是有一條路要去走,才是對得起觀眾的做法。若只是因為暫時對市場或對公司的直接獲利不造成具影響性的改變就放任這個問題下去,現在被犧牲掉的是觀眾,或者有一天,就變成是一個產業或地區市場被淘汰掉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語言上轉換的問題。當然,如果單從「翻譯」這個角度來說,語言轉換有太多太多專業的人在研究這個題目,我要講得不是這麼專業的部份,我要講得,純粹是我覺得因為疏忽和不在意所造成的結果。 近年來就我自己個人的感覺來說,TVB的配音水準要比不上早期了,當然,這中間包括的東西不只是聲音表情,也包括了用字的轉換,港劇配國語其實文字轉換要比其他西洋影集、日劇、韓劇要來得簡單也單純許多,事實上台灣的電視一向都配有國語字幕,閩南語電視劇打上國語字幕,從觀眾的角度來說,也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但TVB在處理國語配音及字幕這件事情上,簡直疏失到讓人吐血的地步。 過往的國語配音市場主要是台灣,不難在中間看到許多台灣式的用字,但這些年來,在用字上顯然變得相當混亂而不統一,再加上97之後香港政府開始要求電視台節目一定要配上中文字幕,加上字幕的搗亂,就進入一種世界大戰的情況。我嚴重懷疑TVB不論是國語或粵語版使用的字幕是同一個版本,也因此常常在看國語版的時候發現字幕跟聲音完全是兩碼子事,而我遇過最扯的一種狀況是,把粵語直接譯成國語來說,造成我根本不知道是會有誰看得懂的狀況。到現在我還記得那部戲,雷霆第一關,汪明荃的角色端了一盤餅乾說:「我烤了一些曲奇。」對!就是這個字,如果在香港字幕打曲奇,應該大家都看得懂,如果國語配餅乾,我還可以忽略掉那個字幕的錯誤,但請問,字幕上打「曲奇」,國語又配「曲奇」,這,到底是有誰能看懂呢?!又或者我應該這樣說,電視台,你們到底以為你們的目標觀眾是誰呢?! 我必須要說因為我所看的港劇以無線製作的為多,所以都拿TVB的戲來舉例,但事實上以平均水準來說,TVB的配音確實是比亞視要來得高一些。亞視的演員不見得能有自己專屬的配音,拿到台灣來播的時候,常常有一種碰運氣的感覺,偶爾碰到一部不錯的,整體的收視感覺都不錯,碰到一部不怎麼樣的,就常常發生看了兩集之後放棄的情形,對演員印象的不連貫,聲音記憶的難以養成,都讓我覺得成為亞視演員在台灣市場無法累積個人實力的原因之一,當然,成功的演員不是沒有,但不算從TVB跳過去的陳啟泰、譚耀文,我能有印象的,也就是楊恭如、陳煒和萬綺雯了。 (我不是很確定上述演員是不是全然因為「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系列而維持人氣的,但除了系列劇之外,當然還是有一些亞視演員遇到了一些好戲及好時機而在台走紅,比如穆桂英造成盛況的那時,捧起了林韋辰和文頌嫻,但這兩個演員後來都跳去TVB了,如果他們繼續在亞視待下去,以亞視後來幾部戲在台灣都收得不太好的情況來說,可以想見也是一樣會面臨繼續下坡的狀況。) 還是要再說一次,雖然短期來看,大陸市場對於配音這件事的要求還不是這麼高,而目前大陸又是華語影視的最大市場,所以這些問題都只是小眾民眾如我在討論及抗議,但是,終究有一天大陸觀眾會成熟,而且極有可能這個市場會以一種非過往經驗所能了解的方式向前躍進,到底配音將來應該怎麼做,怎樣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真的是應該要好好想想了。 下一篇討論的會跟以上這個結論有點相關,談到大陸市場就不能不談現今最熱門的合拍劇,當演員如同八國聯軍一樣,各有各的語言,乃至語言習慣和口音時,要如何去統合這一切,又滿足各個地區的觀眾呢?或許,也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話題吧!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