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5 12:04:31瀏覽6945|回應5|推薦43 | |
我到台灣的第一個黃昏,睡虫緊追不放,朋友卻說,今晚帶你們去「聞香」。 為此我們一車人,直奔台北市信義區的「不二齋」,孤陋寡聞的我,還弄不清楚什麼是「聞香」,已被帶進這外觀似日本餐廳的建築裡,入得玄關,縱目四覽,但見簡樸沈穩的木櫃裡,供著一尊尊沈香雕成的佛像(如下圖)。
朋友把我們引到厚實的木桌前,要大家先盤腿入座,待眾人坐妥調好心緒,朋友才緩緩介紹,原來「不二齋」的主人-江赫先生,以一爐沉香與人結緣,默默在台灣宣揚香道文化。 -。- 江赫的香道,不同於平日一般人焚香時的煙霧繚繞,而是「有香而不見煙」的境界;江先生以七道不同的沉香,不急不徐地在我們面前展示,聞香時先是端身靜坐,調息調氣之後才燃香,讓香散發香味,再以左手四指托著杯,右手以掌摀住頂端,留一小孔,讓香由小孔而出,過鼻而至心靈深處。待眾人調妥心緒後,江赫把香傳遞而出,那香一聞頓覺身心清涼、寧靜而幽遠。別小看一片遠遠小於一立方公分的沉香屑,它經點燃後,就能讓香味久久不散;江赫再次強調,品香時要端坐凝神,才能細細體會香之幽遠澹雅。 ↑品香時要端坐凝神: 長年修習佛法的江赫說,品香有助心的安定,心定了,覺性會更靈敏,因而生出智慧。因此,品香,最重要的是把人的『覺性』帶出來,讓內心了了分明! 江赫表示,品香也是體會空有不二的實踐,如果一味地想聞出「這是什麼香」,那就是一種執著。因此,聞香就像修行,充滿著難以言說的個人當下體會,必須打破「是」與「非」,「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觀念,才能體會真諦,這也正是「不二齋」的涵義。 江赫進一步說:「香,對我而言,是個法門,是艘從此岸到彼岸的船,而我只是個引渡的船夫。」是的,從凡夫到智慧的彼岸,有很多船供我們選擇(就像佛教裡有很多不同的法門,有人選擇打坐,有人以念佛為宗,還有的人學密),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船渡河,而從聞香下手,就是覺察呼吸。 江赫希望藉由推廣香道,讓大家在繁忙生活中,重新覺察呼吸之間的不二禪味,找回「閒坐聽松風」的澹然。
江赫的父親,是位藏傳佛像和沉香的收藏家;江赫原本從事資訊工作,從小耳與佛教文物及沉香為伴。為了解父親的收藏天地,他在尋找資料時,發現與香有關的史料非常少;因而促使他更加努力自修涉獵,江赫年紀雖輕,但「香道」修為頗深厚,是台灣少見的香道專家。 不只中國文人雅好香道,日本人也愛香道,中國的禪宗藉由茶道、花道、香道傳到日本,傳遞著禪宗精神,香道也使日本皇室及貴族深受影響。後來中國內亂不斷,導致香道文化在中國逐漸沒落,在日本香道卻是發揚光大。 品完香之後,江赫為我們介紹沉香和「嘎巴拉」,助理慎重捧來一個半圓型的雕刻品,古銅的材質,刀工細膩,看上去有些年代了,江赫說這叫:「嘎巴拉,是用高僧頭蓋骨雕刻而成的法器。」 「用高僧頭蓋骨雕刻而成的!」幾個字飄進耳鼓,睡虫立刻落荒而逃,睜大眼睛,江赫正拿起其中一個半圓對著燈光介紹: 隨著江赫介紹,我望著他手上薄到透光的頭蓋骨上,細密雕刻著西藏圖騰,圖騰上還有藏地特有的鮮豔色彩,這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藝,讓藏傳佛教文物中的法器「嘎巴拉」,既顯藝術價值,更充滿神秘的宗教精神。據說這種以頭蓋骨為材料雕刻而成的「嘎巴拉」極為罕見。據說,藏傳佛教(密宗)盛行用人的骨骼製成各種法器,製作嘎巴拉碗的頭蓋骨,必須來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遺願,死後從遺體取出製成的。嘎巴拉碗,是無上瑜伽密舉行灌頂儀式時用的法器之一。 難怪有人一看到這些高僧頭蓋骨雕刻的法器,就拜倒在地,久久不願起身,有人覺得耳鳴,也有人沒什麼感應。也許每個人對法器的反應不一,只能說是「因緣不一」吧。 就像佛家所言,一切相,都是假相。如何以假觀空,不為相轉,直取中道,就有賴觀者的智慧了。 回家途中,想到英國作家吉卜林說:「人的嗅覺比視覺聽覺,更能挑動人們細膩的心。」「香」是一種嗅覺文化,它的深度及美學是一種超越國界、心靈共通的語言,也是我們身邊最容易理解的文化。正因為如此,它也是最能得到人類的共鳴。不是嗎?車上十個人竟從六個不同國家而來,天南地北的在台灣相遇聞香,透過純淨的香氣,無形中淨化了心靈的雜質。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