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5 14:44:43瀏覽4102|回應6|推薦60 | |
前年春天回台到表弟家作客時,他家的院子裡有棵植物,油綠的葉面彷彿能擠出油來,一串白色的小花,一如新娘的白頭紗,從頂端垂下來,香氣十足,令人忍不住地靠近小白花,聞了再聞,哇~真香! ↑表弟告訴我,那是咖啡的花。 「是的,咖啡的花,很香是吧!明年妳回來就可以喝到我種的咖啡啦~」表弟這樣說著。 信義(南投縣的信義鄉)也能種咖啡,這真是件新鮮的事!過去咖啡是南美洲和東南亞的特產,如今台灣也產咖啡,從中台灣到南台灣的山坡上,都可以看到咖啡樹,聽說咖啡的香氣和品種是青出於藍,而且更勝於藍!連罕見的麝香咖啡,台灣農民都可以用果子狸取代麝香貓,做出台版的麝香咖啡。 這次回台,正逢表弟家的咖啡採收,挑了個好日子我們去表弟家驗收。 表弟見我們到來,未待客人坐定,已把一具線條幽雅的鋼架,輕輕地擺在桌上,兩個圓型的玻璃球,一上一下地套在鋼架上,看他熟稔的手法,我想表弟什麼時候轉行,成了咖啡達人?人家泡茶講茶道,近年茶禪文化在台灣正流行,難不成,喝咖啡也講究咖啡文化或什麼步驟? 一旁的弟媳也沒閒著,從袋子裡掏出三大匙的咖啡豆,倒進一具小巧的研磨器裡,一手握著瓶頸(哦,那模樣讓我忍不住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還好沒被掐到!),一手在胸前劃著圓,這動作讓我想起童年逢年過節時,那些站在石磨前把米磨成漿的婦女。 表弟把下方的玻璃圓球注滿了水,點燃桌上的迷你瓦斯爐,把小爐移到圓球下方,一任火焰挑逗玻璃球,而球內的水,經不起火焰挑逗,在球內不斷舞動,隨著溫度升高,節奏也越來越輕快,見下壺的水被吸到上壺,表弟熟練地倒入咖啡粉,當下壺的水慢慢地都被吸到上面的圓壺之際,表弟用竹片輕輕順著圓壺攪拌了兩下,此時,咖啡的香氣更濃了,表弟放下竹片後,靜待咖啡流到下面的圓球。 ↑把水注入下壺,點燃瓦斯,一任火焰去挑逗壺中的水 此刻的我們,就像孩童等待魔術師出招一樣,集中視線靜待咖啡從上球衝入下球。 ↑水全吸到上壺,與水結親後直衝而下 表弟說,當熱水與咖啡交融混合期間,輕輕攪拌是讓咖啡粉和水充分接觸,這樣咖啡的滋味才能完整釋放;而攪動的時間不可過長,力量也不宜太小,緩緩轉個兩三圈就夠了。 咖啡,終於可以出壺啦~ 我把咖啡端在手中,靠近鼻孔,深深地吸了好幾口氣,聞了再聞,就是不忍送進嘴裡!表弟說,還有啦~這壺喝完了再煮!此話一出,我才捨得用咖啡去灌溉舌頭。 嗯,這咖啡果然不同凡響! 有的咖啡很苦,有的很澀,而這咖啡含在嘴裡,予人圓潤之感,讓我久久不忍吞下去;這咖啡,非但不苦不澀,有一種圓潤,入喉後有股甘美潤滑,讓我整天嘴裡甘潤無比!這是我喝咖啡多年來,第一次喝到與眾不同的咖啡! 表弟說,煮一壺好的咖啡,除了咖啡豆的品種外,烘焙的時間、手法,乃至煮的過程都很重要;一壺成功的咖啡,當咖啡完全釋出流入下壺後,殘留在上壺的咖啡粉,應該像山峰一樣,若呈現平坦或外緣揚起的形狀就不及格。 ↑留在上壺的咖啡粉形狀要像山一樣尖才算及格 這種上壺下壺煮咖啡的玩藝兒,叫「虹吸式真空蒸餾咖啡壺」。 「虹吸式」這名字太美了! 這種煮咖啡的方式曾於1970代盛行於台灣,而這種原理是由一個英國人在實驗室裡,見試管而觸發的靈感。這種完全透明化的操作過程,不管是動手煮咖啡的人或圍觀者,都是一種享受,享受身心的寧靜和安祥,尤其是當咖啡在玻璃壺裡,慢慢滾煮的時候,那股撲鼻而來的咖啡香氣,更叫人未飲先醉。 喝完咖啡,拿著相機,順著屋旁小徑往表弟的咖啡園走去。 ↑↓哇~好美的咖啡豆!一串串的,有紅也有綠 弟媳說紅透的,就表示成熟了,那小小的紅豆若珊瑚,可愛極了!我舉起相機,正要按下第一張時,口袋裡的手機響了。 奇怪是誰呢? 在台灣除了家人外沒人知道我的手機號碼,而遠在半個地球外的老爺,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打電話來查勤,那會是誰呢? 我「喂」的一聲~ 原來是回台開會的牧谷,他聽我正站在咖啡樹前拍咖啡豆,就告訴我台灣果樹和他父親的故事,詳情請見: 父親神奇的魔術棒http://blog.udn.com/lumugu/4258232。 走在表弟的果園裡,一些沒見過也叫不出名的水果樹,恣意盎然地,在山坡上大展現生機,讓我這鄉巴佬的驚喜連連,聲聲驚叫,讓躲在暗處的竹雞,大唱「雞狗乖、雞狗乖!」後振翅高飛!表弟說:「奇怪,今天這些鳥怎麼啦?平常趕也趕不走的,今天竟然怕生!」我抬頭望著它們飛向藍天之際,樹下的我也跟著笑了開來,心裡咀嚼著這句「鳥,竟然怕生!」 台灣的咖啡種植,可追溯到荷蘭據台初期,爾後,1931年(日本據台)時,開始在嘉義種植,至1941年達到高峰也曾風光一時,台灣的咖啡原豆被運回日本,送進總督府作為貢品;因此台灣在日據時代,就已經是咖啡的外銷國,台灣本島因華人茶葉文化鼎盛,咖啡在農業社會流行不起來,逐漸被其他作物取代,近年風水輪流轉,喝咖啡的風氣自歐美、日本吹向台灣,喜歡喝咖啡的人,喜歡去小咖啡屋或連鎖的咖啡館喝咖啡,喝咖啡在台灣已成為一種時尚,台灣現在是亞洲咖啡館密度最高的國家。 咖啡主要有兩個品種,一是Arabica(阿拉比卡),二是Robusta(羅巴司塔),這兩種咖啡的植株,栽培方式、生長環境、成份和生豆加工方式都不一樣。Arabica 咖啡,種植於海拔 2000~6000 英呎的高山地區,因品質穩定性高,香氣十足,味甜帶有良質的酸味,豆子較小,呈橢圓形,缺點是抗病力較差,種費心,價格自然比其他品種高。 Arabica 咖啡的生長環境海拔越高,咖啡豆烘焙出來的品質越好,由於Arabica 原豆質地堅硬,烘焙時糖份及澱粉轉化成油脂,散發出濃郁的香味;深焙後咖啡豆的油脂越多,越是香醇。若生長於低海拔地區的咖啡,生豆在高溫長時間烘焙下,會變得苦澀乏味。 上等的「阿拉比卡」咖啡,需要以手工摘採、挑選與細緻的處理過程,因此是全世界最昂貴,最優秀的咖啡豆。↓ 樹齡4-5年的「阿拉比卡」咖啡樹都會開花,花期約在每年的2到3月間,咖啡花外觀和氣味與茉莉花相似,花期很短(約3至5天)。 台灣咖啡在光復後,隨日本人的撤退而式微,直到九二一大地震後,各地發展傳統產業和觀光休閒農業,台灣咖啡再度從塵封的歷史中被挖掘出來,興起種咖啡的風潮,經常舉辦台灣咖啡節、咖啡大賽等活動,評選咖啡排行榜,今年得到第四名的國姓咖啡,一杯竟賣到新台幣220元(約美金7.33元)。咖啡正隨著國民消費能力提高,喝咖啡的人口數增加,目前已普遍興起栽種台灣咖啡的趨勢,全台咖啡樹的種植面積正持續增加中。 台灣的確是在咖啡的生產帶上,有栽植咖啡的條件,尤其是海拔八百到一千五百公尺的茶園栽種地,極適合咖啡生長,加以台灣向來以農改技術傲視全球,加上農民勤奮認真,也許有一天,台灣靠著改良技術,也能研改出口味獨到的咖啡品種。 沒想到過去,只能透過圖片看咖啡紅紅的果實,今日能親手從樹上摘一粒粒的咖啡,直接品嚐像櫻桃觸感的咖啡果實,用力擠壓外皮,看到新鮮的咖啡仁,種種新鮮的咖啡體驗,大大拉近了人們和咖啡的距離。這都要感謝許許多多默默耕耘,鑽研咖啡品種的專家們,感謝農人辛勤呵護,種植施肥,還有眼前的咖啡達人,我才能喝到這圓潤而甘美的咖啡。 備註: →感謝格友「史瑞克1」提供竹雞的叫聲,我原用「西斗怪」,看了學長回應「雞狗乖」,莞爾之餘改了過來。 →歡迎延伸閱讀-咖啡新觀念: http://blog.udn.com/bauswj/4167083 →煮過的咖啡粉可用來洗碗(驛涵試過,洗後亮晶晶的) →回美後我在美國的網站買到了台灣製造的「虹吸式真空蒸餾咖啡壺」(vacuum brewer) (如下圖), 網址為: https://www.clivecoffee.com/category/vacuum_pot_coffeemaker.html 2011/01/31 16:27 Dear 傅驛涵(bauswj):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咖啡王國-台灣」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生活天氣\貼心下午茶,歡迎有空前往觀看。 ^_^ 電小二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